第一讲:唐代文学概述
1、唐代文坛百花齐放,十分繁荣。
1、诗歌成就突出。 诗歌体裁广泛,名家众多,流派众多,题材广阔,作品丰富,流传广泛。
2、在散文方面,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将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文运动的首要内容是提倡应用写作,从以前的空言转向参与政治和现实生活,拓展散文的表达领域; 其次,虽说是复古,实则有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 在大批文人的努力下,散文取代了骈文,在文坛占据了主要地位。
3、由六朝传奇、杂史演变而来的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开始走向成熟。
4、唐代唱腔、剧本艺术的出现,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5、晚唐开始出现新诗体,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看。
1、唐代国力的强大和政治的稳定,不仅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让士人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文学呈现出扎实的思想风格。
2、统治者重视推广诗歌,特别是利用科举诗歌来选拔士人,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唐朝的诗比我们朝的好呢?唐朝是靠诗来招收士人的,所以有很多专门的研究,所以我们朝的诗不如我们朝的。”王朝。” (颜羽《沧浪诗谈》)
3、文化上,士族垄断被打破,汉素进入文坛,创作群体的扩大也带来了文学表现内容的扩展。
4、社会开放活跃,文坛百花齐放、流派纷呈。
5、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的繁荣也影响着文学。
其次,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
唐代以前文学创作经验的积累为唐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唐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内容上,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
2、在形式上追求措辞、节奏之美。
3、文章体裁变化拓展,新文体不断涌现。 《文心雕龙》中论述的文体有81种。
加之唐代作家大胆创新的精神,迎来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3、在众多的文学形式中,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大多数人都喜欢谈论唐诗,但我想谈谈‘唐诗’。写唐诗的人也是唐诗。”
(闻一多)
唐诗的繁荣
1、作家作品数量极其庞大,大师众多。
2、唐诗的作者上至帝王将相、妃嫔侍女,下至贩子追随者、佛教倡导者,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会阶层。
3.诗歌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闻一多说:“生活中凡是用到文字的地方,总是以诗的形式写出来,以至于一切都可以纳入诗中。”
4、从诗体的完整和成熟来看,唐诗不仅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词等形式,而且正式形成了五言、七言。以齐梁新诗为基础的人物现代诗。
5、唐代人民发展了大量的诗歌内容,创造了大量的诗歌艺术,成就辉煌,风格流派丰富多彩。
唐代文学分期
1、唐初(618年至713年):唐诗的酝酿阶段。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风的创作。 二是诗歌氛围的变化。
2、盛唐(713年至766年):诗歌繁荣的顶峰。 伟大的诗人涌现,风格多样,题材广泛。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在继承道、谢的基础上,将山水田园诗推向了顶峰。 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根据自身的实际经历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真实边塞诗,在盛唐诗坛中独树一帜。 以李白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是盛唐时期的诗风。 