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11月5日
主办单位:光明日报社、国际儒联、儒学文化传播中心、光明网
主持人:舒大刚(四川大学教授)
嘉宾:廖明春(清华大学教授) 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詹海云(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丁丁(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主持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一定有自己不朽的经典。 《经》是经久不衰的书,《典》是规范而神圣的书。 “经典”是扎根的、典范的、权威的、永恒的。 它们可能是被历史淘汰的最有价值的特殊文献,也可能是对某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著作。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华民族有哪些文化经典? 这些古代经典对今天的中国有什么现实意义? 本届孔院秋季辩论会的主题是“中国经典及其当代价值”。
为什么我们需要经典?
主持人: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 经典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有哪些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经典以什么方式影响和作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廖明春:《十三经》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原来的“经”,一部分是后来的“传”或“集”。 “五经”基本上是文王、周公的创作。 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周书》。 《诗经》的大部分内容应该还是周代的。 《易经》是周文王、周公所著,也是周人的作品。 “春秋”出自《鲁春秋》,“鲁春秋”应出自周公。 孔子和儒家学者主要阐释经典的价值,他们的著作一般称为“传”或“集”。 孔子有《易传》,现在的《易传》虽然不能说全部是孔子写的,但基本精神来自于孔子。 《春秋》不是孔子的原著,但孔子《春秋》的精神主要以《三传》为基础。 《诗经》不是孔子写的。 大多数学者谈论《诗经》时,都会谈论《大诗序》和《小诗序》,认为这些代表了孔子的思想。 地下出土的《孔子诗论》则更直接,解释了孔子在《诗经》中写下的《诗经》。 “诗”应有“传”。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传”方面。 他们通过阐释经典创造新经典。 对于经典,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不能把“经典”当成静态的东西。 它们应该得到发展和补充。 出土文献中精彩纷呈,如《五行》篇、《孔子诗论》、《六德》等,堪称对《经》的补充。
李景林:西方人文学者,比如雅斯贝尔斯讲“轴心时代”,帕森斯讲“哲学突破”,大概都发生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经典包括核心经典、原创经典和后来的周边经典。 一个文明的核心经典基本上是在所谓“轴心时代”产生的。 文明源于自然。 轴心时代哲学的突破,实际上是文明初期那些伟大思想家对于文明、自然、人类存在本身以及周围世界的理性意识。 我们当前的文明和自然正处于分化状态。 然而轴心时代产生的经典却是文明与自然的统一。 用老子的话说,“天地和,使甘露能降,不以人命而能均,创始名……”在“创始之始,有名”,文明与自然交织在一起。 轴心时代产生的经典保持了文明与自然的原始统一。 一方面,它是一种理性的自我意识。 这种理性的自我意识,由于思维方向的不同,使原本的本性塑造成一种特殊的气质。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文化与品质的统一。 比如俗话说“少时才知道几岁,三岁才知道几岁”。 真相是什么? 孩子来自自然状态,他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将他原有的自然素质塑造成一种特殊的气质,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道路。 轴心时代,正是通过这样的理性意识,中西文明产生了差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当我们个人阅读经典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生的启示,获得很多感悟。 对于整个文化来说也是如此。 比如,汉学发展到一定程度,走入歧途,就必须回到源头,寻找发展动力,重新创造。 宋代也向一个方向发展。 如果误入歧途,就必须回到源头。 轴心时代是文明与自然的交汇与统一。 我们要时刻回顾这个时代产生的经典,为我们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动力。
丁丁: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经典。 它们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基础性、权威性思想价值的作品。 它们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影响的作品。 。 儒家经典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和灵魂。 儒家的“六艺”,即儒家经典,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价值体系。 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国学的主要内容。 其中蕴含的精神思想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源和灵魂。 今天我们不仅要把“六艺”作为文、史、哲等学科的研究素材,更应该挖掘对我们现代伦理道德建设有价值的精神元素。 因为“六艺”蕴含着丰富、系统的伦理文化精神,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发挥了重要的教化社会作用。
詹海云:儒家思想的第一根是以人为本。 因此,它非常重视对人性的讨论。 这是轴心时代中国的重大突破。 所以,未来的中国哲学是以人性观为基础的,非常关注道德。 儒家思想的第二个根源是强调伦理和现实。 伦理是指如何首先建立个人身心的和谐秩序,进而帮助社会、国家、世界建立和谐互助的秩序。 例如,儒家经典中的“五伦”中,夫妻、父子是指家庭中的道德,朋友是指社会中的道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可以给人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进而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我想这就是儒家的根源,也是经学的根源。
主持人:中华文化的根、魂、源泉都在儒家经典。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 前2500年的历史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根源,后2500年的历史揭示了中国的智慧。 经典不仅孕育了儒家思想,而且还启发了百家争鸣。 它开启了后世的思维,经典也是中国智慧的源泉。 经典不仅仅是历史的简单复述,也不是死的文本。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特别是信仰价值、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等。经典已成为中华文明的典范,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寄托。
经典为何成为经典
主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说经典是“未出版的教义”,这揭示了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演变,这些产生于2500年前、历史上影响过中国的经典(主要是“六经”)在今天还有价值吗? 它们的“未发表”性质是什么? “红椒”有什么价值?
