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一
江南好,风景我熟悉:日出江花红如火,春天江水绿如蓝。 你能不记得江南吗?
第二
忆江南,最忆杭州:山寺月中寻桂花,县亭枕观潮。 我们什么时候再次访问?
第三
忆江南,二忆吴宫:一杯吴酒春竹叶,吴姑娘醉芙蓉舞。 我们迟早会再见面吗?
笔记
创作背景
白居易青年时代漫游江南,曾旅居苏州、杭州。 他对江南有相当的了解。 他还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所以江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定居洛阳,仍忆往昔江南游历,遂作《忆江南诗三首》。
至于歌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是白居易离开苏州之后;也有人说是白居易离开苏州之后。 有的说是开成三年(838);有的说是开成三年(838)。 有的说是大和元年(827年);有的说是大和元年(827年)。 王国维说是“大和八十九年”写的。 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依据。 刘禹锡曾在《忆江南》中写下几首诗,与白居易的诗词同唱。 他的简短序言说:“《和乐天春》的歌词是根据《忆江南》的节拍来写的。” 刘禹锡的诗作于唐文宗二年(837年)。 2010年初夏写于洛阳)。 由此可以推断,白居易的这三首诗也应作于开成二年初夏。
【忆江南】唐教芳的歌名。 作者在标题下的注释中写道:“此曲又名‘谢秋娘’,每曲五句。” 据《乐府诗集》记载:“‘忆江南’名‘望江南’,因白作词,后改名‘江南’好’。” 唐末五代,成为词牌之名。 这里所说的江南,主要是指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
《忆江南三首》分为江南春景、杭州秋景和苏州名事。 三首诗的主题相同,但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开头和结尾,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并且每首诗相互联系,脉络相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了作者在策划诗歌布局方面高超的艺术技巧。
[Once] céng 发生在过去 - 表示曾经发生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熟悉】熟悉,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访江南。
【江花】河边的花。 一种理论涉及河流中的波浪。
【红胜火】颜色比火鲜艳。
[绿如蓝] 绿色比蓝色更绿。 例如,用法类似于“yu”,意思是克服。
如:相当于、和; 蓝色:蓝色的草,其叶子可用于制造绿色染料。
第一首诗忆江南,包括苏州、杭州,写春天的景色。 全词有五句。 一开口就赞叹“江南好!” 正是因为“好”,我们才不得不“记住”它。 “山水我早已知”这句话说明,江南风景的“好”不是别人所说的,而是我当时亲身感受和经历的,从而在我的审美意识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突出了“记”字。 接下来,他用两句话来写他“昔日熟悉的”江南风光:“日出江花红如火,春来江水如火”。绿如蓝。” “日出”与“春来”,意思相得益彰。 春天来了,百花盛开,已是红艳艳; 红日耀眼,将它们衬得更加耀眼。 在这里,通过等色染色增强了颜色的亮度。 春天的河水碧绿的,红色明媚的阳光洒满河岸,把绿波衬托得更加晶莹剔透。 在这里,通过对比色增强了颜色的鲜艳度。 作者将“花”和“太阳”连接起来,使它们染成同一种颜色; 他还将“花”和“河”联系起来,使不同的颜色相得益彰。 河里的花是红的,河里的水是绿的。 他们是彼此的背景。 所以红色的更红,“红胜火”; 绿的更绿,“绿如蓝”。
杜甫善于描写景物和设色。 诸如“江上青鸟胜于白,山青花欲燃”(《盖克乐二》)、“两莺啼翠柳,一排白鹭登”等句。碧海蓝天”(四绝句)都是明媚如画。 不同颜色的对比技术显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白居易似乎有兴趣学习,如“晚霞比火更红,晴空更蓝”(《秋思》)、“春草绿时,梦湖相连,晚霞红近长安”(《岳阳楼题记》)、“东、西、北、南水碧波”(《红柱三百九十桥》)(《闲行三日》) 《正月》)等对联由于运用对比手法,取得了鲜艳的色彩效果。至于“日出”、“春天来了”两句,更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在明媚的春光下,他们吸收初阳、河花、河水、火焰、蓝叶的颜料,并用干燥和对比的手法,错综复杂的交替,加上适当的隐喻,从而形成广阔的画面。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寻味。
标题中的“记”字和诗中的“相知”二字,也表明这个词还有更重要的层次:北方的春色衬托着江南的春色。 全诗用怀旧的感觉来描写“昔日我们熟悉的”江南春色。 此时,作者人在洛阳。 与江南相比,洛阳的春天来得更晚。 作者在洛阳写下的《卫王堤》独具七句:“花冷慵懒,鸟鸣鸣马,日西西游。何处无春,先有思想,魏王堤上的杨柳无力。” 江南,“日出江边,花比火还红”的季节,洛阳是“花冷慵懒”,唯有魏王堤上的柳丝透着一丝春意。
花开得比江南晚,水也不同。 洛阳有洛水、沂水,距黄河不远。 但即使春天到了,水也不会像江南的泉水那么绿。 于是,作者极力回忆江南春色,从心底赞叹“江南之美”。 当他用生动的笔写出自己“熟悉”的江南好风景后,不禁以“忘不了江南”的怀念之情结束了它。河”。 将整个单词捆绑在一起。 这一结论既表达了出生在洛阳的作者,也表达了他对江南春色的无限仰慕和怀念,也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韵味。 言语虽已告终,但余下的情感却萦绕在空气中,飞散而去,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二首、第三首诗。