杜甫以唐代诗歌的伟大精神,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战后现实,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3.中唐时期(766-836):诗歌数量和体裁最多。 严酷冰冷的现实使诗歌主流转向现实主义。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运动是中唐文学改革的两大内容。 中唐文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救世救世的冷漠思考取代了对初唐功绩的热烈歌颂。 悲愤之情和时代感成为诗歌的主流,其风格也随之而来。 从热情奔放到悲凉凄凉。
4.晚唐(836-907):唐诗发展的末期。
早期,李商隐的深厚功底和杜牧的精湛流畅,在诗歌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后来的文人要么退隐田园,要么沉迷风流,他们的诗文大多充满了被动、逃避的情感。 只有一些中下层文人,如皮日修、鲁龟蒙、聂宜中、杜荀鹤、罗隐等,继承了关注现实的传统。 中国传统绘画,但在艺术上缺乏创造力,其大胆性和书写力无法与盛中唐相比。 但经过温庭筠、韦庄等人的努力,五朝词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亮点。
第二讲:初唐诗词概述及初唐四杰
一、初唐诗歌
初唐四十、五十年间,诗歌创作基本局限于宫廷的狭小范围。 唐初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贞观诗坛的负责人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他身边的北方文人、南方文士。
唐太宗及其大臣的诗歌创作虽然多反映宫廷生活、点缀太平气氛,但注重气质、崇尚风雅、气节,与陈、隋的悠扬腔调有很大不同。王朝。 在创作上,他们力图用南朝文学的声词之美来表现新朝的宏大气象和蓬勃欢快的健康情感。 这对引导诗风由华丽淫秽转向中性优雅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其中于世南、杨师道、李白药是当时创作较多的诗人。 尤其是李白药的《鸣蝉》诗:“响声远远,不只是借秋风”。 其气势昂扬,影响深远,十分罕见。
2.上官提
上官仪,字有少,陕州(今河南省陕西县)人。 官至秘书、少监、弘文堂学士。 他的诗十有八九是应旨而作,其作文严谨,描写景物清丽,十分突出。 《旧唐书·上官仪传》称他“工于五言诗,以奇错之雅美为基础。由于仪高贵,当时学之者甚多”。 ,当时的人称之为上官式。”
上官风格的特点是“雍容华贵”、华丽、做工精细。 它具有重视诗歌形式技巧、追求诗声美、词美的倾向。 体现了一种相对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华贵的风范。 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 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 他的一些咏景诗,歌颂“声清清,韵飞扬”(胡应林《诗叟》),非齐梁诗人可比,如:“鹊飞过”山明月晓,秋野风蝉噪”(《入朝洛》《堤上月》),“写落叶蝉影,雁飞飞” 《平流之上》(《风和秋日极目迎之》)等,与情物有关,有自然美。
上官仪的主要贡献是韵律诗的创立。 特别是他总结了六朝以后诗歌中的对偶法,提出了六对、八对的理论,利用音、义和对称效果来区分对联的形式。 这就从一般的词类、发音的研究扩展到了对联的整体形象配置。 这将对规范诗句、探索其内在规律做出一定的贡献。
六对:正确的名称对,如天对地、日对月; 相似的配对,例如花朵和叶子与草芽; 连续的对,比如呵呵对潇潇; 双音对,如绿柳对黄槐; 叠韵对,如方旷对徘徊; 成对成双成对,如秋塘春树春花对秋月。
八对:正名对、异对、双音对、叠韵对、连续对、双伪对、回文对、交替句对,与六对类似。
上官画风的创新主要在于器物、形象的细腻精致。 它以高超的景物描写手法,消除了南朝诗词的浮雕。 局限性在于,该诗的题材和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产生的咏物范围,缺乏豪爽、激情和英雄气概。
初唐四侠的诗歌创作
一、初唐四杰的生平
”王勃意气风发,杨炯力大无穷,照耀邻里,好相处,而子安最为出色?转入初唐,有六国美色。王朝”。 (卢士庸《诗学通论》)
王勃,字子安,王绩的侄孙。 他是四英雄中才华横溢、成就最高的一个。 诗歌在当时文坛上能够突破宫廷诗的束缚,风格比较清新明朗。 名诗《辞别杜少甫任蜀州》一扫前人深沉的送别风格,历来被人们传诵。 他还擅长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家喻户晓。 学术著作较多,有《王子庵集》四十卷。
