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第一句“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 诗人捕捉到了临安城的特色——青山叠翠,梯田鳞次栉比。 这首先描写了祖国的大好山河、连绵起伏的青山、一座座亭台楼阁。 这是多么美丽的大自然啊。 诗人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描写了山水之美,展现了欢乐的景象。 然后他写道:“西湖歌舞何时停止?” 诗人对国家的现实情况深受感动。 如此美丽的山川,都被金人占据了。 诗中的“断”字不仅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重要的是表明了诗人一味地与当权者“断”与和解,不愿重新获得权力。失去了中原领土,只求安居乐业。 放纵声色、追求享乐的愤慨。 在诗人心目中,“西湖歌舞”不过是消磨抗金精神的淫秽歌舞而已。 他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点停止啊。 在这里,诗人运用反问句,既是为了强化对不愿收复失地的当权者的愤怒,也是为了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产生的悲伤。
后两句“暖风醉游人,呼杭州汴州”。 这里的“游客”不能仅仅理解为普通游客。 主要指南宋统治阶级忘却国难,安居乐业。 这句话紧跟在“西湖歌舞何时休”之后。 面对不停歇的歌舞,诗人看着这些“游客”如痴如醉,不禁感慨万千。 其中,“暖风”是双关语。 诗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的淫风。 在诗人看来,正是这股“暖风”,让“游人”如此陶醉,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险之中。 “熏”和“醉”两个字用得非常微妙。 首先,“埙”字寓意歌舞场面的宏大、热闹,为“游人”营造出压倒性的音乐氛围。 然后“醉”字后面是“熏”字,生动地描绘了那些放纵的“游客”的心理状态。 “醉”字留下了很大的审美想象空间——“游客”在这美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陋行为。 在这种状态下,为了进一步表达“醉游人”,诗人在结尾写道:“姑且称杭州汴州吧。” 宋朝原定都汴梁,后被金朝占领。 换言之,这些“游客”在沉醉中,根本就将杭州视为故都汴州。 在这里,诗人用“杭州”代替“西湖”是有道理的。 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风景秀丽的地方才是最佳的游览地点,而且只是杭州的景点之一。 诗人用“杭州”与宋代都城“汴州”(“汴州”已被金人占领)很好地进行了比较。 在比较中,不仅衬托出“汴州”这个特殊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名字,而且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无视国家前途命运、沉迷于梦想和梦想、漠视民族民族的“游客”。经济和民生。 这种卑鄙的行为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只求安居乐业、臣服于他人的统治者的愤怒。
关于作者
林生:林生,又名云友、孟平,温州衡阳亲仁乡孙湖临岙(今苍南县繁枝临岙)人。 平阳林盛庆拟葬其父(序)。约生活于南宋孝宗时期(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诗人。
【“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愤激之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