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和中小学的国学课程有何异同?

更新:02-18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教育历来被批判、被推翻。 随着民族文化复兴的兴起,社会越来越呼唤学生接受中华文化教育。 学校打着所谓中华文化教育的旗号开办。 私立教育机构的情况也很常见。 2010年后,这股浪潮蔓延至许多公立学校。 一时间,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成为时尚,就连高等教育机构也被冠以“不为社会潮流所扰”的名号,也不能免俗。 大学国学教育机构最早的创办者之一是武汉大学2001年成立的国学实验班。最引人注目的是2005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学院。影响较大的是中国国学实验班。北京大学科学研究所. 在其领导下,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国学教育研究机构,推动了高校国学教育的发展。 [1]

那么社会人们所理解的中华文化教育到底是什么呢? 学校的国学课程教授哪些内容? 高校国学教育与中小学国学教育有何异同?

2. 案例

(1)2017年,海宁市教育部门将海宁市第一初级中学、南苑小学、风石小学、元华小学、长安中心小学命名为中国特色学校。 南苑小学以《弟子规》、《三字经》等作品作为经典背诵文学。 、进行等级考试,动员全校学生参加。 奉实小学利用上午和下午的读书时间,发动数千名学生大量背诵《孝经》、《弟子规》等内容。 元华小学将学生朗诵融入到体育、艺术活动中。 [1]

(2)华东某高校开设中华文化素养课程并举办讲座。 社会上国学培训机构的老师担任讲师,为大学生讲解弟子规。 课后要求学生背诵弟子规,并观看台湾国学讲师蔡立旭的《蔡立旭精品》。 《弟子规四十讲——幸福人生》并写读书报告。 读完之后,我发现了很多违背唯物主义常识的内容,比如:人有善念,水就会美丽地结晶; 人有善念,水就会结晶美丽;人有善念,水就会结晶美丽。 有了这个念头,再脏的湖水也会变得干净。 [2] 学院经常举办的国学学习会最后的学习材料仅限于一份《弟子规》。 会上提出的问题总是遭到主持人的批评,最终变成了一场关于亲子关系的表白会。

3. 社会相关观点

近年来,国学教育作为一种所谓的“新”教育形式,可以看作是面对西方文化传播的文化自卑和民族主义鼓吹的当下民族意识的拓展。 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辩证统一的性质。 学校之所以不愿意搬迁,并不一定是出于教育目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这与国家层面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作为中国人民对抗以普世价值出现的强大西方文明的武器,中国传统文化如今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研究对象。 各高校把“经典阅读”作为大学通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阅读清单,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学习。 [2] 然而,这些拟定的书目大同小异,都逃不开《三字经》和《弟子规》等用来制定规则、限制思想的内容。

国学教育是“灌输”与“规范”,还是“觉醒”与“激励”? 国学作为中国一切传统文化的总和,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现状。 在长期的自我更新过程中,儒家思想逐渐偏离了先秦学说,而向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靠拢和附庸。 尤其是明朝洪武时期以后,儒家思想作为科举考试的唯一答题标准,对社会上的一切言行举止已经没有了影响力。 身份确立了伦理规范,给读书人的心灵带来了强有力的束缚,从而催生了清初学者李毓秀修订的《弟子规》。 那么国学只有《弟子规》吗?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成长环境中的自然规范。 为什么要在中小学甚至大学重新学习呢? 对此,主张者从弘扬传统文化、延续文化根源、提高民族人文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大力推崇和赞扬,而否定者则重点关注中国经典中隐含的与现代潮流不符的过时观念。的思想。 ,认为提倡国学实际上是复兴传统的渣滓; 而近年来轰轰烈烈的读书诵读活动,也因为违背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立场,而受到了负面的批评……这种喧闹、不一致的观点,这种情况不仅让国学的面子更加黯淡。模糊性和复杂性,也给中小学国学教育实践带来挑战和困惑。 [3]

4. 作者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廉、善、谦,与其说是国学的内容,不如说是全人类公认的美德。 不能说是“一国之学”。 即使不贴上国学的标签,每个中国人在小学的时候都被父母和老师教导要尊敬长辈,诚实守信,戒骄戒躁。 那时,从来没有提及过中国的传统秘密。 进入21世纪以来,继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的潮流之后,中国人迫切需要一种本土文化来填补自己空虚的灵魂,满足一个大国的尊严,所以他们把我们拥有的平凡的东西包装起来。在所谓的“中国文化”中,这样​​就可以随身携带,到处炫耀,难免有点作秀的意思。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群体行为方式,早已铭刻在中国人成长的环境中。 这是一种高度渗透性的教育。 如果你开国学班,上国学课,课后你能有所收获吗? ? 众所周知,会说和真正实践是有很大差距的。 一个语文课上说话多的学生,遇到困难帮助别人的时候,未必比一个不识字的人跑得快。

在笔者看来,真正的国学是古代圣贤对世界认识的总结和思辨。 由此,《老子》、《战国策》、《诗经》成为国学经典。 然而,现在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专院校,学校或社会的国学课上都没有教授这些,而是​​要求学生整天背诵、践行弟子规。 如此一贯的举动,不得不让人思考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国学课上教的东西是真正的国学吗? 很明显不是。 全国各地学校国学教科书令人惊讶的统一并不是因为这些机构接受了指导和交流。 相反,每个人总是使用小学教科书,而不考虑学生受众。 正是因为这些课程和国学中心负责人的神秘见解。 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正是当今经济和国内资本高速发展的需要造就一批忠于职守、安心工作的劳动力。 这些人不仅解决了社会的需要,也解决了家里长辈的需要,为未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维护社会稳定可以节约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应包括陶冶心灵的人格教育,还应包括政治、军事、历史、算术、语言、文学艺术、中医等各方面的教育。 [4]香港中文大学将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艺术史列为必修课。 未完成学分的学生将无法毕业。 相比之下,令人惊讶的是,强调尊卑区分的《弟子规》仍在我国高校中研究。 特别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中国学生在中学就系统地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主观能动性,甚至是客观条件下改变世界的知识。 然而,当他们到达高校后,却被迫接受压制个人发展、强迫服从的政策。 概念自然会让学生感到矛盾。

综上所述,我认为所谓的传统美德应该一方面从幼儿身上引导,另一方面落实到生活中,而不是一场轰动的国学教育运动。 真正的国学教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政治、哲学、古代先贤的处世思想,并且应该选择通过历史、艺术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课程,而不是日常的读经。当今的国学教育。

高校国学教育的发展,决不能生搬硬套、灌水。 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强烈抵制和不满。 传统文化教育应作为隐性课程纳入学校,促进内化。

参考

[1] 赵淑梅. 大学国学教育的现实解读[J]. 现代教育科学,2008(11):84-87。

[2] 杨坤道. 中国经典的教育价值与阐释标准[J]. 高等教育研究,2013(03):77-79。

[3] 杜霞. 中国古典教育的规模与比重[J]. 教育学报,2012,08(1):13-18。

[4]毕天章. 国学教育热——对中华思想文化传统的新认识[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46-50。

[1] /hnnews/system/2017/04/01/030013350.shtml

[2]蔡立旭. 弟子规四十讲[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66-67

【国学教育和中小学的国学课程有何异同?】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凌云诺祭酒遴选题库答案大全玩家比较好奇2023年 下一篇:10篇最美的古文,意境美,作为中国人一生一定要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