杨炯,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10岁为神童,27岁受教为校秀才。 武则天时,为武州颍川令,世称杨颍川。 他擅长诗歌五韵,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尤为出色,如《城南之战》、《行军记》等,风格雄浑雄健。 其他主题也并非完全摆脱华丽的写作风格。 散文多有诗、序、表、志等,现存50余篇。 有《颍川集》十卷。
卢兆麟,字生智,小号游游子。 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他一生并不成功,只做过几任小吏。 为了阐释自己的经历,他写下了《悲情五篇》。 他以诗闻名,其诗尤以七言歌体为佳。 作品用词丰富,内容广阔,意境清晰,以韵取胜。 代表作《长安古意》揭示了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是初唐长歌中的杰出成就。 《游游子》现存七卷。
骆宾王,字光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 “天生侠气”(闻一多说),年轻时以诗剑自娱。 他说“少年贵英雄,弱年轻衣”(《往事》)。 他有着长期的边塞生活经验。 后来又参加了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军事行动。 失败后,他不知道自己去了哪里。 擅长七字唱。 成名作《帝都篇》与卢兆麟的《长安古意》内容相似,在当时被称为绝唱。 又善五言诗。 五韵诗《狱中唱蝉》以蝉来形容自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现存有《骆宾王文集》。
二、四大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首先,唐诗从宫廷楼阁的狭隘范围中解放出来,逐渐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四侠诗的主题包括:
(一)描写边塞战事的诗。 如杨炯的《从军》、卢兆麟的《紫马》,都表达了杀敌报国、为边疆建功立业的雄心。
(二)揭示社会现实,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例如卢兆麟的《长安古义》、王勃的《铜鸟妓》、骆宾王的《帝都篇》、《往事篇》等,有的以古讽今,或直接指代或表达压迫和迫害的不公正。
(3)告别亲人,吟诵历史和物品。 如王勃的《辞杜少甫赴蜀川》、杨炯的《辞郑州周思恭》,或表达积极乐观,或缠绵深沉的真情。 卢兆麟的《论史四诗》、骆宾王的《狱中鸣蝉》也是耐人寻味的好作品。
其次,它以与宫廷诗有很大不同的“诚信”、“行记”弘扬时代精神,开辟盛唐之声。
什么是骨干? 气节是指诗歌所应具有的雄浑厚重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 杨炯曾批评宫诗“骨已尽,阳气未闻”(《安王集序》)。 后来陈子昂也盛赞东方秋的诗“骨头飞扬”。 可见,诚信是初唐倡导诗歌创新的诗人共同追求的一种审美风格。
什么是行知? 性是指性的表达方式,内容要有寄托。 连用,是指通过“起于物”、“托物象征志”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诗词具有深刻的意义。
四侠的性格主要是受时代启发而追求功绩的激情与幻想,以及不甘于圣人时代憔悴的普遍不平意识。 它不仅是建安风格的传承,更是盛唐精神的先行者。 坚强的性格和深厚的寄托,已然体现出盛唐之声的预兆。
三是在创作实践中,为唐代五言诗的成熟和七言歌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杰中,卢、罗善七言诗,王、杨善五言诗。 七字歌词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 “四侠”中,卢、罗、王三人常用七字句抒情,穿插议论,工整中透出优雅气势,更显坚强的脊梁。 卢兆麟的《长安古义》、骆宾王的《帝都篇》、《往事篇》是这类诗歌的代表。 逐渐成熟的五字韵律追求对仗的工整和节奏的和谐,表现出情感的相对稳定。 王、杨五字规则注重散文句子的连名和虚词的恰当使用,既声情丰富,又简洁精练。 比如王勃的《送杜少甫入川》、杨炯的《从军》就已经是符合格律要求的五言押韵诗了。
当然,“四大家”的诗风也属于“当代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 他们的一些作品难免繁琐复杂。 但他们的创作给唐诗带来了新鲜的内容和雄浑明快的风格,促进了诗风的发展。 正如杜甫在《戏六绝句》中所写:“王阳、鲁洛等人,当时文人,轻浮文学,未曾止息。你的身子,你的名字,都将被毁掉,江河永流,不会被浪费。”
第三讲:沉、宋与律诗的创立
一、沉嵩的诗歌创作
