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况周颐笔记《餐樱庑随笔》中的一节而成

更新:02-02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都是靠“中”学。

清末,“国学”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自清代设立新学以来,就开始借鉴西方的规制。

与此同时,“西学”在中国教育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中国第一中西学校的相关情况。

本文取自清代匡周易《食英郎随笔》一段。

既然说笔记,那么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先说一下笔记的作者匡周易。

况周易.

清末官员、诗人。

原名匡周易,为避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禁忌,改名匡周易。

字魁生,首字魁孙。 后期又称玉梅次仁、玉梅次隐、惠风次隐。 人称旷古、旷古人,室名蓝云梦楼、西庐等。

广西临桂(今属广西)人,祖籍湖南宝清; 生于清文宗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九月初一(爱新觉罗·乙其)。

9岁时,他成为一名弟子; 11岁时,他成为一名秀才。 18岁时,成为贡品。

21岁时,清德宗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乡试(爱新觉罗·载坛)中举人,被授予“优秀贡生”称号; 以身作则被授予内阁大臣,并担任徽电博物馆绘图室副编、国史馆校对等职。 任知县,分给浙江; 在京做官期间,与同乡王鹏云结为好友,成立词社,日夜吟唱、研词。 人称“王匡”,与人共同创办临桂词派。 光绪十一年(公元1895年),入两江总督张之洞,任江楚编译书店总编。 1898年戊戌变法后,离开北京南下,任教于常州龙城书院,讲授于南京师范学校,受端方牧中聘,管理金石学。 后任安徽宁国府彦里督学。 在此期间,他恢复在武进龙城书院和南京师范学校任教。

民国时期,旅居上海,以卖书为生。 他很穷,没有米可以煮。 曾任《刘承乾嘉业堂》编修。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7月18日逝世,享年68岁。葬于湖州道场山。

他一生致力于词业,五十年来尤精于词论。 与王鹏云、朱孝臧、郑文灼并称为“晚清四大家词大师”; 着有《惠风词》、《惠风词话》。

说完了匡周易,我们再来说说他在笔记中描述的中国第一中西学派。

武昌建两湖自强学堂。 这是中国第一所中西合璧的学校。

创立时间。

其创作时间从清朝光绪中期(公元1875年至公元1908年,共三十四年)开始(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左右),历经丁酉(光绪二十三年)。 (公元1897年)]至戊戌[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学校规模已初步形成,办学、教学的各项条件已基本具备。

招生质量。

两湖自强学堂的宗旨是遵守清政府的法令:

1、各省要变更原有书院,设立学校。

2、学校要以“华”学为主,“西”学为辅。

教学课程。

学校非常重视中文教育,所以在每天的课表中,中文教学都安排为一小时(按理说应该是一小时)。

其余科目的教学时间设定为半小时。

学生除了学习汉语外,还需要学习外语。

外语包括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日语,共五种。

对于外语的学习,每个科目都有自己的教室。 教室规模宏大,高大宽敞。

所有外语课程均有外籍讲师(相当于教师)。 因为所有的外教都配备了助教和翻译,那些只懂一点外语的假学者根本进不去; 在这里授课的外教不能只是假装上课。

除了中文和外语课程外,学校还教授体操(相当于体育)和算术(相当于数学)。

教学特色。

课堂教学的特点是:学生要学的科目不多,没有复杂的问题; 老师们教学态度认真,教得非常认真。

成本问题。

只要学生能够通过学校的入学考试并被学校录取,那么他们就不需要缴纳学费!

学生宿舍整洁卫生。

学生平时的饭菜丰富、干净。

就学期间,学生所需的一切中外文教材及图书资料; 学生文具,如笔、纸等; 学生运动训练用的服装、鞋帽等; 全部由公众购买和提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进行运动练习所用的服装、鞋帽等每季度都会更换。

学生管理。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日语、五门外语、体操、算术。 这些课程每门都有一名领班(相当于课程代表),另外还有一名领班(助理领班)。

领班和辅助领班均由学生担任。

领班和助理领班的候选人由课程老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表现推荐。

每个工头每月有十六两津贴(俸禄)。

工头每人每月领取八两补贴。

有八个课程,八个领班,八个助理领班。

考试和奖惩。

学生每月安排一次语文考试,考试内容为写论文。

第一名奖励龙银十元(银元,币上图案为龙); 按照排名,从高到低,第三十名将获得两元龙银; 第五十名,仍将获得一元龙银。

所谓龙银币,是一种表面以龙为形象的中国银币。 中国直到清朝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才开始铸造。 据说清朝末年曾出现过象征皇帝的“九龙纹”银圆。 市场上十分罕见,俗称“九大洋”。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校里那些文化水平比较高、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家里没有太多的赡养人的话,完全可以安心学习。 学校的补贴和奖励足以照顾他们的家庭。 你需要担心你的家庭生活。

张文祥(志东)督鄂十余年。 两湖自强学堂的创办,是他育人、关爱学者的实际方针。

《英朗食论》作者匡周易,戊戌[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己亥[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年间任两湖自强学堂教师。所以,他自然对两湖自强宗的情况非常了解。

辛丑年(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匡周易从湖北到达四川。

甲辰年(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匡周易从四川回到湖北; 此时,两湖自强学校已更名为方言学校,学校的校规与以前完全不同。 。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叹:清朝那些改良派大臣们,似乎不仅仅是在炫耀教育方面的功夫。 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力度真是令人惊叹!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张之洞。

张志东

生于清宣宗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卒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享年73岁。

字小达,号香涛,兼都督,人称“帅”,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张香帅”。 他是晚清名臣,也是清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出生于贵州兴义州,祖籍直隶南皮。

清文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16岁,被中顺天府封为“解元”; 清穆帝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27岁,被授予“进士”(进士)。 秀; 历任师、尚书、侍郎、内阁学士、山西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代理,从未实际任教)、军机大臣等职,并达到体仁阁学士衔。

早年是清派领袖,后来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

教育方面,创办自强学校(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业学校、湖北武昌敬老院、湖北技工学校、慈恩学校(南皮县)一中)、光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厂等。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一月,乙固命重臣晋太子为太保。

次年病逝,谥文祥。

有《张文祥全集》; 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全文完)

【清人况周颐笔记《餐樱庑随笔》中的一节而成】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托福90-100分,我自己估计半年时间足够了 下一篇:BBC免费又好用的英语学习网站,你准备好打开新世界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