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横视,侧似岭峰,远近高低不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这座山中。
[笔记]
西林寺壁碑记:写在西林寺壁上。 西林寺位于鲁北麓。
问:写。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观:从正面看,从山的正面向后看,山就在眼前,故称横观。 庐山总体呈南北走向,横向看就是从东向西看。
侧面: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 - 南端或北端。
山脊:山顶可步行的山,形状长而平坦。
峰:山的顶部,形状尖而高。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部,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
仅仅因为:仅仅因为。
此山:指庐山。 侧:侧面。
不同:不一样。
不知:无法识别或辨别。
庐山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风景。
元:同“原”,因为; 由于。
此山:此山指庐山。
翻译:
1、正面看庐山,侧面看庐山连绵起伏,群峰巍峨,远看庐山,或近看,或高看,或低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 我之所以认不出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身在庐山。
2、庐山从侧面看像雄伟的山脊,从侧面看像陡峭的山峰。 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低、远、近的不同角度看去,景色也不同。 让人迷茫,无法认清庐山的真面目,仅仅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欣赏]
《体习临笔》是苏轼游历庐山后的总结。 描写庐山的变容,以景说理,揭示出一种人生哲理,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苏轼从黄州贬任汝州任团练副使时,途经九江,游览庐山。 壮丽的山河引发了伟大的思想,于是他写下了几首游庐山的诗。 《提溪林笔》是游览庐山后的总结。 描写庐山面貌的变化,借景说理。 指出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 如果是主观的、片面的,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侧视有岭有峰,远近高低不同”,是对游山玩水所见所闻的现实描述。 庐山是一座群山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 游客根据所在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这两句话概括、形象地描述了庐山千变万化的景色。
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是在场景中推理,讲述在山中旅行的经历。 为什么我们认不出庐山的真面目? 因为我们在庐山,所以我们的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限制。 我们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峰峦、丘陵、沟壑,只是一部分。 这必然是片面的。 这是你到山里旅行所看到的,也是你观察世事时所看到的。 这两首诗内涵丰富,启发我们懂得一种待人处事的哲学——因为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会片面;而由于人的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难免会片面;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必然会片面。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局,必须超越狭隘的范围,摆脱主观偏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进行抽象的论述,而是紧密地讲述了他对登山的独特感受。 他借助庐山的意象,用通俗的语言,将哲理表达得深入浅出,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歌颂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壁诗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齐名。 但两首诗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李白用对香炉峰瀑布景色的描写,突出了庐山的雄伟气势,激发了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李白用对香炉峰瀑布景色的描写,突出了庐山的雄伟气势,激发了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苏轼没有描写具体的景色,而是概括浏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揭示出一种人生哲理,启发读者的思考和理解。 这首绝句的力量不在于它的形象或情感,而在于它的意义和趣味。 诗人面对雄伟的庐山,感叹地说:正面看庐山,是一条横长的山脊; 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如果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高度看去,眼前的庐山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完整地掌握庐山的真实面貌? 只是因为人的视野在这座山里是有限的。
“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我只是住在这座山里。” 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指的是庐山中的一座山吗? 世界各地都有山,有山。 其中哪一座没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山势? 宇宙万物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观察结果! 对于任何事情,如果你把它隐藏在它的圈子里,你就会看不到大局和真相;如果你把它隐藏在它的圈子里,你就会看不到大局和真相; 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正所谓:当权者惑,旁观者明。
这首诗写得巧妙,解释简单,充满智慧。 读完之后,我们自己似乎又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山水诗,也是一首哲理诗。 对庐山风景的描写中蕴含着哲理。 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苏轼游历庐山十余天,被庐山雄伟秀美的景色所吸引。 因此,他写了十多首赞美庐山的诗,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横向看,庐山绵延蜿蜒,山峦叠翠,郁郁葱葱; 从侧面看,群峰起伏,奇峰突入云端。 从远近不同的方向看庐山,你会看到不同的山色和气势。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深思熟虑后的反思:之所以从不同的方向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这座山中”。 ”。 换句话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庇护,我们才能完全领会庐山的真实风范。 这两句话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成为广为流传的警句。
【简单含义】
从正面看庐山群山连绵,从侧面看庐山群峰巍峨,从远、近、高、低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 人们不到庐山,就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
【(蒙古记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