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平生学无专师

更新:02-10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王国维,名国祯,字靖安,又字伯玉。 初名理塘,后名官塘,后又名永官。 谥号仲慈。 汉族,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本主义改良主义的影响,将西方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结合,研究哲学、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随后他学习了歌词、音乐和戏剧,后来又学习了史学、古文字学和考古学。 王国维知识渊博,著作精深,通晓日文、英文、法文文本。 先后在哲学、文学、戏曲史、古代甲骨文、古代器物、殷周史、汉晋木简、汉魏碑文、汉史等方面发表著作。还有唐朝,还有敦煌。 他在西北地理学、蒙古史、元史、图书馆学、版本目录学等文学和多学科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国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他的《人间词》和《人间词话》,两者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诗歌的成就在于境界的开拓,而境界正是《人间词话》所重点强调的。

王国维在《人言》中讲述了他的学术经历。 他说:“古今有大事业、大学者的人,必须经过三个境界:

一种境界:“昨夜西风枯了绿树,我独自爬上高楼,看到了天涯海角。” 这句话出自颜舒的《蝴蝶恋花》,原意是“我”登上高楼,看到了更加荒凉的秋景。 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卷怎可到? 王国维这句话诠释的是,学问欲成大事,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观察道路,明确目标和方向。 ,了解事物的概况。

这种状态:“衣服越来越宽,但我永远不会后悔,我因衣而憔悴”。 这句话出自北宋刘墉《蝶恋花》的最后两句。 原话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艰辛和热爱。 不后悔。 把“一”字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的事业是可以的。 王国维的聪明才智。 他用这两句话来比喻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学者。 它们并不容易获得。 他们必须有决心和毅力。 经过千辛万苦、寝食难安、孜孜不倦的追求,即使再瘦再宽,也不会后悔。

第三种状态:“众人寻他千百遍,蓦然回首,他就在那里,灯火阑珊处。” 这是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后四句的引述。 梁启超称此词为“自怜孤寂,哀人无怀”。 这是借用词来形容某事,与文学欣赏无关。 王国维已经表态:“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去战斗”。 他把这个词的最后四句当作第三个“境界”,也就是最后的更高境界。 这虽然不是辛弃疾的本意,但也能引出长远而深远的意义。 如果你想达到第三层的学习和成功,你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求和学习,努力工作,你自然会恍然大悟。 当你做出发现和发明时,你就可以从必然领域进入自由领域。

家庭出身

王氏的祖先是开封人。 《宋史》载王氏先祖王贵、王广的祖传。 远祖王珪、王光祖、王震、王训,均以战功显赫。 其中王珪、王振、王训均死于国难,特别是王靖康元年,在太原抗金兵,守城抗敌,为国捐躯。 他是抗金战争中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 王振之孙王航随宋高宗南下,攻打安化王,被封为盐官,遂定居于此。 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王国维的父亲王乃玉,已是宋代安化郡王三十二世孙。 海宁老安化王庙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 嘉靖壬子年毁于火。 后重建,迁于邑之东。 旧庙已不复存在。 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振和继承旧爵被封为盐官的王航而长期受到海宁当地人的敬仰。 王国维也为此深感自豪,写下了《补族谱中庄公传》。

学术活动及主要经历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清光绪三年农历10月2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双人巷。 1877年出生至1899年,赴上海就读农学会、东方文学系。 加入社会前,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主要在家乡海宁度过。 他四岁时,母亲凌夫人去世。 他和妹妹云宇主要由叔叔、婶婶照顾,而他的学习生活则主要受父亲王乃宇的影响。 王乃玉,又名春斋,早年读书,曾在茶漆店学习。 经商之余,学习书法、绘画、篆刻、诗歌、古代文学。 他多才多艺,不断精进学习,尤其是书画理论。 庚钦着有游记八卷,古钱考等稿本一卷,书画诗数卷。 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自幼聪明好学。 1883年,七岁起,入邻学堂,师从潘子贵(寿昌)先生、陈寿田先生。 他接受私塾老师的启蒙教育。 在父亲王乃玉的指导下,他博览群书,涉足传统文化的多个领域。 他最初接触到了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改革思想,逐渐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