廖明春:刘勰说经典是“未出版的教义”,很有道理。 经典是永恒的,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刀切”。 例如,《周易》中,庄子讲“周易讲阴阳”,《西辞传》讲“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都是讲看事情,不只是从一个方面看,而是从两个方面看。 从元的角度和阴阳的角度来看,这应该具有永恒的价值。 《周易》讲做人,非常强调“福”,就是诚信; 强调“社区”,意味着团结; 强调“大”,即保护众生、共享; 讲的是“谦君子”,不骄不躁。 这些都是“未发表的教义”。 《尚书》讲王政、“革新天命”,强调“慎于德”,即重德,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理念。 《论语》里还有更有价值的东西。 其中有很多是我们做人的道理、治国之道。
李景林:“未出版的教义”,一是指经典具有永恒的价值,二是“教”字。 因此,我认为中国传统经典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就在于两个字,那就是“教化”。 孔子以“六艺”教人。 “六艺”的核心是什么? 就是通过教育来达到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存在的实现。 《礼记·镜经》记载了孔子所说:“入一国,而知其教”。 然后讲了“诗”教学、“书”教学、“乐”教学、“易”教学、“礼”教学。 “教”,“春秋”之教。“六艺”的核心点是教人立德,而“六艺”每一项都有其侧重点,不能偏向某一方面。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六艺”必须能够“志道、立足德、依靠仁、玩艺”,特别要注意“有”字。 “道”表现为“德”、“仁”,并融入“艺”,孔子说:“我的道是一致的。”只有把握内在的“道”,践行“六艺”,才能当然,这个“教”的核心在于人心,所以马一浮先生说“六艺之旨,散于论语,总于人心”。 《孝经》,六艺必须“一心合一”。这个“一心”就是我们的道德品质。我们的道德品质来自于我们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外在。 这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精神。
丁丁:“六经”都是孔子编纂传承的经典,所以其思想内容应该有一定的统一性。 “六经”思想内容的统一性可以用“六经皆礼”的命题来概括。 也就是说,我们认为“礼”对于统一、整合“六经”的思想内容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虽然古人没有明确提出“六经皆礼”的命题,但应该说这个含义是有其渊源的,可以追溯到《礼记》、《史记》和《礼记》。 《汉书》等经典,如《汉书·礼乐》明确指出:“六经之理,同归,而礼乐之用更为迫切”。清代中国近代经学家皮惜瑞在《经学通论》中总结道:“六经之理,凡文学,皆有礼在其中。 晚清古代著名经学家曹元弼也有大致相同的观点,他在《礼记》中说:“六经有礼”。同源,它们的含义都是关于仪式的。 《易经》中的图像,《尚书》中的政治,都是礼。” 也就是说,在曹元弼看来,六经的思想也是礼的思想。 可见,儒家经典的一贯核心就是礼。
人们常用“内圣外王”(《庄子·天下》)一词来指称或概括孔孟之道。 所谓“内圣”,是指通过自身的修养,培养出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谓“外王”,是指对外实行王权,按照儒家仁政礼法的理想来治理社会。 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孟子等人,虽然没有直接讲“内圣外王”四个字,但他们的道德政治理想中,其实蕴含着内圣外王的思想。外王。 正如四库观尘在《日本四书说》摘要中所说:“内圣外王之道,孔子所备,孔子内圣外王,载于六经”。 内圣外王之道构建了安身立命的道德哲学和政治伦理。 ,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 内圣、外王是古代儒家修身治国的最高理想。 在儒家经典所表现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 外王是内圣的延伸和扩展。 内圣与外王既相互排斥又相辅相成。 他们的最高境界就是儒家所追求的。 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治理模式。 儒家经典从不同维度对儒家的内圣外王学说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和论述。 尤其是《礼记·大学》中提出的“三纲八项”,实际上就是对内圣外王之道的阐释。
詹海云:隋唐之前是“周孔”连言,宋以后是“孔孟”连言。 隋唐之前,强调儒家经典的政治法典作用,宋代以后,强调“四书五经”的教育作用。 这两个角色都很重要。 我想儒家经典之所以受到如此推崇,是因为它既“尊德”,又“师道”。 他们既有道德操守,又有探索真理的能力。 他们崇尚丰富知识,有能力做事。 因此,他们能够达到“达广而精”的境界。
“大学”是基础,显示人类学习的规模; 《论语》是熟悉,表示日常生活、家庭中度过的时间; “孟子”是养气,一生坚守志向; 《中庸》正在研究其精妙之处。 所以,儒家经典《文治红教》的意义就是诚实做事、读书、做人。 我们不仅要修自己的知识,还要修自己、修成人、修事物。 我想这就是儒家的“未发表的教义”。
