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八阵图:蜀国合适吴的失策已成千秋遗恨

更新:02-04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原诗】:

八阵图①

(唐)杜甫

结果就是②三分王国③,称为八阵。 河中石不转④,悔吞吴⑤。

[笔记]:

①八阵图:由八个阵型组成的图形,用于军事训练或作战。 八阵是指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法。 图、程序、比例。 诸葛亮的八阵共有四点。 此指夔州西城,俯瞰河沙。 下面是诸葛亮的八阵图。 石簇分布得仿佛还存在一样。 当峡中水势汹涌,当三树雪消尽时,水波汹涌,周围的巨树,以及数百丈长的干树,都随波逐流。 水一落,河水一落,一切都失去了原来的样子,成排聚集在一起的一堆堆的诸葛和鹅卵石依然如故。 近六百年以来都是如此,今天也不能效仿。

②盖:超过。

③三国:指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④石不转:指水涨时,八阵中的石不动。

⑤误吞吴,就是误吞吴。 吞并吴国失败,并不代表他恨自己从未吞并吴国。 隆中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东连孙权,北拒曹操。 这句话应该意味着蜀国对吴国的失策已成为千古遗志。

【作者简介】:请点击此处查看杜甫简介

【写作背景】:

杜甫入蜀后,对诸葛亮济世之才情有独钟。 这是他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到达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后写的一首关于诸葛亮遗迹的怀旧诗。

【翻译】:

三国时期,孔明的功绩最为杰出,他所创的八卦阵名扬千古。

尽管受到河水的冲击,石头依然保持原状。 千年遗憾是由于刘备吞并吴国的错误造成的。

[翻译2]:

三分天下的成就无与伦比,创造八卦图的声誉更是卓著。 江水打阵石不动,吞并吴国的错误计划后悔了。

【在线阅读】:

您的浏览器不受支持

【简析】

这是一首感伤的诗。 作者盛赞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特别是他的军事才能和成就。 三四句,表示对刘备吞吴失军,断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大业的遗憾。 最后一句呼应开头,三句呼应第二句; 从内容上看,既怀旧又富有表现力,情感中有情感,文字背后有意义; 这在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

【欣赏】: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所作的纪念诸葛亮的诗。 成书于大历元年(766年)。 《八阵图》是诸葛亮的创作,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的功绩遍及三国,他的名字叫八阵。” 这两句话赞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概括的方面写的,说诸葛亮在建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的过程中,立下了最杰出的功绩。 导致三国并存的因素固然有很多,而诸葛亮的协助帮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开创了蜀国的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的高度概括的赞扬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现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写的,说诸葛亮创制八阵使他更加出名了。 古人屡次赞扬这一点。 例如,成都武侯祠碑刻上写着:“统一经济之志未成,阵法精诚巧谋”。 “江上战事布置得好,蜀地工业光辉灿烂。” 杜甫的这首诗更加集中、凝练地赞扬了诸葛亮的军事功绩。 这首诗的前两行是对句写的。 “三分王国”对“八阵”,整体的功绩和对军事的贡献,显得精致、工整,自然贴切。

从结构上看,第一句开头就提到了,开门见山; 第二句指出了诗的标题,进一步赞扬了成就,同时也为下文致敬遗迹铺平了道路。 “河中之石不转,悔恨终将被吴吞”。 这两句话表达了对“八阵”遗址的感受。 “八阵”遗址位于夔州西南永安宫前的平坦沙地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的《嘉华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是用细石堆砌而成,高五尺,周长六十,纵横排列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其原有的面貌。 即使夏天被洪水淹没,冬天落水,一切都会失去原来的样子,但八阵的石堆却依然如故,六百年不变。 前面那句话,非常简洁的描述了遗迹的神奇特性。 “石不转”改编自《诗经》。 北风。 《伯周》诗有这样的诗句:“我心如石,转不转”。