【桂子】桂花。 宋代刘墉在《望海潮·东南兴盛》中有诗云:“三秋有桂花,十里外有荷花”。
《山寺》句:作者对《东城桂》诗的注释云:“旧时相传,每逢中秋节,杭州天柱寺都会落桂子。”
【君亭】疑似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水:钱塘江入海处,有两座山,南北对峙,如城门。 水势收敛,气势极为凶猛。 这是世界著名的景点。
【更新】再次,再次
第二首诗以“忆江南,最怀念杭州”开头。 首诗前三字“忆江南”与后三字“忆江南”相连,形成诗意的连续性。 最后五个字“最记得杭州”凸显了作者最喜欢的江南城市。 如果说第一首诗像画家鸟瞰的江南春景,那么第二首诗就像一幅杭州的秋天图画。
作者非常喜爱西湖的春天,但他选择不在诗中写杭州的春天。 这可能是为了避免重复第一首诗中的春天场景。 他写杭州的秋天,一篇写山寺赏月桂冠,一篇写高阁观钱塘潮。 两句话描述了两个境界。 “山寺正在月亮里寻找桂花籽。” 关于山寺的传说有很多,有的甚至还蒙上了一层神话:相传寺里的桂花树是从月宫落下来的。 笔者曾在中秋节期间在寺庙赏月,见桂花香。 这样的情景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 山中、寺院、月影下寻找桂子,描写了优美的环境,以及诗人在其中的活动。 然而,诗人对杭州的记忆中还有另一种难以忘怀的境界。 那就是“县亭枕上看潮头”。 钱塘江潮汐是大自然的奇观。 潮头可高数丈,白居易写道,他躺在县衙的亭子里,就能看到潮水卷曲,云雪缭绕。 看起来很有趣。 《县亭枕上看潮》以悠闲的笔触衬托出汹涌的景色,与前句《山寺月下寻桂》的静谧朦胧的美好境界形成鲜明对比。 ”,相得益彰,相得益彰。 白居易热爱杭州,所以北上归来后,就有了“改日再游”的愿望。
【武宫】指武王夫差为西施修建的官洼宫。 位于苏州西南的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 也就是说,竹叶是绿色的。 亦指一般美酒。 《选集·张燮《七生》》:“荆南有吴城,豫北有竹叶,浮蚁星沸,飞花相接。”
吴娃,本是吴国美女的名字。 《文选·梅城《奇法》》云:“咸氏弟子、郑叔、杨文、段潜、吴娃、路乔、符羽……臣服,反抗。” 这个词泛指吴国的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妓的美丽。
木槿花:(学名:Hibiscus mutabilis Linn. Sp. Pl.)是锦葵科木槿属植物。 原名:木槿花,别名:木槿花、驱霜花、玉兰、地木槿、花木、醉木槿,拉丁名:Hibiscus mutabilis Linn。 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花梗和花萼密被细毛,夹杂着星毛和直毛。 叶子呈宽卵形至圆卵形或心形,先端渐尖,有钝锯齿。 上表面稀疏地布满星状细毛和圆点,下表面密布星状细毛。 初开时花朵呈白色或浅红色,随后颜色变深。 红色,直径约8厘米,花瓣近圆形,疏生毛。 蒴果扁球形,被淡黄色刚毛和绒毛,种子肾形,背面有长柔毛。 花期为八月至十月。 木槿花花朵大而美丽,是我国长期栽培的园林观赏植物。
芙蓉 - 百度百科
[早晚]我还想说啥日子、啥时间。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草》中写道:“甲曾设宴,请乙作客,见乙之子在庭,问曰:‘陛下,你迟早会关心这个房子吗?”
第三首诗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不如第一首、第二首诗。 另外,他写的是歌舞生活,所以很多选集都没有介绍。 其实,从文笔上看,也并非完全没有优点。 前两首诗虽然也写人,但主要是写景。 第三首写吴宫,但主要写人、写苏州歌舞伎和诗人本人。 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载文字显得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一杯吴酒春竹叶”这句值得细细品味。 首先,竹叶是与下一句中的木槿配对的。 其次,“春天”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 所谓春竹叶,不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天的酒。 白居易在另一首诗中说:“瓮头竹叶春熟”。 唐代,许多名酒都以泉字命名。 大多数文人都爱酒,白居易也不例外。 他喝着吴酒,观看了“吴娃舞醉莲”的舞蹈。 “娲”是美丽的意思,西施被称为“娲”,武王夫差为她建造的房子被称为“观娲宫”。 白居易写下这句话,是出于对绝世美女西施的联想。 作者并不是一个纵情声色的人。 他很欣赏吴娃的歌舞,希望能再次看到吴娃的表演。 所以回到洛阳后,他说道:“我们迟早会再见面的。”
这三首诗从今忆往昔,从洛阳忆苏杭。 现在、过去、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是巨大的。 每首诗的前两句忆今昔,居洛阳,向往江南。 每首歌的中间两句都怀着无限的深情回忆起江南最难忘的往事。 结论回到现在,希望有一天那些美好的回忆能够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因此,整组文字只包含几个十字,但却吸引读者在多个层面上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过去和现在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各种精神活动。古往今来,从而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
【白居易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笔记创作背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