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最后一个状元,也是最悲剧的无人愿为我效力

更新:02-02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1904年7月的紫禁城里,李莲英站在慈禧太后的手下,手里拿着一份明黄色的圣旨,用尖锐的声音拉开了清朝最后一次征兵的序幕。

此前,慈禧太后仓皇西逃后,朝鲜改良派重新占据统治地位。 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张之洞上书,要求废除科举,兴建新式学校。

科举这一始于隋朝、延续数千年的人才选拔制度即将结束。

慈禧太后对此犹豫不决。 这不仅仅是害怕得罪学者。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科举考试对皇室有利。 一旦达到科举级别,你就是皇帝的弟子。 历代皇帝有大事时,都会加恩克以笼络人心。

“我倒要看看,清朝是不是真的没有人愿意为我效力!” 慈禧急于证明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圣旨一出,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涌入京城寻找未来。 经过激烈角逐,273名考生进入决赛,获得殿试名额。

当厚厚的试卷放在慈禧的书桌上时,她高兴极了,这说明读书人还是愿意被清朝所利用的。 慈禧笑着拿起脸上写着第一个名字的纸条,皱起眉头:“朱汝珍,珍?”

低头一看,看到了家乡广东,脸色阴沉了。 他只是把纸扔到一边,看向第二名的获得者。 他顿时高兴起来,道:“刘春林,春雨变成甜雨了,这个人是第一名。”

在太后的金言下,清朝最后一位状元,也是最悲惨的状元刘春霖诞生了。

出生于农民家庭,以假国籍参加考试

1872年,河北省肃宁县的一个农民出生了一个男婴。 届时会发生严重干旱,田地里的收成会很困难。 父亲给男婴取名刘春霖,希望他的到来能带来一场春雨,消灾解难。

刘春霖年轻时,为了维持生计,父亲刘奎书到济南衙门出差,母亲则在太守家里当佣人。 要知道在清朝,当衙役虽然收入较高,但地位却很低。

《大清会典》载:

“四人为良,奴婢及推崇者为轻。凡在衙署任职的奴仆、马夫、步卒、马驹、狱卒、弟子、弓箭手、匪徒、粮使、巡营侍卫,皆为贱人。”奴隶。”

也就是说,农民虽然会被这些人欺负,但实际地位却比他们高。 最简单的表现就是农民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这些人不能做官,他们的子孙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但在刘奎书上岗之前,刘春林和弟弟刘春堂就已经在济南老家的私立学校读书,成绩非常好。 读书不能白读,但一定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刘奎书趁着调往保定出差的机会,带着兄弟二人从济南来到了保定。 他还找了一个熟人来担保,然后就参加了考试。

兄弟二人也奋发图强,双双通过了进士考试,进入保定莲池书院继续学业。 刘春霖被长辈赐名润琴。 后来,由于父母相继患病去世,刘春霖为了保持孝心,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参加乡试。

直到1902年,兄弟二人才一起考中进士。 次年应试,兄长刘春堂得进士奖学金,刘春霖却落榜,又等了三年。 恰巧慈禧庆祝七十大寿,收到恩克的特别邀请。 他只等了一年,就再次参加考试。

由于北京的贡院被毁,这次考试只能在河南开封的贡院举行。 刘春霖联试排名第17名,获得参加殿试资格。

参与复出的刘春林非常珍惜这次机会,问题也正是他所学到的。 科举考试时,他表现异常出色,有神助,被考官选为第二名,第一名是广东学生朱汝珍。

当阅卷官将拟定的排名和试卷放在慈禧的办公桌上时,开场的一幕发生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慈禧讨厌朱汝珍,却偏爱刘春霖呢?

