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思济世,达斯独善其身
这句话是倒着写的吗? 也许你可以这样想,但你也可以不这样想。
今天的话题源于知乎上的一个问题。 问题的标题是“如何理解穷则可以济世,富则可以独善其身?” 这个问题下的评论有很多,大部分都是以调侃的形式表达的。 其中一条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答案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穷人必须有济世之心。济世并不意味着他们富有。贵族必须独立,意味着维持一个更加困难的世界。”创业不如创业,以上纯属无稽之谈,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学而优则利天下,穷则利己”。 出自《孟子》。 它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人一旦开悟,他就会帮助更多的人,为世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当他还处于贫困的时候,他也会思考如何保持自己高尚的气节,不断完善自己,以便将来能够通达八方,为世界尽一份力。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此为信条,这句话的思想也融入了很多文人的灵魂。
当我在知乎上看到“穷则济天下,富则利己”时,我最初将其定性为某些人的噱头。 也许这真的只是一些人为了取悦别人而使用的伎俩,但我无意中发现这句古话反过来读也有很大的魅力。 你甚至“很难”从中解读出一些哲理。 “如果你强大,你可以帮助世界;如果你贫穷,你可以孤独。” 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信条。 这句话给了很多人方向和精神支撑。 然而,这句话却从另一方面,却可以让人看到另一个真理。
这两句话都教导人们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恪守自己高贵的灵魂。 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们,在不同的阶段,侧重点是不同的。 “如果你强大,你可以帮助世界;如果你贫穷,你可以照顾自己。”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照顾好自己”。 这意味着,这个时候,其他的事情都不如保持我们高尚的道德和提高自己来得重要。 所谓的贫困是无法消除的。 威武不屈等等。 而“穷则济天下,富则独”告诉我们,当我们穷的时候,一定要以帮助别人为目标。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伟大的人。 当你发展起来的时候,你一定要维护自己,因为人在成功之后往往更容易迷失自己,所以,在你发展起来之后,独立就更加重要了。
对于这一新的说法,显然会受到质疑。 你说一个人食不果腹,衣不蔽身,何谈造福天下? 这不是很有趣吗? 按照常理来说,这是不合理的,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按照常理生活的,所以我们就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正常人都是这样想的,等我有能力了再考虑帮助别人。 其实,只要你这么想,你这辈子就永远等不到这个时刻了。 当你贫穷的时候,如果你还想着帮助别人,那么你就有摆脱贫穷的希望。
没错,不是你等到发达了才去帮助世界,而是你时刻想着帮助世界,所以你才有能力去帮助世界。 正是因为我总是怀着帮助别人的善心,才给了我取得长足进步的动力。 如果你心里没有这样的理想,你就会和其他普通人一样,一天天地活着,一天天变老,一年又一年,仅此而已。
就像周总理一样,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已经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决心。 】因为有了这份决心,他一生每一步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最终从“贫穷”走向了“有成”。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我们没有帮助世界的实际能力。 不过当时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 难道周总理在小学的时候就在致力于中华崛起的事业吗? 显然,他当时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尝试这样想,然后尝试做这样的准备。 因此,我也把原话改了,改成了“穷思者能济天下,智者能独救自己”。 】我觉得改成这样更合理,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责任”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有责任精神,他就会走向某种局面。 就像周总理以中国崛起为己任一样,把自己推上了总理的位置。 他并不是因为当上了总理才把中国的崛起作为自己的责任。
再比如,公司里的一个人,一开始可能只是一名普通员工,但他把公司的发展当作自己的责任,把自己当作经营者,以经营者的心态去工作。 这样的人在公司里经常会出现问题。 他的成长速度极快,无论是能力还是地位,都能慢慢上升到同龄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们熟悉的有立信公司的徐娟、信阳集团的郭文英,还有我们熟悉的日本管理圣人稻盛和夫。
凡事首先要负起责任。 承担责任伴随着成长,你终能实现。
【如何理解穷则可以济天下,富则可以自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