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无滴霜满天
月落时,乌鸦鸣叫,划过霜冻的天空;
江风雨呼唤对丑面
江枫对仇眠鱼火交加。 枫树下,灯光昏暗的渔船悲惨地躺着。
古苏城外汉山寺
城墙外,从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串
午夜的钟声敲响了客船。 午夜时分,钟声打破了船上漫游者的梦想。
评论
枫桥: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
夜间停泊:夜间将船停靠在岸边。
五条:一说是乌鸦叫声,一说是五条镇。
天空被霜覆盖:天空不能被霜覆盖。 “霜”字应该理解为严寒; 天空布满了霜,这是对空气极冷的形象比喻。
江枫:一般解释为“江边的枫树”,江指吴淞江,发源于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也有人认为是指“江村桥”、“枫桥”。 “枫桥”位于吴县南门(长河门)外西郊。 原名“枫桥”,后因张继诗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渔火”是指渔船上的灯光; 还有一种说法是“渔火”,其实就是钓鱼的伙伴。
致丑面:从丑面的意思来看,这句话拟人化了江枫和玉火。 后世有人不懂诗,怀疑江枫、玉火如何对付仇眠,于是便提出“仇眠”是寒山寺对面山名的说法。
姑苏:苏州别称,因城西南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位于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释德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喜凤桥镇。 真名“苗栗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 另一种说法是,“寒山”是指一座避寒的山,而不是一座寺庙的名称。 寺庙曾数次重修,现在的寺庙是太平天国以后修建的。 寺钟二战期间被日军夺走,下落不明。
半夜敲钟:如今佛教寺庙在半夜(春节)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称“无常钟”或“子夜钟”。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提出一个疑问:“诗人贪好句,以致于道理没有道理,这是写作上的问题。比如张继的诗《钟声敲响》半夜”,这句话虽好,却不如半夜,敲钟的理由是什么? 不过,经过多次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苏州及周边地区的佛寺都有敲响午夜钟声的习俗。
翻译
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就是乌鸦,天空充满了冷气。
枫树前愁眠,河边钓火。
姑苏城外孤寂静谧的寒山古寺,
半夜,钟声传到客船上。
欣赏
这首诗的七绝是由一个“悲”字统一起来的。 前两句意象密布:落月、乌鸦、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之人,营造出意境丰富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稀疏:城池、庙宇、船只、钟声,有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 秋夜,河边点起渔火,静夜里游人卧听钟声。 所有场景的选择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亮、一暗,河岸上的景物与人物心情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默契。并融为一体,共同形成了这一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的第一句描述了午夜时三个密切相关的场景:月落、乌鸦和霜冻的天空。 上弦月升得很早,半夜就落下了,天空中只剩下灰色的影子。 树上的乌鸦大概是被月落前后光线的变化惊醒,放出了几只乌鸦。 月色深夜,霜又浓又黑。 在黑暗安静的环境中,人们对夜晚的凉意变得特别敏感。 “霜覆盖天空”的描述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现实(地上有霜,天上没有霜),但却完全符合诗人的感受:渗透肉骨的寒意半夜,从四面八方包围着诗人夜色的小船。 让他感觉外面浩瀚的夜空里都弥漫着冰霜。 整句话中,月落描述了我的所见,乌鸦描述了我所听到的,霜满天描述了我所感。 它们清楚地反映了时间和感觉的连续过程。 而这一切又和谐地统一在水乡秋夜的静冷氛围和旅人的孤独感中。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思想的细节。