在笔者看来,这种神奇的色彩与诸葛亮的精神抱负有着内在的联系:他忠于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意志坚定不移,坚如磐石。 同时,这些散落又重聚、多年未变的八阵石堆的存在,似乎也象征着诸葛亮对自己的死的遗憾和遗憾。 所以,杜甫写的最后一句话是“悔失”“吞吴”,说的是刘备吞吴的错误,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方略,使伟大的统一事业中途夭折,成为永远的遗憾。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诸葛亮的“残”,不如说是杜甫对诸葛亮的遗憾,而这种遗憾又洋溢着杜甫“伤己而无成”(黄圣玉)的压抑心情。 这首怀旧绝句具有议论入诗的特点。 但这种讨论并非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传神,抒情色彩浓郁。 诗人将怀念与叙述合二为一,不加区分,给人一种恨意绵长、思念无穷的感觉。

【赏析2】

怀旧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 杜甫入蜀后,对诸葛亮济世之才情有独钟。 这是他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后写的一首关于诸葛亮遗迹的怀旧诗。 《三国志·诸葛亮传》称英雄“演兵法,制八阵”,但对于遗址在哪里,众说纷坛。 奉节县永安宫以南的长江滩上的八阵,因这首杜诗而尤为出名。 诗中赞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瓜分天下的斗争中,为蜀国奠定了无与伦比的功绩。 相应的,他在长江滩上布置的八阵,更是让他的名声更加卓著。 八阵图是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法组成的阵法。 长江滩上,石块聚成兵,六十四根石堆纵横排列。 即使夏季洪水泛滥,这些石堆也一动不动,故有“河石不转”之说,也象征着诸葛亮忠贞不渝、名垂青史。

但把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伐吴失败后的救援措施,实在不符合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 因此,它不仅是诸葛功名的历史见证,也留下了他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 怨恨。 “不愿吞吴”这句话,由于汉字的歧义,引起了解释上的分歧。 《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他说:“世人常误会我的《八阵》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葛亮)要为关公报仇。”公,所以他们的仇恨无法消除。吴,不是。我的意思是称其为吴、蜀的唇齿国,不应该与对方相提并论。如果晋国能够接管蜀国,那是因为蜀国有吞吴的野心,我讨厌这个。” 杜甫用八阵来思诸葛亮的名恨。 苏轼用梦来诠释杜甫思维中的奥秘。 他们都在探索历史上的“有缺陷的荣耀”。

【赏析3】

杜甫对诸葛亮的态度始终是一种敬爱,又充满遗憾。 这从他在蜀时所写的《武侯祠》、《蜀丞相》、《诸葛祠》、《顾百行》就可以看出。 ”、《夔州歌》十之九、《古迹颂》五之五、《武侯祠塑像失踪时崔清泉夔州》和《八阵图》等诗都可得到证实这不仅是诸葛亮的令人敬佩的行为,更是杜甫将自己的个性投射到这个历史人物身上的结果。

在这些诗中,杜甫把诸葛亮视为历史上伟大的悲剧人物。 例如,在《古迹五颂》中,他说诸葛亮在谋略和政治实践上可与伊尹、鲁王相媲美。 他率领部队打仗。 统帅若定的出色表现,可以让萧何、曹参黯然失色,但蜀汉最终还是被消灭了。 杜说这是因为汉国的力量已经耗尽,天要灭掉汉国了。 难怪诸葛亮的努力都白费了。 毕竟,他“决心”“身体正在歼灭军役”。

《八阵》虽然只是一首简短的五言绝句,但也明确肯定了诗中主人公的“功绩”和“名誉”:在谈到他的功绩时,据说他“贡献了三部”。国家”; 他的名字上写着他是“明城八阵”。 “该”在这里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在”,二是“超过”。 这里我们宁愿采取后者来增强其伟大之处。 杜说诸葛亮的功绩超过了三国时代的任何人,他因八阵而闻名。 其实,诸葛亮的名字应归功于他的“兄弟会夷卢,若指挥决不败萧曹”,而源于他的“以身殉职”,而不仅仅是八六十四方阵,杜伊巴阵图隐喻诸葛亮的军事策略。 用小来比喻大,用有限来比喻无限。 这是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诗的一个重要因素。

