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武节,相传是中国古代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为他的国家而死。 两千多年来,农历五月初五已成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克楚国都城的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悲愤。悲愤。 他投汨罗江,为国捐躯。 沿河人们竞相划船打捞他的灵魂,并把粽子扔进河里,防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 这种习俗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深入人心。 人们“珍惜、哀悼、评述、代代相传”。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民从此把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与纪念屈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端午节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我国端午节还有很多其他名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大同小异。主要内容有:女儿回娘家时,挂钟馗像,挂菖蒲艾草,佩戴香囊,赛龙舟、比武、打球、打秋千、给小孩子画雄黄、喝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新鲜水果等,除了逐渐消失的迷信活动外,其他习俗也流传到中国及周边国家。
★端午节传说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的来历和传说有很多。 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圣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主张提拔人才、赋权富国强兵,主张联齐抗秦。 但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被罢官,逐出京城,流放到沅水、湘水。 在流亡期间,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他们风格独特,影响深远(故端午节又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克楚国都城。 眼见祖国遭到侵略,屈原心痛不已,但仍不忍心抛弃祖国。 5月5日,他写完最后一部作品《怀沙》后,冒着生命危险,抱石落入汨罗江身亡。 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 渔民们划着小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扔进江里,说等鱼、龙虾、螃蟹吃饱了,就不会再咬屈大夫的尸体了。 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 一位老医生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是为了打晕龙水动物,以免伤害曲医生。 后来,为了怕饭团被龙吃掉,人们想出了用苦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丝包裹的办法,这就发展成了粽子。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
第二个端午节的传说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 它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伍子胥。 伍子胥是楚国人,他的父亲和兄弟都被楚王所杀。 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赴吴国,帮助吴国攻打楚国。 经过五战,进入楚国都城郢城。 当时楚平王死了,子胥挖了坟墓,鞭打了三百具尸体,为父兄报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 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 越国战败。 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 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屠杀了他。 他受到越国的贿赂,用谗言陷害子胥。 夫差信以为真,送给子胥一把剑,子胥也随之死去。 子胥是一个忠诚的人,视死如归。 临死前,他对邻居说:“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景东门上,看越军入城灭吴。” 随后他自杀身亡。 他听后大怒,下令于5月5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包起来,扔进河里。 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落水父亲。 曹娥,东汉上虞人。 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她的尸体已经好几天没有见到了。 当时,她的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日夜沿河哭泣。 17天后,他又于5月5日投河自杀。 五天后,他取出了父亲的尸体。 这件事被传为神话,传到县令,命杜尚为之立碑,弟子邯郸淳写奏表颂之。
孝女曹娥墓位于今浙江绍兴。 后世相传曹娥碑为晋夷王所书。 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祠。 她居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曹娥为父亲殉难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节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新石器时代就存在以几何印纹陶器为特征的文物。 专家推断,残存的部落是崇拜龙图腾的部落——史称百越部落。 出土陶器上的图案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折发文身的习俗,居住在水乡,自喻为龙的传人。 他们生产的工具包括大量石器,也有铲子、凿子等小型青铜工具。
在作为生活用品的锅罐中,烧菜用的印花陶鼎是他们所独有的,也是他们民族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期,还有百越人,端午节是他们创造的祭祀祖先的节日。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百越人大部分融入了汉族,其余的则演变成了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 因此,端午节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意义
意思是一
端午节又称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与“始”同义。 叫“端午”,就如叫“初五”; 端午中的“五”字,也与“无”相连。 按照地支排列顺序,五月是“午”日。 又因正午为“阳辰”,故端午节又称“端阳”。 5月5日,月日同为五,故称重午,又称重午。
意思是两个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原名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武节、重武节、天中节、天长节。 段的意思是“开始”、“开始”。 农历初五可称为端午节。 农历使用地支来标记月份。 正月为建阴,二月为卯,五月为戊。 因此,五月称为五月,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
其他含义
1、五月为毒月,初五为毒日,初五中午为毒时。 端午节是三毒的结束,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五月端”。
2、因太宗生日为八月初五,为避讳,将初五改为午时。 从此,端午节这个名字就更加普遍了。 由于月日同数,人们又把端午节称为“重午节”或“重武节”。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午”与“午”相连,“午”为阳数,所以端午节又名端午、重午、端阳、中天等,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的必备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吸白术当归、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节被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吸白术、当归,喝雄黄酒,据说可以镇邪。 虽然每年都会庆祝端午节,但端午节的由来却不太清楚。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理论。
1.纪念屈原。
这一说首先来源于南朝梁朝吴君、北周宗经《续齐解记》和《荆楚岁氏记》的记载。 相传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死后,被蚊龙所困。 人们悼念他,并在这一天将五彩缤纷的粽子投入水中,以驱除恶龙。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即划船营救。 他们一路划到洞庭湖,却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当时正值雨天,湖上的船只都聚集在岸边的凉亭处。 当人们得知他们正在打捞曲贤臣时,他们再次冒雨冲入浩瀚的洞庭湖。 为了表达哀思,人们在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赛龙舟。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绣的《端午》诗为证; “谁说端午节的由来?古往今来传闻是屈原,可笑的是,楚河如此模糊,无法直冲,我是冤枉的。”
二、樱桃神论。
此说法出自东汉《曹娥碑》。 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化作波神。 人们悼念他,祭祀他,因此有了端午节。
三、端午说。
此说法出自闻一多的《端午考试》和《端午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族对祖先进行图腾崇拜的日子。 主要原因是:(1)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吃粽子和赛船,都与龙有关。 扔进水里的粽子经常被龙偷走,而龙船则用于摆渡。 (2)摆渡比赛与古代吴越地区的关系尤为密切,吴越人还有剪发、纹身“似龙”的习俗。 (3)古代民间有五月初五“缠彩丝”的习俗。 这应该是“龙子样”纹身习俗的遗风。
四、邪阳说。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出生于五月初五。 他的父亲曾命令母亲抛弃田文,理由是这天出生的孩子会伤害他的父亲。 东汉《风俗记》中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 东晋将军王振讷出生于农历五月初五,祖父给他取名“振讷”。 宋徽宗赵爵出生于农历五月初五,自幼被寄养在宫外。 可见,在古代,把五月初五视为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 如此一来,这天种菖蒲艾叶驱鬼、熏白术当归、喝雄黄酒祛疫就顺理成章了。
五、曰夏至。
持这种观点的刘德谦在《“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原因:(1)权威著作《荆楚岁月记》不是没有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习俗,但夏至节却写到了吃粽子。 至于赛舟,隋代杜太清所著的《玉烛书》将其列为夏至的一项娱乐活动,可见其不一定是为了挽救投身于夏至的大诗人屈原。河。 (2)端午习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踩百草”、“斗百草”、“采杂草”等,其实与屈原无关。 (三)名著《岁华集二》中对端午节的最早解释是:“日叶正盛,正值盛夏”。 也就是说端午节是在夏天,所以端午节也可以称为端午节。 中间部分。 由此看来,端午节最早的起源必定是夏至。
说法众多,但影响最广泛的是纪念屈原说。 由于屈原伟大的人格和杰出的诗艺,人们愿意将这个纪念日归功于他。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
★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
★ 粽子的起源与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 端午节的历史沿革和传说
★ 端午节有哪些传说?
★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中国的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你知道几个?】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