另外,有人认为诗的第一行描述的是清晨的景象:乌鸟在歌唱,月亮正在落下,天已经亮了,到处都是白霜。 后三句用倒叙的方式写诗人整晚都处于失眠状态。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写“枫桥夜泊”的特色景象和行人的感受。 朦胧的夜色中,只能看到河边树木的模糊轮廓。 之所以称为“江枫”,可能是由枫桥地名引起的推断,也可能是选择“江枫”这个意象,让读者感受到秋色的感觉和一丝超然的思绪。 “湛湛江水上有枫,眼望万里春心愁”、“青枫无愁”,这些古诗可以说明沉积在其中的情感内容。 “江枫”这个词以及它给人的联想。 透过雾蒙蒙的河面,可以看到零散的几处“渔火”。 由于周围背景昏暗、雾气弥漫,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动人。 《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在河边,一在河上。 景物的搭配颇有心思。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我指的是亳州风桥上的行人。 “首眠”是指怀着旅行的忧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对丑面》中的“对”字含有“同伴”的内涵,但没有“同伴”一词那么明确。 确实有霜夜独行者临枫渔火的缠绵惆怅,但同时也隐含着对旅途美景的清新感受。
诗的前半部分景物非常密集,用十四个字描述了六景,但后半部分却显得尤为稀疏。 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文山寺的夜钟。 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宿时得到的最生动、最深刻、最诗意的印象就是寒山寺的午夜钟声。 残月、霜空寒夜鸦啼、江枫、渔船、孤舟旅人等场景,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枫桥夜泊的特色,但还不足以充分传达其内涵。魅力。 在漆黑的夜晚,人类的听觉成为对外部事物和场景的感知的首位。 而静夜里的钟声给人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 这样,“子夜的钟声”不仅衬托出了夜的宁静,也揭示了夜的深邃和孤独,而诗人躺着听稀疏的钟声时的各种难以形容的感受,都是不言而喻的。
看来这里不能忽视“姑苏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枫桥西一里处。 始建于梁代。 唐初诗人僧寒山曾居于此,故名。 枫桥的诗意之美,随着这座古老的寺庙,更显出历史文化的色彩,更加丰富动人。 因此,寒山寺的“子夜钟声”仿佛呼应着历史的回声,洋溢着宗教情调,给人一种古朴、庄严的感觉。 看来,诗人之所以用诗来点明钟声的来历,也不无道理。 随着寒山寺午夜钟声的敲响,“枫桥夜泊”的魅力得到了最完美的表达。 这首诗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枫桥秋夜景画的层面,而是创造出了典型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虽然早在《南史》中就已有子夜习俗的记载,但将其写进诗中,成为诗意境的重点,却是张继的创作。 尽管与张籍同时期或后来描写午夜的诗人有很多,但他们始终没有达到张籍的水平,更谈不上创造出完整的意境。
《更溪诗谈》:六乙居士的《诗谈》说:“这句话很好,但不是半夜钟声敲响的时候。” 然而,玉西关姑苏,每逢三鼓结束,四鼓响起,所有的寺钟都会响起。 ,我想是从唐朝开始的。 读完于虎的诗后,他说:“我会知道,我会把你留在家里,听远处勾山的午夜钟声。” 白乐天道:“新秋松树荫下,夜半钟声过后。” 温庭筠说:“我在闲暇的旅行清单上频频回望,无论走到哪里。复杂的松窗子夜时钟。” 正如前人所说,张继并不孤单。
《评唐诗正声》:诗虽好,但效果可能会伤气。
《石叟》:张继的“半夜钟声响到客船”,很多人议论纷纷,都被古人忽悠了。 诗的流动靠风景来表达文字,但仅靠声音和节奏的音调、情感和形象的结合,这只是事实。 他哪里有时间去想? 半夜不管是对还是错,钟声响与不响都不得而知。
《唐诗选》:周敬曰:“未闭眼,斋钟骤响,夜来客怨,何虚言?” 周珏说:看起来像是口头俏皮话,但很难看出口头俏皮话。
《唐风怀》:南村说:这首诗荒凉至极,分不清半夜钟声是否敲响,可能限制太严。 而且,石家有一个叫友宾的铃,整夜都会响。 比如于虎“远听勾山夜半钟声”、温庭筠“听五福松窗夜半钟声”等等。
《唐诗三集汇编》:全诗以“受冕”开头,美在不言而喻。
《唐诗选录》:三句上下相连,深邃有力,从子夜到黎明,故怨钟声敲得太早,扰人睡眠。 语言深邃,只有“兑丑面”三个字就暗示了它的意思。 午夜钟声的响起,或许可以说是一个错误,也或许可以说,这个地方有午夜钟声,这都不是解释。 重要的是,诗人不应该执着于任何他所受到的启发。 如果你执着,那么“晨钟外湿”“钟声白云响”“钟声落叶满”都是不可理解的。
《汤显三体诗法笔记》:何焯评:忧人不能眠,却怨晨钟。 诗人的词很精彩,而且往往都是好的。
《七杀堂诗》:“致丑眠”是全篇的关键词。 明代有“悲”字,但空字却是夕阳西下的景象,辗转反侧之意显而易见。
《唐诗别彩》:尘城喧嚣处,只闻钟声,可见苍凉孤独。
《古唐诗合解》:此诗句法最妙,似通而断,似断而通。
《大理诗》:亮点特别,青荷叶声。
《网师园唐诗笔记》:写野景、夜景,不必解读为混乱、荒凉,是美妙的。
《诗略续》:作者只是夜行写诗记录事件,写得随意,有天然的趣味。 这首诗还不错,但在唐代七佳作品中,这首诗是唯一一首在日本流传,妇女儿童都练习的。 一首诗传不传,也有福有祸!
