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的农村,看看大人们都在忙什么

更新:02-09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4、转折:现在我们到春末夏初的乡村去看看,大人们在忙什么,孩子们在做什么有趣的事。

2.古诗词初读,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回忆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教师提示学生朗读正确的发音和节奏。 边读边思考:这三首诗描述了儿童的哪些活动?

3. 引导学生学习新单词。

(1)学生反复练习,正确读出汉字的读音。 老师摄像头通话:

①“之”、“之”都是扬舌发音。

②“蘘”可以按照音标、形声字的规则来记忆。

③“濪”字中的三点水为旁字。 “濪”是指水中的波纹。 把它和“濪”字结合起来就能明白“濪”的意思了。 注意不要将其发音为“qí”。

(2)学生独立交流本节课写好字需要注意的事项。 老师指出:“晓”不宜多写、少写; “日”、“桑”有上下结构,各部分需要写得更加紧凑。

(3)引导学生学习多音字“功”。

① 教师出示两组词语,让学生朗读并借助该组词语区分发音:崇拜、支持、服务; 供给,供给,供给。

②结合注释指导学生读第四声,指示这首诗中的“为”是“从事”的意思。

4.用相机检查古诗词的朗读并纠正节奏。

5.引导学生交流对古诗词的初步认识。

(1)问:三首诗写了怎样的儿童生活?

默认值:孙子、孩子、牧童。

(2) 追问:他们有什么活动?

默认:子孙学种瓜、孩子打冰、牧童吹笛。

3.通过对比阅读深入研究两首古诗

1.引导学生利用插图感受《四时田园杂记》(第31篇)描绘的忙碌景象。

(1)引导学生说出插图的内容并找出相应的诗句。

默认:图中,家家户户的门窗都关着,人们在田里干活,两个孩子在树边学着种瓜。 相应的诗句是“桑树旁也学种瓜”。

(2)向学生讲授“春耕、夏耕、秋收、冬储”的农事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耕田”是指初夏时节在田里除草,进而了解耕种的季节。这首诗写于夏天。

(3)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气氛,在哪里感受到了。

默认:从“白天下田,晚上种麻”中,可以感受到夏季田园的忙碌。

老师拿着镜头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古代一般都是男人耕田,女人织布。 “孩子”是指村里的成年男女。 “各管各家”,就是各人各司其职。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想象《乡村晚会》所描绘的场景。

(1)让学生根据注释讨论:诗中描绘了哪些场景? 当你把这些场景组合起来时,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

预设:这首诗描述了池塘、草原、远山、日落等场景。 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夕阳西下,青山与夕阳相互映衬,池塘水草丰茂,水面泛着金光,牧童坐在牛身上。 背上随意地吹奏着手中的笛子。

老师用镜头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词的含义。

(2)追问:“人”、“标题”、“沉浸”等词语给您带来什么感受? 这张照片让你感觉如何?

预设:“人”二字让人感觉池塘里的水很充沛,岸边的草很茂盛; “题”字表达了远山与夕阳的相近、对比。 “沉浸”“让人感觉仿佛夕阳与水波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动感的美感。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到宁静、悠闲。

3. 引导学生对比《四季田园杂记》(下31)和《乡村晚会》,谈谈两首诗在内容和氛围上的差异。

预设:《四时田园杂记》(三十一)描绘的是忙碌的景象,《乡村晚会》描绘的是悠闲的状态。

设计方案:

第一首诗和第三首诗的形式相似。 他们都解释了环境背景,然后描述了孩子们的活动。 两首诗连读,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效率。 4、引导学生走进孩子的内心,体验其中的乐趣。

(1)学生再朗读两首诗。

(2)组织学生交流:诗中描述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诗人笔下的孩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四时田园杂记》(第31部)描写儿孙“学种瓜”,感觉很天真可爱; 《乡村黄昏》描写了一个牧童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给人的感觉非常天真可爱。 他非常悠闲自在。

(3)问:为什么你觉得《四季田园杂记》(第31部)中的“子孙”特别天真可爱? 引导学生想象子孙“无解”的样子和“学种瓜”的动作。

默认:孩子每天看着大人干活,模仿大人,笨手笨脚地操作农具,种瓜种豆,可能会沾满泥,小脸上也可能沾满泥……

(4)问:为什么你会感受到《乡村晚会》中牧童的悠闲气质? 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引导学生想象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笛子的表情。

预设:牧童不按常规骑牛,而是坐在牛背上。 他可能会随着牛的前进而摇摆身体,并一边摇头一边吹笛。 笛声依旧混乱,整个人都暴露无遗。 一种自发和轻松的感觉......