【赏析4】

这是杜甫初到夔州时看到诸葛亮“八阵”遗迹时对古代的致敬。 意思很简单。 第一句“三地”是指世界的三个部分; 第二句是对位,很巧妙; 第三句的意思是河边的八阵石将被洪水淹没而退去,数百年不会移动。 最后一句说诸葛亮无法阻止。 刘备攻吴是他一生的遗憾。

平心而论,这首诗并没有什么太令人惊讶的地方,所以一些新编的《唐诗选》或者《杜诗选》都没有收录。 不过,大多收录了古代著名的诗选,如《唐诗三百首》、乾隆的《唐宋诗》、沈德潜的《唐诗集》等。

我想之所以旧版较多,是因为诗体的原因。 一般来说,老杜七路、五路最多,七股、五派等也不少,总得包括五绝吧? 因此,这是《诗三百首》中唯一收录的杜甫的五处独特之处。 很多人都知道杜甫擅长五韵、七韵、古体,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不擅长或不喜欢绝句。 现今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中,七首的仅有107首,五首的仅有31首。 (尤其是后者)不如上面的。

金无纯、人无完人、优胜劣汰这一客观规律,古人比现代人更难以接受。 他们认为诗是圣人,圣人是圆满的,所以任何一处都不能是空的。 但也有另一种极端的观点,如宋代范熙文《夜谈床边》卷四:“除刘子侯的《钓雪》诗外,优秀的五言四句诗寥寥无几。”唐代的句子。” 这太多了。 是的,王伟、孟浩然、刘长青等人的五才俊将闪耀千古。 这是另外一个词,不提了。

有人说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在于最后一句的叹息。 乾隆《唐宋诗》卷十七云:“则诸葛精神千古照耀,读之有金石之声。” 沈氏《别才集》卷十也大致是这个意思。 民国人于碧云写了《诗略》续篇:“少陵归江浦,感吞吴之悔。千百年来,犹闻叹息。” 不过,老杜这是第一次动手吗? 早在《三国志》中就说:先主伐吴战败,回到鱼腹中。 孔明叹了口气,说道:“如果法律和孝道正直,我们就能控主东进……”这样一来,老杜只是蒸冷饭吗? ? 因此,以此项来赞扬这首诗是站不住脚的。

这首诗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又有了另一种体会。 老杜不太喜欢五绝,那他为什么不把它用在他的偶像诸葛亮著名的“八阵”上呢(见《蜀国丞相》《永怀碑记》第五部)等)已经永远流传下来了?

首先,夔州的“八阵”是诸葛亮所用的四个地方,是八阵中最著名的;

其次,这里的形状和胜利有很多可写和感受的地方。 苏轼《东坡志林》:“诸葛亮作八阵……石头八行,相距二尺。从百余尺山上俯视,每八行,是一个正圆,有六十四块。”聚集的地方,没有任何凹凸的地方,就像太阳中间的影子,放眼望去,都是卵石,难以辨认,很奇怪。 刘禹锡《嘉华录》:“夔州西城,俯视河沙,下有诸葛亮八阵,散石若在,峡中水大时,雪中时”。三树消失,波涛汹涌,有十棵大树,上百棵枯树随波漂流而下,河水平了,河水平了,一切都失去了原来的样子,一堆堆的岩石和卵石依然没有变化。近六百年以来都是如此,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老独木善于写优美的造型,抒发古迹的情怀,有创作激情。 即便他没有写过《画入门》、《曹将军画马》、《古柏漫步》等长篇古代小说,那熟悉道路、一气呵成的齐鲁,一笔,足以支撑无论是壮丽的场景,奇观,还是仪式。 但他为什么不写,而只用最少的字写出了五个独特之处?