《唐绝句精》:这首诗描写了枫桥上停泊的小船的夜景。 除了所见所闻,唯有一个“悲”字透露出心情。 除了旅行者之外,任何人都可能听不到午夜的钟声。 后人查出半夜有没有钟声,这是可笑的。
据《唐代人才传》卷三记载,张继“天宝十二年(753年)礼部侍郎杨俊”考中,即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士考试。 天宝十四年正月,安史之乱爆发。 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匆匆奔蜀。 由于当时江南政局相对稳定,不少文士逃往今江浙地区避乱,其中就包括张继。 一个秋夜,诗人在苏州郊外的枫桥上泛舟。 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吸引了这位带着旅行烦恼的客人,让他体会到了永恒情怀的诗意之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晰深远的短诗。
关于诗名的争议
诗名亦为《夜泊枫桥》。 唐高中武编的《中兴剑气集》卷二,有张籍诗《松江夜》。 此诗收录于宋代李昉等人编撰的《文苑英华》,诗题为《枫桥夜泊》。
有人说应该是“夜移枫江”(唐钟武编《中兴建陵集》),也有人说“枫江古时是枫江”“枫桥是旧枫桥”(宋周遵道《宝隐集谈》)。 也有说“此桥过去被误称为闭桥,直到王珪才更正为枫桥”(《吴君图鉴续注》)。 更有人说:“本来是封河封桥,王崩改封为封,人们畏惧威势,只得从来。” 但柯建成等人却指出:“唐代以前,枫桥称为枫桥。吴语中,枫与枫同音。枫桥因河边有霜红叶树而误称为枫桥。”根据张氏诗中表达的物候和物候,根据月相分析,张氏出生于农历十月(公历十一月)的深秋,乌桕树等树木生长于江南江边,其叶子经霜后变红,在古诗词中常与“枫”字混用,因此,江枫一般指江边的红叶树。 ,不一定是枫树。”
唐皇帝的诅咒
据说唐武宗很喜欢张继的《枫桥夜泊》诗。 他猝死前一个月,命京城第一石匠陆天放精心雕刻了《枫桥夜泊》诗碑。 他还说,当他升天的时候,他会带着这块石碑一起去。 所以唐武宗死后,这块碑被埋在武宗地宫里,放在棺床上。 而且,唐武宗临终前还下了一道圣旨:我的《枫桥夜泊》诗碑只有我才能欣赏。 子孙后代不能与我共享同样的福祉。 若有逆臣奸臣善刻诗碑,必遭天罚,永无复元! 后来,据说北宋翰林院学士奚公王珪和明代才子文征明都因这首诗而死。
1939年,钱容初在刻下《枫桥夜泊》诗后突然去世。
1947年,苏州著名画家吴湖帆请国民党元老张继业题写刻有《枫桥夜泊》诗碑。 近代清代诗人张继作了一首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在当时堪称传奇。 然而,张继写下《夜泊枫桥》诗后,第二天就去世了。
方家人质疑
宋朝的欧阳修读了这首诗后提出了疑问。 他在《诗话六十一篇》中说:“唐代有句话: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响到客船。说话的人又说:这句话不错,它好像是三点钟,还不到敲钟的时间。” 他认为午夜不是敲钟的时间,所以这首诗虽然好,但不符合现实。 在他的引述中,他把“城外”误认为“台下”,把“午夜”误认为“午夜”。 我不知道这是记忆错误还是因为读者从另一篇文章中读到了它。