5、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尝试背诵。

第二课

01

教学目标

1、背诵《孩子们制冰》,默写《四季田园杂记》(第31篇)。

2、你可以想象《孩子们制冰》中描绘的场景,体会其中的童真。

02

教学流程

1.引导对话并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一段纯真而难忘的时光。 在孩子们眼里,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你知道一千多年前孩子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有很多热爱儿童、充满童心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作品。 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千多年前孩子们的生活场景。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学习古诗《孩子们制冰》

(1)解读诗名,了解诗人。

1、理解问题的意思。

2、了解作者:杨万里,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游淼、范成大齐名。 他们合称为“中兴四大家”,被誉为当代伟大的诗人。

(2)阅读准古诗词,理解诗意。

1、读懂汉字读音,读得正确,读得通顺。

2、再读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含义。

3. 自学要求: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利用文字注释、参考书或与小组成员讨论等方式理解词语,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诗:清晨,孩子们把晚上冻在金属盆里的冰块拿出来,捧在手里轻轻敲打。 冰块发出穿过森林的声音。 突然,冰块掉落在地上,发出碎玉般的声音。

设计方案:

从文字出发,以“趣”为中心,注重诗中学生生活与孩子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幻灵动的声音,感受孩子的心理,品味孩子生活的乐趣。 (2)分享你的独特见解。 你从这首诗中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 想到什么有趣的事情? (在黑板上写下“兴趣”)

(三)读古诗,想象图画,领悟诗意境界。

1、抓住“脱”、“穿上”、“敲”等动词,感受孩子的天真和淘气。

2.想象声音,感受孩子们的快乐。

3. 想象孩子从“破冰”到“当银铃”到“敲打玉磬”到最后的“突然玻璃破碎声”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对“玉磬”、“银筝”等术语的理解必须以诗词实际为准。

3.体验情感,重写古诗词

1.引导学生找出三首诗中描述儿童表现的词语,并讨论:通过这些词语,你发现不同诗人所写的儿童有什么共同点?

默认:三首诗中描述儿童表现的词是“学种瓜”、“脱冰”、“恒牛杯”。 这些孩子非常天真、可爱、惹人喜爱,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各种东西。 乐趣。

2、组织学生交流:三首诗中描绘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 为什么?

3.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发挥想象力,将诗的内容改写成一篇短文。 老师的重点:

(1)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你想象的画面。

(2)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孩子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4、重写同一首诗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换作品,评判谁的想象力更丰富,语言更生动。

5、小组推选代表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4. 背诵和听写指导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 老师提醒学生读出诗中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活泼、悠闲的天性。

2、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孩子们制冰》,并学会背诵。

3. 指导学生默写《四时田园杂记》(第31部分)。

版式设计

古诗三首

忙碌农耕的乐趣

童年的三趣和制冰的乐趣

放牛的快乐

教学反思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除了理解词句和诗词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并进行迁移。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注释独立提问,协作解疑,理解古诗词的主要思想。 然后,他们在交流中巧妙地“支持”,在疑惑处给予启发,在思维堵塞处疏通,并在关键词和句子上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众多信息的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含义。 。 例如《乡村黄昏》这首诗中的“题”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夕阳夹在两山之间的美妙景象。 诗的第三、四句抓住了“横、无言、靠不住”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牧童无忧无虑、知足常乐的生活。 这不仅是在教导学生诗人炼词的态度。 方法也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力的丰富性。

统一课程示例 - 三年级:

1.

已编译的课程示例| 《池塘与河流》教学设计

统一课程示例 - 四年级学生:

1.教学设计

2.

3.

4.

5.

6.

7.

统一课程示例 - 5 年级以下:

【春末夏初的农村,看看大人们都在忙什么】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文安县第一届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圆满结束 下一篇:上海英国学校入学条件只接受外籍学生及港澳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