主持人:在儒家文明发展观中,文明实际上就相当于礼。 然而,“仪式”并不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仪式”。 孟子说:“仁的本质是侍奉亲人,义的本质是服从兄弟,智的本质是知悉两者,礼的本质是诚实和礼貌。” 礼仪的本质在于仁义,在于侍奉亲人、服从兄长。 侍奉亲人、追随兄长的文献就是《孝经》。 从文学、诗词的角度来看,诚然“六经皆礼”,但从价值观或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六经皆孝”,或者说“六经皆孝”。 ”是以孝道和兄弟情为基础的,这是更实质的。 。 对于这一点,孔子及其弟子有很多看法。 他的一位弟子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孔子在《孝经》中更明确地说:“孝,德之本,教之源”。 一切教育都从孝道开始。 刚才李景林先生引用马一浮先生的话说:“六经之义,散于论语,常于孝经”。 东汉郑康成也说孔子创立“六经”,“用‘六艺’,有不同的称谓,不同的意义,恐道分而后人不知其由来”。 ,于是假装写了《孝经》来总结一下。” 孔子还说:“吾之志在春秋,吾行在《孝经》”。 《孝经》对于“六经”具有统领价值。 “孝”与“礼”是相通的。 当弟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时,孔子告诉他“无违”。 什么叫不违规? 即“生时,事应以礼行;死时,丧事应以礼行,祭祀时应以礼行”。 礼仪是孝道的重要规范。 孝道与礼仪是相通的。 一是内在的孝,二是外在的孝。 如果说《六经》是一部“不出版的红教”,其“不出版”的本质在于“礼”,那么它的“红教”的价值就在于“孝”。
当代人应该读什么经典?
主持人:当我们说经典是“未出版的教义”时,我们的意思是它具有永恒性,因此具有“永恒”的价值。 然而,经典系统可能会发生变化并且是“不寻常的”。 常与无常,换句话说就是“精与力”。 孔子删去“六经”之后,儒家经典经历了“五经”、“七经”、“九经”、“十三经”、“四书五经”的体系演变,这说明儒家经典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经典是阅读的重点,任何时候都可以系统地阅读。 与时俱进。 随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经典的价值也将适时展现出来。 但其中有大量经典(包括其他儒家文献和出土文献)。 如果都读一遍,难免会出现“最好的找不到经典”的现象。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当然是不现实的。 那么,现在请问各位,应该先读哪些经典呢? 新发现的出土文献有哪些可以载入经典?
廖明春:我认为经典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文王、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文化经典。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经”,比如《周易》、《诗经》、《诗经》,甚至《礼记》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其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传记体系,即以“四书”为代表的孔子及其学生对经典的阐释。 《礼记》现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其价值尚在《礼记》、《礼记》中。 虽然不能说《礼记》的每一章都很重要,但是《礼记》中有很多章节代表了孔子的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对《周易》的研究部分载于现行《易传》,部分已失传。 我们现在在帛书《易传》中可以看到很多。 过去孔子对《诗经》的阐述并不系统,而现在出土文献中有《孔子诗论》。 这些都属于传记范畴。 《孟子》到了宋代也被纳入经书,《荀子》中的一些东西也可以加上去,比如“励学”、“天论”等。 第三阶段更加开放一些。 从宋明直至清代,后儒家的名著都能成为经典。 经典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的选择并不多,即“五经典”。 第二阶段可以继续选择、补充一些,除了《四书》和《孝经》之外,还可以扩展一些。 第三阶段需要更多的选择和精确度。 这样,只有在过去的“六经”、“九经”、“十三经”的基础上编撰出新的经典,才能具有现代性,更具吸引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景林:每个时代重视的经典都是不同的。 汉唐等传统社会非常重视“五经”,主要关注政治方面,即政治制度和政治哲学。 宋代十分重视“四书”,主要是在教育和精神修养方面。 修心是个人的事,个人的事都以心为中心。 我认为“四书”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 “四书”比较简洁,可以直接揭示心性。 以“四书”为中心,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一些比较方便阅读的,比如宋代朱子的《近代思想录》,还有《史记》。明代儒家王阳明所著《川西录》。
“当代经典阅读”,我觉得“读”字用“传承”比较好。 传统上,它的意思是“传承”。 阅读往往注重知识。 “传承”经典的目的主要是修身养性。 要把获取知识和修身养性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经典不能仅仅被视为知识文本。