1.沉全期,字云清。 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高宗二年(675年)进士,初任谢吕郎。 武则天年间,迁通史舍人、考官外郎(主考官)。 他因受贿而入狱。 出狱后,复官,迁侍中。 他让宋植去奉承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 中宗年间,因贪污、谄媚张仪二罪被流放环州。 神龙三年(707年),召任活人、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奉宫中。 后迁中书舍,为太子邵湛侍奉。 卒于开元初年。
沉佺期的诗歌由七言诗组成,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沉宋。 原集10卷已佚。 明代编成《沉全期集》四卷。 沉佺期的许多诗作都是为宫廷所作。 内容空虚,形式华丽,至今仍保留着梁陈公冶的风格。 但他在流放期间所写的诗,大多描写荒凉情景,感情真挚,诗风发生了变化。 比如他的代表作《独步剑》,就是较早出现的一首优秀的七言诗。
2、宋之问,字少廉,字彦庆。 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是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唐诗全集》收其诗三卷。
二、申宋对韵诗的贡献
五韵的定稿最终是由宋之文和沈铨琪完成的。
胡应林《诗搜内编》卷四云:“五言韵体,起源于北方的梁、陈。初唐时,四子彼此十分谨慎,时而尴尬,时而尴尬。”涩,非始,龙归,成奇曲。沉、宋、苏、厉为先,王、孟、高、岑为后,新制一出。接连不断,古体分裂,实词义变的大好机会,也是气运进阶的时刻。 这段话概括了韵律诗的形成过程和历史。
元稹在《唐代工部员杜俊墓序》中说:“唐朝崛起,官学大兴,历代能文人辈出。然申宋之疏,精研流畅,气势堪称韵律诗。” 这是“韵律诗”命名的最早记载,因此沉、宋的名字就成为韵律诗定型的标志。
三、韵律诗的特点
1、句内、句间的平衡有具体标准。
2、平韵方面,除首句有时押韵外,单句平韵不押韵,双句平韵押韵。
3、每首诗以八句为基本形式。 八句以上称为长韵或行韵。
4.可以选择诗的首联和末联是否并联,但中间的联必须是并联。 (每对联的上句称为对句,下句称为对联。)
五言诗的句型主要有四种:
廄廄平平廄平平仄组平(勿违反诗规)
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
七言韵诗的主要句式也有四种:
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扁平
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陈子昂
陈子昂(659──702),字伯玉,子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
四十二年,《陈子昂集》现存十卷,另增一卷。 现存诗120余首,此外还有《陈伯》
《玉文集》十卷。
陈子昂和“四大家”都对当时的宫廷体诗感到不满,但四大家对其进行了改革,并
陈氏放弃了它。他的《修竹序》是一篇重要的文学批评文章。
明确批判齐梁诗“其色境繁,其盛独”,主张“汉魏品格”、“风格”。
“送亚星”。 他承接了建安时期和盛唐时期,开创了浪漫的诗坛。
二、陈子昂诗歌的复古倾向
陈子昂的诗歌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 他提出以复古为创新,主张复古
复古诗比表达自己的抱负更优雅、更传统。 返璞归真主要体现在《遇见的感觉》三十八首诗中。
三、陈子昂诗歌创作的得失
德:用《赣语》恢复雅、美、诗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浓厚的思想性和介入现实的作用。
缺点:这类复古诗歌采用比兴手法来传达说理和情感,简单地将抽象思维附加于感性意象,造成讨论过多、形象不完整,使诗歌缺乏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
四、陈子昂与唐诗风格
这篇文章已经烂了五百年了。 汉魏风格与金宋不一样,但也有一些文献可以收藏。 闲暇时,下人观看齐、梁健的诗,色彩缤纷,繁复,诗词热情洋溢,他每每吟诵。 思古之人,常恐其曲折颓废、不雅、固执。 昨天去街三处,看了明公的《雍古通篇》。 性格飞扬,色调沉闷,光芒豪迈,有金石之声。 于是我用它来洗涤我的心,装饰我的眼睛,带出阴郁。 若不计较正时之声,在此再次见到,定会令建安文人相视一笑。
(《与东方左石秋修竹篇序》)
1、第一次把汉魏的性格与行记的优雅联系起来,他反对无性格、行记的作品。
2、提出“昂扬骨气、失意乐曲、明朗豪迈”的诗意理想,要求坚强有力
昂扬的情感与节奏、措辞之美相结合,创造出健康、瑰丽的文学。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对于唐代诗歌的变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第一讲:唐代文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