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读诗,总离不开唐诗

更新:02-10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在浩瀚的唐诗中,有这样一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评价为:“诗中诗,峰中之峰”。 可以说,这是一首承前启后、勇于开拓的诗篇。 在中国诗歌被宫廷诗毒害一百多年之后,这首诗拉开了盛唐的序幕。 它弥补了宫体诗一百年来的罪孽,后来又与诗人陈子昂共同灭亡了盛唐之路。 这位功德无量的诗人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是唐诗群星璀璨的世界中一位鲜为人知的诗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佛、诗狂、诗英雄。 史书上并没有关于他的详细资料。 只说他是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鲍荣并称为“吴中四子”。 《唐代才子传》中并没有记载他的生平,可以说大家已经失传了。

不仅如此,他的诗长期默默无闻,几乎未能传世。 从唐代到元代,几乎没有人关注他的诗,他的诗也不收录在各种唐诗选集中。 幸运的是,由于《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所以被收入北宋郭茂谦编着的《乐府诗集》中。 精光。 直到清末,张若虚和他的诗才真正遇到了伯乐。 作家王开云高度评价这首诗,评价说“这是一首独特的诗,但对每个人都有用”。

所以,这首涵盖整个唐朝的《春江花月夜》,就能跨越千年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一睹盛唐风采,领略文化和民族精神。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涨至海平面,海上明月升起。

闪烁波涛千里万里,唯有春江无月!

河水绕芳甸流,月光照花林如雨夹雪;

天空不知不觉飞起了霜花,亭子上的白沙都看不见了。

河水和天空一尘不染,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

河边谁第一次看见月亮? 江悦什么时候对人发光了?

生生世世生生不息,年年河月相似。

不知江月在等谁,却见长江送水。

白云慢慢散去,翠绿的枫塘充满了忧伤。

今晚谁的家人出轨了? 我哪里怀念明月楼?

可怜的月亮在楼上徘徊,应该在梳妆镜里看到。

玉门帘卷不开,衣服在铁砧上砸烂刷了又回来。

这时,我们面面相觑,却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我希望月光能照耀在你身上。

天鹅飞得又长又快,鱼龙潜入水中。

昨夜梦池落花,可惜仲春未归。

江中泉水已尽,月又西落。

斜月隐海雾,碣石潇湘路绵绵不绝。

不知道有多少人乘月归来。 落下的月亮用爱摇动了满江的树木。

这样一首作者充满神秘色彩的诗,其实很难欣赏。 因为诗歌欣赏有蒙太奇的一面,比如盛唐对应的是自信、英雄主义,南宋对应的是家国。 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往往无法脱离背景环境,而这首诗除了诗之外的相关背景信息却很少。 而且很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背景的缺失放松了我们对诗歌理解和欣赏的桎梏,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时空尺度上充分想象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风景。 诗歌给我们带来温暖、情感和感动。

蒋勋称《春江花月夜》为唐诗开篇。 张若虚正处于唐朝开国三百年的时期。 此时科举制度大力推行,文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这是一个自信、开放的时代。 在此背景下,初唐文人一扫六朝文人的呆滞、狭隘之风,开启了中国诗歌气势磅礴、丰富多彩的新篇章。

全诗围绕春、河、花、月、夜五种景物展开。 从情感开始,到风景,最后以风景结束。 全诗九段三十六行,四行一韵。 结构严谨,文字精心。 它在韵律、节奏、意境等方面都完美契合。 它从诗人的个人生活经历上升到宇宙意识的哲学思考。 在这种意境中,情感、风景、理性都得到了升华。

初唐的月夜,似乎与这个自信豪迈的时代很相似,有一种大气磅礴之感:明明是一条河,诗人却将它与大海相连。 起跑线是“春江潮至海平,海上明月随潮升”。 意境无限广阔、深远。 诗人的心境和心胸不可谓不广阔。

俗话说,有的诗如画,有的画如诗。 张若虚的诗不仅仅是精美的画作,还为诗的读者营造出一种如电影镜头般的身临其境的场景感。 诗人用高超的技巧打破了言语的限制。 你仿佛能听到潮水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江面在月光下波光粼粼; 你可以感受到微风吹过河边的柳树,轻轻地抚摸着它们。 你的脸……在这样的意境中,这首诗被赋予了新的维度,展现了初唐文人的自信和广阔的世界观。

诗中的几个问题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江边谁初见月?江上月头何时照人”这句。 面对浩瀚的宇宙、永恒的时空、短暂的生命,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 面对永恒,诗人没有憧憬,也没有悲伤。 他淡定从容,不卑不亢,给出了“人生生生不息,江月年年一模一样”这样的回答。 所以,此时此刻,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和哲学都充满了诗意。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所有的诗人都相信,谁静静地躺在草地上或山谷里,用心聆听,谁就能够明白世间一切的奥秘。如果温柔来临,诗人就会认为那是自然,她爱上了他们:她静静地靠在他们的耳边,传授秘密,轻声细语……“正是在如此宜人的忘我忘我的风景下,张若虚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春江月夜》,今天人们读到它,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穿越千年的月光、河水、清风和哲思。

《春江月夜》似真似幻,又似虚似幻。 它穿越了历史的长河,成为唐诗皇冠上的明珠。 它仍然具有令人兴奋的力量,因为它是一个伟大时代的产物。 诗人把他对时代和人生的理解带入到对宇宙奥秘的思考中。 因此,它发人深省、富有哲理、永恒。 正如闻一多先生对这首诗的高度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赞美都是闲聊,近乎亵渎。”

【中国人读诗,总离不开唐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天津市第五届少儿学国学诵经典才艺展示大型公益活动颁奖仪式举行 下一篇:关于放学之后的作文,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