机缘巧合之下,他成为了高中第一名的学者。

南方历来是文化教育发达的地方,朱汝珍的文章确实比刘春霖的文章要好。 但有时候人不得不相信命运的安排。 他很不幸,名字里有一个“臻”字。

看到“贞”字,慈禧想起了当年支持光绪反对自己的贞妃,那个后来被自己下令推入井里淹死的女人。

外国人一直支持光绪,反对慈禧。 如果把他留在北京,慈禧很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她对珍妃恨之入骨。

就这样。 朱汝珍是广东人。 慈禧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人的名字: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洪秀全差点毁了清朝。 如果不是袁世凯报告,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差点杀了慈禧。 更不用说一向活跃的孙中山了。

“广东人不可信……”慈禧嘀咕了一声,将朱汝珍的纸扔到一边,又看向刘春霖的。

首先,我看到我的家乡是河北肃宁,在皇帝脚下。 再有就是刘春林这个名字,春风化雨,雨落四方。 那一年也是严重干旱的一年。 与代表庄严、宁静的苏宁大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吉兆。

“第一状元一出来,让我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心平气和。” 喜欢冒充观音的慈禧本来就很迷信,所以她很自然地把这个逻辑适应了自己。 我想这是我70岁的生日,是上帝给我的礼物。

“一级第二名,广东朱汝珍!”

“一级第一,河北刘春林!”

古代的名单是倒读的,前面的长名字没有自己的名字。 刘春林已经失望至极,以为自己又失败了。 直到最后我才意识到我是我所在学科的顶尖学者。

“爸爸,妈妈,我儿子得了第一名!” 刘春林激动万分,大声喊道,泪流满面。 众人围观,只能掩饰羡慕之情。 获得第二名的朱汝珍不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但获得第二名她很高兴。

进入帝国学院,在东京学习

历朝历代的状元,除了那些背景深厚或者才华非凡的人。 正常的路径是先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熟悉官方程序。 然后,如果某个位置有空缺,就填补它。

只是当时的清朝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如果制度不改革,清朝就不会强大,谁还可以来打。

即使慈禧面临这样的压力,她也不得不妥协,派大臣出去考察,看看哪种政治制度最适合清朝。 除了满族贵族大臣之外,还有一批外国留学生被派出去。

刘春林就是其中之一。 被派到日本东京政法大学学习中西学。

毕竟他是第一学子,独一无二的人物。 因此,刘春霖到日本后,大学里喜爱中国古典文化的教授们都非常尊敬他,经常成群结队地来找他切磋。

这是刘春霖的特长,他给很多日本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那时到现在,世界各国的主流政治制度都是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经过仔细分析,刘春霖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君主立宪阵营。

皇帝还在,所以他还是顶尖学者。

经历了几个职位之后,我已经耗尽了所有的精力。

刘春林完成学业回国后,被指派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

在西方,部长会议非常重要,很多决定都需要得到成员的批准才能正式实施。 但在清朝,这只是一个摆设,人们轻描淡写。

就像刘春霖上任不久,湖南省长杨文鼎为了赚钱,根本不经过顾问院就发行国债。 刘春霖带头反对,却被载沣打回去,载沣说:“别多管别人的事。”

刘春林不服气,陆续写信。 载沣很生气,直接派往福建担任学生使。 后来升任直隶政法大学、北洋师范学堂监事等,都是没什么实权的职位。

没有实权就意味着钱少。 几十年来,清朝内忧外患,动不动就遭受数亿两的赔款。 怎么有钱给那些边缘官员发工资呢?

因此,刘春林仅靠工资是无法维持生计的。

但作为第一学者,刘春霖无论是文章还是书法都是出类拔萃的。 早在他考取科举之前,他就在北京为慈禧太后抄写佛经,在书法界很有名气。

有了第一学子的光环之后,刘春霖的名字就更加的响亮了。 当他缺钱的时候,他就让朋友把他写的文章打印成字帖,然后到上海等地去卖,销售非常顺利。

刘春霖向慈禧出售抄写的佛经、科举时写下的文章,专门用于书法练习,与今天学生抄写的字帖类似。

刘春霖的书法特点是小楷书,辨识度极高。 当他的字帖热销时,一些商人开始做盗版生意。 当他的书法市场被摧毁时,刘春林更加意识到版权保护,并要求政府保护他的权利。

此外,刘春林还在字帖的第一页印上了自己的半身像,最后一页印了八个字:“版权所有,如有转载,必究。”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堪称版权保护的先驱。

正当刘春霖为官卖信,过着安逸的生活时,武昌响起了代表清朝末年的声音。

清代第一秀才刘春霖成了无本之木。

接下来他会去哪里?