很多人不同意欧阳修的观点。 《王之芳诗谈》引用于虎的诗:“知我入宫陪君,听远山夜半钟声。” 白居易诗:“新秋松荫下,夜半钟声后”。 引《夫斋漫录》皇甫冉诗云:“秋临水月明,隔山闻夜半钟声。” 蔡正孙的《石林广记》也引用了温庭筠的诗:“闲游时频频回首,松窗外不再有半夜钟声。” 这是唐代诗人所听到的。 钟声在午夜左右响起。 范元石的《诗眼》也从《南史》中找到了午夜钟的典故。
宋代诗人孙瞻在《过枫桥寺》中有绝句:“梦中白头归来,青山不改旧貌。乌鸦啼月落寺”。就在桥边,靠在枕头上还能听到午夜的钟声。” 《诗搜》云:“张继说‘半夜客船钟声’的人很多,但都是被古人愚弄了。诗借景来言,只在声调中。”节奏的组合,意象的组合,都只是事实而已,他哪里有时间去思考?不管是对还是错,半夜,就是钟声是否你听没听过,不得而知。” 《唐诗选》:“夜钟之声,或可说是误,或可说此间有半夜钟声,不成解释。 关键是诗人不应该执着于任何他所受到的启发。 如果一定要说他是执着的话,那么‘晨钟云’、‘外湿’、‘钟声白云’、‘落叶满疏钟’,都是不可及的。”《士林诗》也证明了苏州佛教南宋时,寺庙仍半夜鸣钟。
诗碑轶事
“夜泊枫桥”诗碑一直是枫桥和寒山寺的象征。 尤其是清末国学大师余樾题写的《枫桥夜泊》诗碑,是寒山寺的一大看点。
有人认为,寒山寺的诗《枫桥夜泊》因其文化积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而有“中华第一诗碑”的美誉。 据宋代学者朱长文所著的《吴军图续》记载,早在北宋嘉佑年间,王珪(荀恭)所著的《枫桥夜泊》,官至大臣左仆射及其侍从,已刻。 石头成为纪念碑。 1996年,寒山寺在台湾有关图书馆的帮助下,收集了王贵墨迹3000余字,重新组装了王贵手写诗《夜泊枫桥》。
历代名家有许多以《枫桥夜泊》诗为题的书画、刻碑。 继北宋王珪之后,最具代表性的还有明代文征明、清代余越、民国张继以及近代的刘海粟、启功等。 其中,更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陈云题写的张继诗《枫桥夜泊》的题刻。 其他明确记载还有宋代孙瞻所撰的《枫桥寺记》碑文; 明代《重建寒山寺》碑姚广孝所书《寒山寺》; 唐寅所书《姑苏寒山寺中书》碑,明崇祯三年(1630年)文震孟所书《寒山寺重建大雄宝殿》碑,清扬州八怪之一罗聘《寒山图》、现藏造像石刻、清程德所刻枫桥寒山寺石刻、清郑文灼所画寒山子造像石刻、民国时期康有为游寒山寺题诗碑等。
日本的影响
张继的诗《枫桥夜泊》在日本也家喻户晓,曾被选入日本小学教科书。 清代余樾在《新寒山寺笔记》中写道:“凡日本文人墨客,皆来见贤士录,见之,常议论寒山寺,并说全国小儿皆身高三尺者,皆能吟诵此诗。”
1929年,日本拟在青梅山建寺,又称寒山寺。 该寺仿照苏州寒山寺而建。 立有刻有张继《枫桥夜泊》诗的石碑和刻有“子夜钟声”的钟楼。 附近山谷的清澈溪流上建有一座“枫桥”。
【江枫和渔火二词的讲法,说愁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