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竹林寺,钟声晚响。
翠绿的竹林寺里,从傍晚时分传来了深沉的钟声。
苍苍:深绿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省南部。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莲帽携残阳,青山独归远方。 (夕阳的第一部分:日落)
背着斗笠,迎着夕阳,独自走回青山,渐行渐远。
禾(hè)黎:带着斗笠。 嘿嘿,背在背上吧。
这首短诗描述了诗人傍晚送灵车回竹林寺时的心情。 其情景抒情,构思精巧,语言简洁,古朴优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两句是想看看苍苍山林中灵车的安息之地。 远处传来寺院钟声,已是黄昏,仿佛在催促灵车回山。 诗人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遥远而遥远的境界。 这两句重在描写风景,风景也体现着情感。 后两句描写了灵车告别和归来的情景。 灵车头戴斗笠,顶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对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明寺院在山林之中。 《独自远走》表现了诗人驻足观望,依依不舍,表达了告别的祝愿。 只写行者,不写送行者。 然而,诗人长时间站在那里,看着朋友远去的形象,仍然十分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车的深厚情谊,也表现了灵车归山时的祥和神态。 大部分的告别都是悲伤、悲伤的,但这首告别诗却有着闲适的心情和作者孤独的心情。
刘长庆与灵车于公元769年至770年(唐代宗四年、五年)左右在润州相遇并分别。 公元761年(唐肃宗元二年),刘长庆被贬南坝(今广东茂名南)归来。 在等待正式职位的过程中,他一直感到沮丧和沮丧。 此时灵澈还没有写下诗题,正在江南行游。 他不太高兴。 留在润州后,他将返回浙江。 一个事业失意的男人和一个从异国归来的和尚,在入世问题上,可以通过不同的道路来到同一个地方,有同样的意外经历,也有同样淡然的心态。 这首小诗表达了这样一种状态。
细腻、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幅画不仅与画面上的风景、人物一起动人,而且与画外诗人的自我形象一起动人,令人难忘。 寺庙的晚钟声,触动了诗人的思绪; 独自归青山的清晰身影,激起了诗人归来的渴望。 聆听与观看,思考与着迷,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却不是因分离而伤感,而是因为情同手足,淡然; 他有思想,不是因为僧人和儒家的道路不同,而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 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目的是为了抒发和抒发诗人意外而悠然、失意而淡然的感情,从而形成悠然的意境。 18世纪法国的狄德罗在批评绘画时说:“任何富有表现力的作品,都可以同时丰富风景。只要它有尽可能多的表现力,它也就有足够的风景。” (《论画》))这首诗如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正如绘画一样。 风景之美,源于细腻的抒情。
【(诗词鉴赏)译注赏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