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韩愈的大力倡导,古文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又得到了柳宗元的大力支持。 因此,古文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逐渐取代骈文,成为文学创作的潮流。 史称“古文运动”。韩愈的散文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特别是《杂文》表现出很强的战斗性,达到了文体之间的高度统一。 《本毁》、《世说》、《马说》等作品论点清晰,语言质朴,是散文创作的新形式。
韩愈主要生活在唐代中期,当时唐朝正由盛转衰。 由于上流社会追求名利、过着奢侈的生活、不重视师资和教育的浮躁风气;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也日益弱化,儒家尊师重教。 师道观念日益淡化,士大夫、学士无耻求师,师生关系混乱,师道尊严不复存在。 面对当时社会教育的现状,韩愈毅然挺身而出,写下了《师论》一文,重新主张培养尊师尊德的良好社会学风范,以维护儒家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对当时社会人文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影响和作用。
这说明教师在社会教育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只有在全社会自上而下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学风,教师才能顺利完成“讲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因此,韩愈极力强调教师的尊严。 同时,韩愈虽然强调教师的尊严,但他并没有坚守。 在学习过程中,他还强调“道在哪里,师在哪里”的观点,通过教学体现了师生平等互利的理念。 他在《师说》中明确提出“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优于弟子”,阐释了在修行过程中的道理。教与学,初闻道者为师。 ,体现了他不仅强调教师尊严,而且强调师生平等、教学互利的人文教育思想。
韩愈认为,“尊师”与“弘道”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首先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才能传播儒家的仁义道德。 一旦儒家的仁义道德深入人心,尊师重道的社会氛围自然就会形成。 如果整个社会缺乏尊师重道的人文氛围,儒家的仁义就无法传播。 同样,如果背离了儒家的仁义之道,那么老师的讲道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同时,韩愈在《金学解》一文中明确提出“工之精于勤,败之于嬉,成功之于思”,失败是由于跟随。” 他鼓励人们努力学习,勤奋思考,才能有所成就; 相反,如果你变得贪玩,你的学业就会被浪费。 他鼓励人们要想成就自己的德行,行动前要三思而后行; 相反,如果他们变得放荡,他们的道德品质就会恶化。
因此,就博学与专长的关系而言,韩愈认为两者是对立统一。 学习不能博大精深,专业就失去了基础; 反之,如果知识不能专门化,博学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韩愈主张在学习先王之教的过程中,要“学其义,而不学其言”,即要善于理解先王之教的思想内涵,并善于理解先王之教的思想内涵。不拘泥于先王教义的措辞。 就章句而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而用之的目的。
此外,韩愈的叙事散文中,文学性较高的著名作品有《张忠诚传跋》、《刘子侯墓志铭》等。在他的抒情散文中,《祭十二陵》是他的代表作。流传千年的著名祭祀散文。 全文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动人的悲伤。 唱久了就会让人哭。 哀思与悲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韩愈的散文语言简洁、准确、生动、形象。 他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古词,吸收新词。 他的散文词汇丰富,句子结构灵活多变。 他是中国古代语言大师,对社会和人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
【韩愈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