1892年,王国维考入府学,名列第60名。 同年,赴航应府应试,未及格。 1893年,赴杭州应试,未及格。 1894年赴杭州应试崇文书院。 考入公立学校后,他并没有专心准备考试。 相反,他对历史、校勘、考证、阅读大量书籍产生了兴趣。 1894年甲午战争后,大量西方文化和科学传入中国。 王国维接触到了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求新求学的强烈愿望。 虽然因家境贫寒,家里无力资助他出国留学,但他仍然关心时事,研读外国政治书籍,《盛世警示》、《时事》、《格致集》等,到了1897年,他留校任教。在同义陈美苏家里当私塾老师时,他对于在家乡当家庭教师感到非常不安。 他的父亲托人为他推荐了一所海外学校,他渴望出国留学。

1898年正月,王国维在父亲王乃玉的亲自陪同下,踏上了前往上海求学的航程。 他乘水路抵达上海,进入《时事新闻》图书馆。 2月,加入罗振宇主办的东方文学社。 当时,他在《济部新闻》报上师从改革派欧巨嘉,在东方文学社师从日本教师藤田八丰、士高定大司。 除了学习日语外,他还学习英语、数学和科学。 当年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六君子被杀。 王国维深感委屈,“有悔恨不已、挠头问天之感”(据王乃玉《日记》)。 1900年春,王国维正赶赴海外考试,并安排去日本留学。 1900年12月,在罗振宇的支持和藤田、田刚两位日本老师的帮助下,他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因病,于农历4月26日从东京返回上海。次年历,五月回乡休养。 八个月后,他到武昌农业学校任翻译、教授。 王国维的编纂工作始于他在东文社时。 留学日本后,在罗振宇主办的《教育领袖》上发表大量译着,后成为该刊物的主笔兼代理编辑。 通过编纂和自己的论述,介绍了大量西方现代学者和外国科学、哲学、教育、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 从1898年到达上海(22岁)到1906年30岁,除了在东文社学习和游历日本外,还曾在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校等任教。他主要研究哲学,研究康德、叔本华、尼采以及英法学派的哲学,结合先秦学者、宋代学者,还研究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和教育。 心理学、逻辑学名著的翻译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把这一时期称为“自主学习”时期,“与顶尖学术界人士结合”。 代表作有《红楼梦评》、《静安诗稿》、《人间词》。 此外,王国维还曾担任学院综合处处长、学院图书馆编纂局编译员。 三十岁后转向文学。 他首次向中国人民全面介绍了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介绍和比较了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等,介绍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等著名作品,还有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人。 与此同时,王国维还进行美学和诗歌研究,撰写了《人间词》。 他还对中国戏曲史进行研究,撰写了《曲录》等多部作品,为完成《宋元戏曲考》奠定了基础。 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解体。 王国维一家随罗振宇东渡日本,在国外生活了四年多。 在罗振宇的帮助下,我有了静下心来学习的机会,研究方向转向了经、史、小学。 他和罗振宇一家是邻居,平时经常讨论彼此的学业。 他协助罗整理大运图书馆的书籍,让他全面了解自己收藏的彝族文物拓片和其他石器。 他还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学术能力“日进”。 他在《皇朝金文表序》中说:“石东游后,向谋士(指罗石)请教古文之学,故能读尽古文拓片。”他的收藏。” 他对甲骨文的治疗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由于他擅长研究新发现的史料,并能根据古文字研究古代历史,因此题材广泛,从古代器物到古籍、服饰、建筑,著述颇丰。 此外,他在戏曲研究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的《宋元戏曲考》被誉为“戏曲史研究第一部综合巨著”。 在日本期间,时局的动荡和清朝的灭亡给王国维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发表诗歌,并编成诗集《仁贵集》。 在此期间,他的生活相当稳定,学业上也较为成功。 他说,在这一时期,“生活变得简单了,知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一生中写的书比任何人都多”。 由于生计问题,同乡邹安邀请他回到上海,为英国哈同编辑《学术丛书》杂志。 罗振玉不愿再生活在繁重的家庭中,于是于1916年回国,担任哈同《广藏学术丛书》编辑主任,同时兼任苍生明治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神谷文字和商周史研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参与编修《浙江通志》,为江南藏书家蒋如藻编撰《蒋武成密云楼藏书志》。 1911年以来的重要研究成果编成《观堂吉林》,其中有《异林》八卷、《史》十卷、《杂林》二卷,对后世影响很大。