我想这与杜甫原本儒家接近朴素唯物主义的去神秘化思想有关。 虽然杜甫也曾像李白一样嘲讽“儒家儒学”,但这只是唐代思想言论自由的体现。 事实上,他出生于一个“循儒守官”的家庭,受到正统儒家思想(来自孔子)的影响。 他虽然一生漂泊,但并不接受唐代盛行的佛道思想,动摇了自己的初衷。 比如,他一生只在夔州的时候,就曾想借助佛教来摆脱生活带来的贫困之苦。 《秋赋夔府》中有:“入双峰寺,祈七祖禅,垂帆追往,棕衣传真情。” 不过,第二年他去了靖江,却没有去双峰寺,也没有去庐山寻找妈祖道一。 可见,这只是一时之谈。 他在《拜见真地寺禅师》中说:“断妻不成,卜房近前峰”。 在《送别李书记始行寺宅》中他说:“妻儿等饭而归,你来细听。” 这些都是美好的说法,但它们不能代替现实的世俗命运。 至于道教,杜诗中极少表达,仅与他的医学研究有关。

孔子在神秘思想上为后儒家树立了永恒的榜样,“孔子不言奇事、不言权势、不言混沌、不言神明”。 (《论语·述而》)。 子路问他侍奉鬼神的事,他说:“不能侍奉人,怎么侍奉鬼呢?” 又问他关于死的事,他回答说:“如果你不知道生,你怎么知道死呢?” 这至少是正确的。 不知道或者个人感觉的人就不要去管它,这是比天道更简单,比人道更详细的现实主义思想。

杜甫直接继承了这个思想。 今天我们知道,八阵图就像金庸小说里欺骗小读者的伎俩。 它纯粹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神秘的向往而虚构和添加的东西。 当杜甫亲眼目睹这一“奇妙的奇迹”时,虽然他不具备现代人的科学知识基础,但他无法依靠现实的考察来证实或想象它是如何克敌制胜的。 他无法用历史书和别人的神秘传说来代替自己的。 眼睛,所以杜甫原本的“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的儒家精神,让他宁可略过,除了三个字之外,不加任何一个字! 诸葛明的精神就是这样,我就不多说了! 是以五绝中最短的字数为依据的。

杜甫的这种思想,也可以在他的另一首古诗《食夕行》中看到:

君不见秦朝时,蜀都督刻石立为石犀。

自古虽有失胜之法,但天然河水向东流。

蜀人自傲千百年,未近张仪楼。

如果今天你失去了户口,你可能会因为这件事而感到尴尬。

筑堤费力,树石秋高。

先王的手段都是正义的,奇怪的人又何必去咨询人的计策呢?

唉,五犀牛不经济,缺点只能和长川同归于尽。

但见元气长而和,则避洪而枯潮。

强者举起苍穹,然后奔向浩瀚的世界。

那时的杜甫并不孤单。 唐代王建在《汉书行》中写道:“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必入地狱!” 清末吸收西方思想的袁寿龄还写有《烧纸歌》、《纸钱行》等。 在上面。 唐王尊《羲和》:“自明宰相邪术以来,至今无鬼”。 同理,清末民初蒋石铨的《驱魔》也无非如此。

这种思想体系更系统、更广泛地体现在文学观中,这就是所谓的“现实主义”。 不仅不写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而且也不写基于现实、更多想象的事情。 ,一切灵感都来源于现实。 杜甫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个“伟大”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即从影响中国几千年诗歌走向的角度来说,并不是一个恰当的名称。

西方的诗学体系起源并延续于英雄史诗、宗教诗、神秘传说的诗剧,强调精神的思考与想象、狂喜与灵感、大胆与浪漫、形而上的超越与追求。 雪莱的《诗歌辩论》说:“在通常意义上,诗歌可以被定义为想象力的表达”。 这与杜甫领导的中国古代传统诗学体系,因果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利弊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诸葛亮八阵图:蜀国合适吴的失策已成千秋遗恨】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冀州,如何能够独存毛将焉附?搞笑姓氏 下一篇:“童心飞扬?圆梦星海”六一文艺联欢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