丁丁:我认为现代经典阅读系统或者传统传播系统的建设要注重两个子系统的建设。 一是经典的大众化、通俗阅读,二是经典的学术解读和创新发展。 前者主要是针对公众和中小学生的,而后者主要是专家学者的任务。 通过对经典的学术阐释和通俗解读,日益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进而对经典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文化。 文化基础。 相对而言,“四书”应该是儒家经典的精髓。 因此,《四书》应该被视为儒家经典的第一必读。
詹海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第一,我们应该读哪些经典? 第二是如何培养传播者? 也就是学者的培养问题。 第三个问题,经典如何与当代重要问题有机结合? 关于第一个问题,读经典应该从“四书”开始。 “四书”中,特别要强调的是《论语》。 经典之中,首当其冲的是《孝经》。 宋明理学的《近思录》、《传习录》也应该读一读。 我们读《论语》的时候会读朱熹,但是现在我们应该读王阳明学派的《论语》,因为里面有一些很特别的见解。 例如学者张岱的《四书》以及王阳明及后来学者对《四书》的阐释,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和哲学阐释,而这些阐释在过去被我们忽视了。 另外,我想提出一下我对“传播”这个词的理解,以教育大家。 我们常说“尊师尊道”,在“尊师尊道”之上应该有一个主题。 谁来孝敬老师? 谁来重申真理? 如果学生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老师的教诲,怎么能尊重老师呢? 神的话语如何得以传承? 所以“通”的意思就是你说的话他能够理解并接受,而“喜”的意思就是他接受之后,愿意在生活中去实践,或者说愿意经常去思考这个问题。 “传学”就是学生愿意不断地看书,愿意接受老师的讲解,愿意不断地实践。 总之,我想强调的是,经典的教义必须落实到实际,才能造福个人、造福大众。 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一切学科的总源泉。 因此,经学之学,需要各学科的融合,古今中西知识的融合。 如何将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当代思潮的主要命题与仁、义、礼、智、信、以人为本、自由、物等、慈悲等经典核心理念结合起来研究成功? 有必要对这些重要概念进行全面、准确、详细的解释,作为讨论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要更加注重如何将经典融入现实生活,使其能够服务于当今人们的需求。 总之,我们要以正能量批判性地反思、审视、传承、创造,让经典的永恒性、普遍性、创新性为大众所接受,并愿意弘扬。
主持人:就儒家经典而言,汉代建立的经典体系是《论语》、《孝经》、《五经》。 《川学》亦是如此。 文翁在成都建石室书院,讲授“七经”,即“五经”加上《论语》、《孝经》。 唐代科举考试考《九经》,但也考《江经》,即《论语》和《孝经》。 《论语》和《孝经》也是必读的。 宋代,王安石改变学制,以《孟子》取代《孝经》。 后来,程朱建立了“四书”制度。 他的初衷是把“四书”视为入门和预备阶段。 他最终还是要读“五经”,所以他构建的应该是“四书五经”体系。 更早的时候,五朝以后,蜀国就开始出版《蜀石经》,一直延续到北宋。 共刻十三卷,《孟子》也正式刻入儒家经典,形成“十三经”体系。 这就是古典体系演化的大致情况。
就目前而言,“大众阅读体系”和“前沿研究体系”(或“理论建构体系”)都要兼顾。 廖明春先生提出了选书法,选取一些文献构建新的经典,走的是“选学”的道路(孔子“论诗书,修礼乐”也是如此)。 第二个办法就是李景林先生提到的核心经典和外围经典。 第三个是丁丁先生提出的“通俗传统版”和“学术阐释版”。 在我看来,经典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四书”是大众的主要阅读书籍,但也不应排除《孝经》。 儒学要在当代寻求突破,就必须在文本上有所突破。 一些被传统学者忽视的文献是否也可以考虑纳入? 比如《国语》,其实和《左传》是同一性质。 《左传》是按年代排列的,《国语》是按国家排列的。 两者皆可撑“春秋”。 《异州书》里也有很多章节是相当不错的。 再有就是出土的文献,很多都应该整理出来,供大众阅读。 简而言之,必须根据当今人们的实际需求来构建一个新的经典系统。 至于如何构建它,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它。
儒家经典影响中国历史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他们所代表的意识形态概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也应该是中国出色传统文化的当前继承和发展的主要含义。 换句话说,如果您能很好地阅读儒家经典,那么您将“一半思考”中国的出色传统文化; 如果您很好地理解并宣传了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那么中国出色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以一半的努力获得两倍的结果。 文化的自信应该从儒家的复兴开始,儒家的复兴应从儒家经典的繁荣开始。
来源Ph">
【弘扬国学经典 (孔学堂秋季论辩)2020年11月5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