北洋招兵买马又出来了

刘春林无处可去。 新旧交替之际,各方都在争夺蛋糕。 没有人有时间去理会他这个清朝第一状元。 无奈,刘春林只好回到家乡隐居,继续靠卖书法谋生。

后来,孙中山为了尽快实现革命,将大总统职位让给了掌握军权的袁世凯,才获得了短暂的和平。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不久,因部下的称赞,开始萌生恢复帝制的念头。 最支持帝制的人自然是清朝的元老们。

刘春霖作为清朝第一状元,受到袁世凯的招揽。

刘春林兴奋不已。 他认为袁世凯是清朝的继承者。 于是我接到消息后,发自内心地写了两首诗:“金台报恩,拥玉龙为君死”,以表达对袁世凯相识的谢意。

刘春霖曾任总统府内史、中央农业试验场场长。 前者的工作仍然是编辑工作。 他每天都会编一篇历代皇帝言行的文章,供袁世凯学习。 这对刘春林来说很容易,剩下的时间他都在农业试验场度过。

刘春林出身于农民家庭。 他还曾留学日本,对种植技术有很好的见解。 他上任后开设农科讲习班,招收学生100多人。 只是在那个历史环境下,没有基础科学发展的土壤,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刘春霖在北洋政府任职期间,做了两件事让他终生后悔。

第一件事就是说服袁世凯称帝。

当时,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为了当太子,把家里看的报纸全部变成了假报纸,里面有拥护父亲当皇帝的内容。 他还与宫中侍从勾结,制造各种祥瑞,让本来就想当皇帝的袁世凯蠢蠢欲动。

只不过,对于称帝的抵制并不是来自于老百姓,而是来自于各省拥有兵权的属下。 当袁世凯含糊地表达了称帝的意向时,各地督抚纷纷表示支持。 一度说服了包括刘春林在内的众多访民。

很难说刘春林是被迫的。 作为科举教育下的顶尖学者,拥护科举制度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这从他晚年后悔的第二件事就可以看出。

袁世凯复辟失败后,辫子军首领张勋率领五千兵马进军北京,支援已经退位的溥仪复辟。 当时,北京的清朝长辈们赶紧带着隐藏的官服前来祭拜。 刘春霖还找到了藏匿数年的官服,磕头致意。

从这一点来看,刘春霖自始至终都是支持帝制的。

至于遗憾的原因,当然是袁世凯失败了,溥仪毫无节操地向日本人投降了。

张勋被段祺瑞赶走后,刘春霖仍然在北洋政府任职。 历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办公室主任。 徐世昌上台后,还代表他前往山东主持孔子大成节仪式。 孔子是学者之祖,能主持大礼的刘春霖自然是名声大噪。

只是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就已经分崩离析了。 各方都在图谋不轨,无意为国家和人民做任何事情。

无力报仇的刘春林再次辞职隐居。 光是有了状元的称号,他就想静一静,但风却没有停。

无视溥仪,蔑视日本

1928年,刘春霖辞职回乡,随后几年,他用写书赚来的钱在当地创办了多所学校,启迪人们的智慧。 教书育人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

直到1931年,刘春霖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九十八事变”后,日本人为了更好地统治东部三省,建立了伪“伪满洲国”,立溥仪为傀儡皇帝。 但傀儡政府也是政府,总需要官员来炫耀。

伪满洲国政府总理郑孝胥注意到刘春霖,派人请刘春霖出来。

当时,刘春霖住在京西知一胡同。 使者到来后,宣读了溥仪的所谓“圣旨”。 曾经跪拜溥仪的刘春霖神情淡然,拒绝道:“我年纪大了,干不了这个活儿,你以后可以请人来做。”

刘春霖拒绝承认向日本投降的溥仪。

郑晓旭得到奖励后,并没有放弃。 在他看来,如果能说服刘春霖,溥仪的威信就会大大提升,就会有更多想要加入清朝的人前来投靠,所以他决定亲自出手。

郑晓旭这次显得更加真诚了。 他首先通过刘春林的几个朋友了解到刘春林爱喝茶的事,于是花重金买了几公斤上等茶叶才上门拜访。

两人见面后,郑晓旭并没有直接谈及邀请刘春霖出来。 而是和他谈论书法文章。 后者自然知道郑晓旭此行的目的,陪着他找借口。

直到郑孝胥见到他,才语重心长地说:“润钦兄,你是慈禧太后任命的第一状元,如今满洲重生大清,皇上特意派我来请你出任要职。你怎么可以这么大方?失落?”

