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法:知己、百战不殆,出其不意

更新:01-26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春秋战国时期,“子”是对人的尊称,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当然孙子也有自己的名字。 兵家著作《尉僚子》中记载:“谁能养三万人,而天下无敌?曰吾子”。 同样,《史记》也记载:“孙子,乃武士”。 战国时期,还有一位军事大师,名叫孙膑。

那么,孙子、孙武、孙膑三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由于“子”是一个尊称,“孙子”就是对姓孙的人的尊称。 因为孙武太有名了,孙子就成了他的专属称号。 当人们谈论孙子时,人们自然会想到孙武和他的兵书。

至于孙武和孙膑是否是一个人,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人生经历。

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孙武出生于齐国。 关于他的确切出生地有很多理论。 欧阳修认为《新唐书》中孙武出生于乐安县,即今广饶县一带。 《惠民县志》认为孙武出生于惠民县,《左传》记载孙武的祖父居住在今临淄区。

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阖闾备兵西攻楚国。 临行前,大夫伍子胥向精通兵法的阖闾推荐了孙武。 阖闾读完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章后,召见了孙武,任命他为将军。 吴国在楚国境内连战连胜,一度准备攻占其都城郢都,却被孙吴拦住说:“百姓正在努力,我们做不到,等着吧。”

因此,阖闾采用了孙武的“攻友”而不是“攻兵”的策略,鼓励其他国家攻楚而不攻打自己,从而削弱了楚国的实力,保护了自己。 此后几年,吴国接连击败楚国、越国,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直到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孙武认为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联合唐国、蔡国。 吴军出兵伐楚,五战五胜,攻陷郢都。

然而阖闾死后,武王夫差继位,推荐孙武的伍子胥也被冤杀。 孙武心灰意冷,隐居郊外。 不久他就去世了。 《史记》记载:“孙武死后,百余年后生孙膑”。 据司马迁的说法,孙膑出生于孙武死后一百多年。

孙膑、庞涓都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 孙膑的才华和智慧远远超过庞涓。 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将军,就把孙膑带到了魏国。

作为师兄的庞涓担心孙膑的能力超过自己,受到魏惠王的青睐,于是就想办法陷害孙膑。 结果,孙膑的脚被砍掉了,脸上也被打上了伤痕。 本来我是想干一番大事的,没想到却在同学的手里受尽了屈辱。 孙膑心中充满了惆怅。

总有出路。 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孙膑请求见他。

他被带回齐国,成为田忌将军的部下。

孙膑因帮助田忌赛马,结识了齐威王。 “魏王问兵法,遂为师。” 在这次谈话中,孙膑坦言兵法,齐威王感动不已。 周献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魏国。 魏国作为盟友,出兵攻打赵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 敌人大敌当前,赵国向齐国求援。

见魏军将领众多,便围攻邯郸。 孙膑想出了出其不意的计策,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军退却。 齐威王采纳了这个建议,攻打大梁。 后院起火,魏国迅速撤兵,解决了赵国的困境。 周献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齐国再次出兵救援。 孙膑再次使用围魏救赵的方法,直接夺取了大梁。

这场战斗,实际上是孙膑和庞涓之间的对抗。 魏国首领庞涓吸取围魏救赵的教训,率军回守。 孙膑早料到了这一点,下令说:“让齐军入魏境内十万灶,明日五万灶,明日三万灶。” 初入魏国时,齐军边吃饭边烧万灶。 万灶,第二天就减到五万,再减到三万。

幻象常常迷惑疯王的眼睛。 庞涓认为齐军军纪松散,兵力分散,于是放弃主力,率领少量精锐部队快速追击。 孙膑早有准备,在马陵伏击弓弩手。 黄昏时分,庞涓到来。 顿时,万箭齐射,庞涓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马陵成了庞涓生命的终结。 他拔剑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孙武生活在春秋时期,孙膑生活在战国时期。 他们相隔一百多年,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孙膑作为孙武的后人,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学说,《孙膑兵法》是《孙子兵法》的补充。

【中国古代兵法:知己、百战不殆,出其不意】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天津听茶馆相声的那些事儿,你知道几个? 下一篇:天津名流茶馆周六几点有相声票用提前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