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缅怀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身在异乡的我,每逢佳节更加想念家人。
我远远地就知道,当我的兄弟们爬到高处时,只少了一个人种山茱萸树。
翻译
一个人独自在异国做客,逢年过节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回想起今天,兄弟们登高望远。 他们的头上长满了山茱萸树,但唯独我失踪了。
评论
9月9日:重阳节。 古代以九为阳数,故称重阳节。
回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蒲县(今山西省永济市),函谷关、华山以东,故称山东。
异域:异域,异域。
作客:在异乡做客。
节日:美好的节日。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古老习俗。
山茱萸(zhūyú):一种草本植物,即决明子。 古时候,人们相信重阳节佩戴山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王伟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字莫介,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杞县,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佛”。 苏轼评价他:“品莫婕的诗,诗中有画;看莫婕的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太乐成。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人物。 他现存的诗歌有 400 多首。 重要诗作有《相思》、《秋暮山居》等。 王维精通佛教,深受禅宗影响。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这就是王维名字的由来。 王维以诗、书、画闻名。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乐。 与孟浩然合称为“王蒙”。
欣赏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青年时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 这首诗是他十七岁时写的。 与他后来的山水诗绘画丰富、构图色彩十分讲究不同,这首抒情诗写得非常简单。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标题,描写了异乡生活的孤独和荒凉。 因此,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思念人民,遇到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思念你们。 然后诗跳写远方家乡的兄弟。 当他们按照重阳节的习俗登高的时候,也在想念自己。 诗词反复跳跃,含蓄深邃,朴实自然,曲折有致。 其中“逢年过节更思念亲人”是千古名言。
“独如异乡的异乡人”,开篇就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句子中用了一个“孤”字和两个“异”字,表明了诗人有一种浓浓的异国做客之情。 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就越强烈。 当时的封建社会,交通闭塞,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区之间的交往较少。 因此,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俗习惯、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诗人离开居住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会感到陌生和孤独。 诗人平淡地描述了自己身在异乡,但却蕴含着诗人朴素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或许不那么强烈,那么诗人“逢年过节更思念家人”。 “节”是亲戚团聚、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 但现在,诗人独自生活在异地。 在代表合家团圆的节日里,他不禁想起家乡的人和事、山水等等。诗人就在家乡。 美好的回忆,各种各样的回忆,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越想越想念,以至于无法控制。 这句话写得自然简单,就像一个雄辩的故事。 也表达了很多漂泊在外的人的真实感受。 很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没有什么弯路,而是直入核心,很快形成高潮和警句。 但这样的写法往往会导致后两句难以为继,导致缺乏后劲。 如果把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沿着“逢年过节更思念家人”这句直线延伸,那是不可避免的; 也很难用新的想法创造新的高潮。 作者采取了另一种手法:情绪激流之后,立即出现一片碧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深邃。
“远方知兄弟登高处”,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进而谈到了对亲人团聚的思念。 他回忆起,重阳节时,兄弟俩身上沾着山茱萸爬山,那是多么幸福的事。 如果诗人只想到亲人的欢乐,就能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然而诗人在最后写到“到处都少栽了一个人”。 原来诗人想的不是欢乐,而是他没有在家乡与亲人一起庆祝。 现在是过节的时候,亲戚们在种山茱萸树的时候,就会发现少了一个人,所以他们一定会想念我的。 这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 而这种意外就是它的深度,新警察局。 杜甫的《月夜》:“怜远方子弟,不解忆长安”,与这两句的意思和意义是一样的,但王氏诗似乎更不突出重点。
【(文化)九月九日,忆山东——王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