1923年春,溥仪小朝廷欲选拔国内硕士学者,王国维景生云推荐他到北京,担任先帝溥仪的南书房。 按照清朝的惯例,在南书房任职的人,多是金土、翰林以上的博学之士。 王国维虽然只是一个平民,但凭借他的学识,他与杨中熙、景芳、温肃同时加入南书房。 ,我有幸一睹大内藏书风采,并曾考察过景阳宫的藏书。 次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王国维结束了“南巡”工作。 胡适、顾颉刚等人钦佩他的学识,推荐他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王国维没有担任院长,只担任教职。 讲授《古史新证》、《说文》、《尚书》等课程,并从事《水经注》校勘和蒙元史研究。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扎实的学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者,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顾问学者。 同时,他自己的学术也日趋精进,学术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其著作《殷周》、《甲骨解》、《钟鼎解》等,皆出类拔萃,语言严谨。 它们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发明和解释。 他们对古代历史和古代地理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海内外学者的赞誉和尊重。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在颐和园玉藻轩昆明湖沉没,时年五十岁。 8月14日,他被安葬在清华大学以东一英里的西流村七间房的遗址上。 清华大学有王国维纪念碑,至今犹存。 1960年1月,清华大学因基础设施建设将他的灵柩移至北京福田公墓。 1985年8月,立碑。 碑文由金文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弟子、教授戴家祥书写,书法家沙孟海题写。 北京市文物局高度重视王国维墓的修复工作,投入资金和人力,于1985年修复。王国维故居位于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1985年修复,已被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中外学者和游客参观。

作为一代伟大的学者,王国维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 他不涉足政坛,不谋生,不交友,不求荣,不享乐。 他隐居,过着简朴的生活。 虽然他的朋友不多,但他的朋友还是很多的。 他与同时代的学术人物有广泛的接触。 除与罗振玉、苗荃孙、沈曾植等人有学术交流外,交往密切。 他的《书信集》中收录的书信包括与数十位学者的理论通信。 他还与数十位学者有学术通信。 日本、法国学者有很多学术交流。 学习是他一生的工作和事业。 他以其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独特的地位。

对王国维的各种评价:

梁启超:“一个学者,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一切领导人的。”

郭沫若:“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知识的产物,就像一座翠微亭,在千年的老派堡垒上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伯希和:“近代中国的顶尖学者是王国维和陈先生(陈渊)”。

胡适:“南史学勤奋,但太相信过去,北史学可以怀疑过去,但知识太简单……能结合南北之长,而消除其缺点的人是王国维。”还有陈远。”

鲁迅:“中国有一本书叫《流沙里的纸条》,已经出版了近十年了。如果它讲的是国学,那么它也算是国学研究。有开头有一篇很长的序言,是王国维先生写的,只有讲国学的时候,才算是一个研究国学的人。 (“难以理解的音译”)

陈寅恪:“唯有这种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才历经千年,与天地同长,三盏明灯,万古长存。” (《清华大学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记》)

汪友新:“王国维的《人言》和《红楼梦评》只有几万字,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比朱光潜的百万字体系还要高。” (《选择、接受与异化——王国维接受叔本华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的比较研究》)

【王国维: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平生学无专师】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新学期果雪儿幼儿国学教学体系培训走进河北省廊坊市国学幼儿园 下一篇:前瞻经济学:国学艺术教育兴起,艺术游学亟待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