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更新:02-19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静夜思》是大诗人李白抒发思乡之情的作品。 这首诗虽然只有20字,但却广为流传。 这是一首全世界华人几乎都耳熟能详的名诗。

《静夜思》原文

床前月光明亮,大概是地上结了霜的缘故。

抬头看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念”的翻译

字面翻译

明亮的月光照在窗纸上,仿佛地上结了一层霜。 我情不自禁地抬起头,看着窗外天上的明月。 我不禁低下头,想念远方的家乡。

押韵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满了床铺,就像一层朦胧的霜。

抬头只能看到月亮; 往下看,你会想家。

《静夜思》笔记

⑴静夜思绪:静夜中产生的思绪。

⑵ Bed:这个词的含义有多种说法,但有五个版本。 一说是指井平台;一说是指井台。 又有说是指井栏。 还有人说这是“窗”的化名; 一说指坐卧器物,此为本义;一说指坐卧器物。 一说是指床,古代一种可折叠、轻便的坐具,即“马扎”。

⑶疑:好像。

⑷抬头:抬起头。

《静夜思》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静谧的月夜里思念故乡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诗人在出访异国的具体环境中的一时幻想。 对于一个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来说,白天的奔波忙碌可以冲淡分离的悲伤。 然而,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的心里难免会升起一阵阵对家乡的思念。 更何况,这还是月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刚从睡梦中醒来时的困惑,误将照在床前的冷月光当成了地上厚厚的霜。 “霜”字用得更好。 它既形容月光的明亮,又表达季节的寒冷。 也凸显了诗人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凄凉。

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动作和表情的描绘加深了思乡之情。 “望”字与前句“疑”字相呼应,表明诗人已由昏昏欲睡转为清醒。 他热切地望着月亮,不禁想到,此时此刻,他的家乡也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这自然就得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论。 “低头”的动作完全描绘了诗人的深思熟虑。 而“思”字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家乡的父辈兄弟、亲友、家乡的山水草木、逝去的岁月、往事……无不令人怀念。 “思”字所蕴含的内容真是丰富。

明代学者胡应林说:“太白绝句是由文字组成的。所谓无意劳而无功的人。” (《诗搜·内本》卷六)王时茂认为:“(绝句)盛唐,唯有青莲(李白)、龙彪(王昌龄)及其两位师父,成就极高。李庚子出世。”在王上。” (《艺园余留》)什么叫“自然”、“不劳而获”? 这首歌《静夜思》就是一个例子。 因此,胡锦涛特意提起它,并称其“古今皆妙”。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异新奇的想象,也没有精巧优美的修辞; 它只是用一种叙事的语气来描述远方游人的思乡之情,但却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人。 对于读者来说。

一个到异国他乡旅游的人大概会有这样的感受:白天还好,但夜深人静时,思乡之情难免涌上心头; 更何况月夜,更何况明月如霜。 秋夜!

月色洁白如霜,是一幅清秋的夜景。 用霜来形容月光,在古典诗词中也屡见不鲜。 例如,梁文帝萧纲的《旋浦纳凉》诗中有“夜月如秋霜”; 比李白稍早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月夜》中也用过“天上霜流不知不觉”。 “飞”用来形容月光清澈透明,给人一种立体感,尤其是美妙的意境。 但这些都作为修辞手段出现在诗歌中。 诗中的“疑为地上霜”是一种叙述,而不是对物体的模仿。 这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时产生的幻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 不难想象,这两句话描述的是深夜在宾馆里无法入睡,做了第一个短梦的场景。 此时的院子里一片寂寥,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床前,带着秋夜的寒意。 诗人初看朦胧,心情迷茫时,真像大地上蒙了一层厚厚的白霜; 但当他仔细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光。 月光不可避免地吸引他抬头,看到窗前挂着一轮美丽的女子。 秋夜的空间是那么的明亮、清晰! 此时,他已经完全清醒了。

秋月格外明亮,但也很寒冷。 对于独自远在他乡的旅人来说,最容易引发对旅行的怀念,让人感觉客情惨淡、岁月流年。 凝望月亮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遐想的方式,想起家乡的一切,想起家里的亲人。 想啊想,他的头逐渐低下,完全沉浸在沉思之中。

从“疑惑”到“抬头”,从“抬头”到“低头”,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的生动画卷。

