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妇女也知道她们痛恨国家亡国。 这份仇恨,与风月无关。
——对《金陵十三钗》的思考
“秦淮女子,关于她们的传说和南京一样古老。”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一出场就介绍了这群在秦淮河畔长大的女性。 该片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金陵十三钗》,生动地展现了书中金陵女子的“浪漫”。 这些女人第一次接近女学生时,看上去衣冠不整,放荡不已。 他们根本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优雅。 他们“一笑全身一动,身体从上到下掀起波浪”。 当他们面对女学生即将被绑架、强奸的事实时,他们做了一件堂堂正正的事,改变了自古以来的名声。
张艺谋导演一直坚持“以原作为素材”,从文本中取材,保留小说的核心,从而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 在《金陵十三钗》的改编过程中,原著从“我”的角度来了解姑姑孟淑娟的经历,而影片则选择了孟淑娟的视角来展现整个过程; 字符数减少,同时给对方几个单字字符。 在一个人身上,人物形象趋于“圆润”,重点人物突出,比如冒充牧师的约翰。 另一方面,电影增加了大量战争情节的描述,完整地塑造了一群士兵的形象,赋予了电影英雄色彩; 影视呈现过程中加入南京方言,使时代感、地域感更强; 在商业化浪潮中,大规模战争场面的视觉效果和中英日文的听觉效果极大地拓展了影片本身的格局和视野。
“商女不知亡国之恨,仍隔江对岸后院唱花如花。” 杜牧的歌曲《破秦淮》给这位女演员打上了永恒的标签。 秦淮河、歌女、亡国之事紧密相连。
他们很浪漫。 他们爬墙强行进入教堂,不管教堂的主人是否接受他。 进去后,他们和二楼靠窗的假神父调情,毫无羞耻之意。 地窖就是他们的住所。 在地窖里,这些女人衣冠不整是很正常的事情,偷偷喝红酒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正当约翰和女学生们做面包的时候,她们衣衫不整地从地窖里出来,公然声称自己是“幼儿园老师”,用最常见的手段来勾引约翰。 面对女学生不准上厕所的事实,他们开始与女学生打架,乱说话。 李教官将重伤的王普胜关进地窖,交给妓女照顾。 道口非常喜欢他,直接向普胜表达了,没有任何委婉的说法。 为了给王蒲生弹奏《秦淮景》,道口回翠溪楼取琴弦,而这里解释的是香兰回去寻找耳环。 为了耳环她冒着生命危险,香兰也是个浪漫的人。 最后,金陵女子为女同学们演唱了《秦淮风光》。 出现的,是这些穿着旗袍的女子。 即使穿着学生制服,也难掩内心的浪漫。 她们不像已婚妇女,也不像教会里的女学生。 她们是秦淮河边的女子,承载着秦淮河的浪漫,承载着秦淮河的香水胭脂,承载着秦淮河的“自毁”甚至有点放荡,但她们却不失优雅。
他们还有一种浪漫,骨子里就是浪漫。 书中写道:“历代文人墨客歌颂姚氏姐妹,从秦淮八美到赛金花,文中无一不是正面人物”。 但现实中,人们仍然不愿意承认其价值。 赵雨沫勾引干爹,只是因为干爹是他们离开这座城市的唯一希望。 当日军袭击教堂时,赵雨沫打开地窖门容纳女学生。 伤兵王普胜在地窖里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时光。 为了给王普生弹琴,大考冒着生命危险拿到了琴弦。 沾满血的琴弦,沾满了大考的爱。 当被邀请唱歌时,女学生们决定集体跳楼。 秦淮河的女子决定去找姑娘们,“我不会让你们受委屈的。” 他们也正值青春,但他们挡住了道路,必须改变。 改变“商女不知亡国之恨,仍对岸后院唱花如花”的名声。 赵雨沫的话,“只要小日本不发疯,就杀不了我们。不就是玩玩吗?姐姐们都是这个行业的,什么样的男人我们没见过?只要因为我们可以活下去,如果你回来,你就可以活下去。” 谁都知道,就算女学生活着回来,她们也活不下去了。 他们过早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恶意,但仍然顽强地热爱着自己的生活,就像秦淮河的水,经历了几场战乱,依然流淌不息。 都说贱人无情,但这无情的背后也充满了无尽的悲伤。 约翰神父关于人人平等、妓女和女学生平等的反问,也让我们思考用妓女交换女学生是否是正确的选择。 这群秦淮女子保护着一群十二、十三岁的女学生,她们也是希望的守护者。 他们的浪漫,确实值得自古文人墨客对他们的赞美。
在这部影片中,有女学生和妓女两组。 从空间上看,一个是阁楼,一个是地窖。 从认知上来说,一个是纯洁的,一个是浪漫的。 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最终和睦相处。 一群妓女拯救一群女学生的故事。 他们拯救的不仅仅是一个群体,更是他们对民族希望的奉献。 商女也知道,她们痛恨国家亡国,而这种痛恨与风月无关。
文字| 李雷 兰州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班学生
图片| 网络
执行主编| 胡明
【(周末荐读)《金陵十三钗》:商女亦知恨,此恨无关风与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