刘春霖冷笑一声,站起身来,正色道:“君非昔日之王,臣非昔日之臣,我怎能随从你,败坏我的名声呢?”

说完,他拿起郑晓旭给的茶叶扔出了门外,然后大声说道:“送行。”

郑孝旭无奈只能灰溜溜地离开。

但让刘春林没想到的是,六年后的“七七事变”期间,日本人竟然来到了他的家门口。

为了挽救家人的性命,他甚至趁机获得荣耀和财富。 北平有些人成了汉水,刘春林的同学王继堂就是其中之一。 应日本人的要求,他成立了“华北政务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让那些叛徒充当中间人。 让这些人为所欲为,人民就会更加憎恨这些人。

日本人给王季棠的任务是招募北平所有有影响力的名人进入委员会,而刘春林是首要目标。

“太君,给你了,我和刘桑都是同门进士,又都在大日本帝国读书,交情深厚。” 王继堂宣誓完保证后,就带着一份厚重的礼物坐下来。 日本军车抵达刘春林家。

出来迎接的刘春林看到王继堂的姿势和头上的军帽,心里感到厌恶。 虽然我无法拒绝他,但我也没有多看他一眼。

王吉堂并没有太当真。 学者总是找借口。 见面坐下后,他笑道:“润钦兄的才华远比我弟弟高明,你还想出去替我维持政务。”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这小本事这么厉害,你这个状元,绝对可以做得更好。

听到王继堂的目的后,刘春林再也无法压抑心中的怒火。 他连平常的客套话都没说,直接把茶倒在了王继堂的脸上。 他咬牙道:“我宁可死,也不要死。” 做日本人的走狗!”

王吉堂没想到刘春林的情绪如此激烈,根本不给他任何改变的余地。 等他回过神来时,刘春林已经不见踪影,他只好黯然离开。

“哼,我倒要看看,你的骨头到底有多硬!” 上车前,王吉堂看着刘府门口,眼神凶狠。

他被抢劫,抑郁而死。

在国人面前威风凛凛的王继堂到日本师父面前哭得像条狗:“那个刘春林不懂得欣赏我,不但把我送他的礼物扔掉了,他还骂我!”

日本人听了王继堂的粉饰之词,勃然大怒,派出一队宪兵到刘春林家大肆破坏,将他多年收藏的文物和书籍全部洗劫一空。

“你们这些禽兽!” 刘春林心口在滴血,大喊道。 带头的日本军官阴险一笑,用刺刀将刘春林一家赶了出去。 还派兵堵住大门,不让他们回家。

后来,是刘春林的朋友花重金找人脉,才让刘春林一家回家,拿回了部分财物。

从此,刘春霖闭门谢客,只有在国家人民有难的时候才出来。

例如,1933年夏天,黄河泛滥,波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 刘春林和当地爱国友人组织“河北移民协会”在内蒙古建设河北新村,帮助1000多名受灾群众搬迁。 所有费用均由他们自掏腰包和捐款支付。

刘春霖晚年一直为教育文化的发展和保护而努力。 直到1944年,他因心脏病在家中去世,享年72岁。

从那以后,中国就再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冠军。

写在最后

读完刘春霖的一生,如果将他与同时代的许多人物进行比较就会发现。 似乎没有什么闪光点,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丰功伟绩。 它更像是一艘漂浮在时代洪流中的小船。 生活充满了动荡和不安。

但刘春霖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有节操的学者。

他忠于清廷和袁世凯,甚至在张勋复辟时向溥仪磕头。 刘春霖前半生的所作所为,是一个在皇权教育下传统读书人的自然选择。

但溥仪投降日本后,就不再承认天皇,甚至还不遗余力地招揽日本人。 另外,他一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教育、救助受害者,也算得上是一个好人品了。

不可否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能够力挽狂澜、改变世界的大人物和英雄。 同时,他们也需要像刘春林这样有诚信、有专业能力的中流砥柱。 两者缺一不可。

【大清最后一个状元,也是最悲剧的无人愿为我效力】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 下一篇:(李向东)中国古代十大风月美景,你知道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