一首四行短诗,写得清新朴素,清晰如字。 它的内容很简单,但同时又很丰富。 理解很容易,但欣赏却很难。 诗人没有说的比他说的多得多。 其立意缜密、深刻,但又是无痕的构成。 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李白绝句中“自然”、“无心工但不乏工”的美感。

创作背景

《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与《秋夕行》同时同一地点。 当时李白二十六岁,住在扬州(今江苏)的一家旅馆里。 开元十四年春,李白到扬州。 秋天,他在扬州生病,当时住在扬州饭店。 农历9月15日左右的夜晚,月光星稀。 诗人抬头一看,天上一轮明月。 他怀着思念之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蜚声海内外的诗篇《静夜思》。

关于作者

李白如李白(701-762),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 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傲慢精神,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并善于描写自然风光,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浑奔放,想象力丰富,语言流畅自然,节奏和谐多变。 它善于从民间文学艺术和神话传说中吸收养分和素材,形成其独特的瑰丽色彩。 这是自屈原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顶峰以来最个性、最浪漫的精神。 现存诗文千余首,其中《李太白集》三十卷。

【扩展内容】

《静夜思》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夜、思、床”等9个新字,会写“思、床、前”等7个新字。

2、能够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述的场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和写作。 读出古诗词的韵律。 背诵古诗词。

难点: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可以领略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时长】2小时

第一课

教学流程

1. 导入主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月亮吗? (喜欢)从古至今,很多诗人、文学家都像你一样非常喜欢月亮。 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怀念的事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静夜思》。 (板书题目:敬业思)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名。

(一)师:“静夜”是什么样的夜晚?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2)师:请用“思”字展开,并告诉我哪个词与诗题中的“思”字意思相近。

(3)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名的意思。 (静谧的夜晚想念故乡)

2.初读古诗词,背生字

1.诗人简介。

(一)(出示李白的照片)师:你知道照片里是谁吗?

(2)师生互动,畅谈对李白的理解。

(3)师:你们猜李白在做什么? (抬头看月亮)

(4)老师:是的,当他看到天上圆圆的月亮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到了家乡的亲人,所以他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

(5)(课件展示古诗词)播放《静夜思》的配乐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

2、具有独立读写能力。

(一)自由朗读古诗词。

(2)教师:现在请学生圈出生词,并进行比较,看哪些学生能准确地发音这些生词。

(3)用拼音读生词,巩固汉语拼音。

①小学老师朗读。

② 了解“家乡”,告诉我你的家乡在哪里。

③同桌互相检查,互相纠正发言。

(4)请已经认识一些生词的孩子作为小学老师朗读生词,并告诉大家他们是如何认识生词的。

比如生活中的素养:轻——轻、月光举——举重举手

熟悉的汉字加部首:田-思母-床谷-谷

相似形状和字符的比较:忘记-看底部-水平低-怀疑

(5)教师检查阅读情况。 (出示新词卡朗读、开火车朗读)

(6)将“放”字放入诗中,朗读古诗。

3.“床”、“前”、“灯”的书写指南

1、课件展示新人物,引导学生观察新人物在网格中的位置。

2. 在老师的指导下口头写词。

3. 仔细写下,并与同桌分享这些单词在网格中的位置,并尝试写一个。

4、老师逐字写,边写边讲解笔顺规则。 (“床”的横向前缀不要太长,“前”中“月”的光标变为垂直)

5、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检查和分步指导。

第二课

教学流程

一、选题介绍

1、将题目写在黑板上并设置问题:

(1) 题目中哪个词描述了这首诗的创作时间? (夜晚)

(2)哪个词描述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思考)

2.导入新课程。 5、《静夜思》这首诗的标题道出了写作时间,从“”即可看出。

2. 理解诗歌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自己理解的内容和感受,并标记不理解的部分。

2、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并进行摄像指导。

(1)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片,感受“明月光”。 认识新词“王”。 (做动作时切记)

(2)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看到霜时的情景,采用“看起来像什么”的句子结构。

(3)介绍古代诗歌创作的背景,了解李白当时的心情。

(4)引导学生用动作解释“抬头”和“低头”。

3. 诗歌的想象阅读和欣赏

1、课件展示李白在月下吟诗的画面,演奏音乐,创设情境: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有什么感觉?

预设:(1)远离亲人会让你感到孤独。 (2) 这样的夜晚会让人感觉冷清。

2、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片背诵诗词,体会李白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4、教授写生中的“低”、“谷”、“象”字。

1. 展示生词,朗读生词,组词并观察规律。

2.教师讲解并举例。 (“象”的两个折痕基本对齐)

3. 学生练习写空白和描红线。

4、教师检查。

【教学黑板】

司敬业

【唐】李白

床前/明月/灯光,

疑似地面结霜。

抬起头/看/看明月,

低头/思考/故乡。

【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朗读。 本课中,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反复朗读,在情境阅读中体会意境,在阅读中感知,在阅读中领悟。 比如,当学生读完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意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就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思念亲人的心情。 随后我给予指导和指导,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静夜思》版本考证

《平安夜的思念》有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它出自《唐诗三百首》,是明代版本。 这是最受欢迎的版本。 扩展版。 另一个版本是宋代的,载于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六):“望床前月色,疑为地上霜。我抬头望山望月,低头思故乡。” 它没有广泛流传。 两个版本有两个词的差异。

宋代比《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更接近李白在世的时代。 因此,一般认为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更接近李白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 。 宋代出版的《李太白文集》、宋代郭茂谦编着的《乐府诗集》、洪迈编着的《万唐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是“望床前月光”,第三句也都用作“仰望山月”。 元代萧诗云的《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和明代的《唐诗集》也是如此。 宋代人们历来尊崇唐诗,对唐诗的收集和编纂也十分庞大。 加之距离唐朝较近,误传错误相对较少。 因此,宋代乃至元代收集的《敬业寺》应该是可靠、准确的; 清朝康熙皇帝亲自批准。 在权威刊物《唐诗全集》中,这首诗没有受到同时期以前出版物的影响而进行任何修改。

此前,《平安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经家堂图书馆藏有宋版《李太白文集》12卷)。 日本人因为推崇唐诗,所以在流传到后世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唐诗进行任何修改。 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 明代赵焕光、黄熙源编删了宋代洪迈所著的《唐万绝句》。 《静夜思》第三句改为“仰望明月”。 但第一句“望床前月光”却没有改变。 清康熙年间沈德潜编的《静夜思》诗,第一句是“床前月光明”,第三句是“抬头望月”。山”。 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恒堂退休学者编撰的《唐诗三百首》才吸收了明代《唐诗万首绝句》中“静夜思”的思想。清康熙年间出版的《王朝》和《唐诗集》。 经过两处修改,《静夜思》就成了至今在中国流传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看明月,我低下头去想我的家乡。” 但这并不是清朝唯一流行的版本。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距《唐诗三百首》出版还有58年,康熙审定的《唐诗全集》中的《静夜思》与宋版《唐诗三百首》。 《李太白文集》与“望床前月光,疑是地上霜。仰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如出一辙。 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全集》也使用了这个说法。

明朝以后为了诗歌的普及,这个表述被改写了。 “修改版”的《静夜思》比“原版”更朗朗上口,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月光》版本比《床前月光》版本更受国人欢迎。 欢迎的理由。 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伟在其《满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对两种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想来,第一句是这样的:“看床前月光”,中间嵌了一个动词,语气有点重; 此外,“月光”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所以具体“看到”它并不容易。 如果你具体“看到”它,就不会被误认为是“月光”。 霜”。 说“明月光”时,似乎月光不经意间就映入眼帘,下一句用了“可疑”二字,感觉很自然; 更何况,“明”字还给月夜增添了明亮。 第三句中,“望明月”与“望山月”相比,不仅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这个说法也难免有点受文人喜爱——文人诗词中,常将月亮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完全是普通人眼中的月亮。 所谓“篡改论”、“山寨论”实在是言过其实。 有学者认为,“《平安夜思》四行至少有50个不同版本,很难知道哪一个版本更接近‘原作’。《望月》版本已定稿在明朝。”

虽然明代版本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著,而且有些词可能被后人修改过,但它很受欢迎,并被收录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静夜思》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井野司原文及译文赏析08-17

井野司原译赏析04-01

井野司原文翻译欣赏04-01

《静夜思》原译及其作者介绍08-09

翻译《静夜思》03-31

《静夜思》原文赏析03-31

井野司原文赏析04-01

敬业寺翻译欣赏09-20

《静夜思》翻译与赏析05-2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史上最牛逼的十首诗,你敢看吗? 下一篇: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