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人都走了,但今天水还是凉的。
评论
①易水:又称伊河,河名,位于河北省西部易县境内。 分为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战国时期为燕国南疆。
②此地:指沂水之畔。 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时期的侍卫、刺客。 冠:帽子。 发冲官:形容人气愤至极,毛骨悚然,头上戴帽子。
④人:一种说法是指荆轲一人,另一种说法是指当时在场的人。 不:死,即“死”字。
⑤水:指容易浇水的水。
翻译
荆轲在此辞别燕太子丹,将士们唱着悲歌,怒火中烧。 那时的人都走了,今天的沂水还是那么冷。
背景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向唐高宗发出了许多讽刺的言论。 违抗皇帝后,不久就被诬陷入狱。 公元679年(仪丰四年)农历六月,改调禄为元(即调禄元年)。 秋天,骆宾王被赦免出狱。 那年冬天,他赶赴幽盐地区,站在军幕旁,立志报效国家。 这首诗就是围绕这一时期写成的,写出了作者告别沂水友人时的感受,以史述今。 全诗寓意深刻,基调悲凉。
欣赏
清人陈锡进说:“临海少年荒凉,官场废墟,先为进贡被背叛,后又逃亡”(《罗临海集》)笔记”)。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的悲惨一生。 骆宾王对其处境十分愤慨,对武则天的统治深感不满。 他期待着有机会为恢复李唐王朝做点什么。 然而,在此之前的沉沦、压抑的境遇却让诗人陷入了彷徨和求索的苦闷之中。 《易水送人送人》是一首曲折反映诗人心境的佳作。
首联“此处辞别燕丹,壮士冠荣”,描写了沂水的告别,也讲述了诗人告别朋友的地方。 这个强者就是荆轲。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报仇,奉命入秦,希望用匕首威胁秦王,将其归还。诸侯的土地。 临行前,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义等宾客均身着白袍(丧服)送至沂水。 临行时,高渐离建楼,荆轲应歌道:“风瑟瑟,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归来》,歌曲庄严而激昂,“众将士神情愤怒,举起指尖”。 诗题中的“此地”指的是沂水。 用“壮士冲冠”来概括悲壮的告别场面和人物激昂豪爽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深深的敬意。 在沂水河畔告别朋友,自然会想起荆轲的故事。 然而这首诗的写法却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 它抛弃了友情、告别、告别之后的思念等告别诗的常见内容,而是触及枝干,直入历史事件。 。 这种冲天而起的笔触,反映了诗人内心无法控制的愤怒。 他用对过去的怀念来反思现在,将昔日沂水的英勇告别和现在沂水的馈赠融为一体。 这就为接下来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下联“昔人已去,今水依旧冷”,是怀古、哀今之词,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那时,人们称荆轲。 不,死亡。 荆轲来到秦廷,用匕首刺秦王,但未击中,被杀。 这两首诗都是对联的形式,一古一今。 一轻,一重,一慢,一急。 它既有历史的意义,也有情感的意义。 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 同时也吐露了诗人的野心和苦闷,表达了对朋友的希望。 陶渊明曾写下《荆轲颂》诗:“可惜剑术贫乏,奇功失败。 人虽已去,情谊万年不减。” 表达了他对荆轲的敬意和遗憾。 王宾的诗与陶诗相得益彰,但在意境的营造上更加含蓄有趣。 《今日水仍冷》中的“冷”字含义丰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首先,“冷”是对景物的客观描述。 这首诗是在冬天写的,北方的河流冬天自然是寒冷的。 其次,“冷”是对历史的反思。 像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没有立下什么伟大的功绩,但仍然令人肃然起敬,诗人对其深怀缅怀。 虽然荆轲早已不复存在。 但这位痛恨邪恶、视死如归的英雄精神还在,见证历史的一水河还在。 面对沂水的寒浪,诗人感觉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壮的送别歌曲还萦绕在耳边,让人感到肃然起敬,又感到一种热情洋溢的感觉。 再次,“冷”也是对现实的概括。 诗人在沂水河畔告别了朋友。 他不仅感受到了水的冰冷,还感到了寒冷和心碎。 据说拥有“楚国宝剑,金椎许报韩国”(《雍怀》)的骆宾王,志向远大。 他愿意倾注热血,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然而现实却是“天子不知,民相知”(《夏游德州》)。 他生错了时间,陷入了孤独。 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怨恨,就像伊水河一样,流淌不息。 全部。 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新人”的巨大孤独中,诗人无奈地向挚友吐露了自己的单相思和无尽的怨恨。 诗人对荆轲的感情不仅是对自己的安慰,也是对朋友离别时的鼓励。
这首诗的中心是第四句,尤其是诗末的“冷”字,堪称点睛之笔。 “汉”字寓情于景,情与景融为一体,因意结构而以象传意。 风景和意象。 它是对客观事物、情感、意图的具体描述,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认识和感受。 古人云:“象者,表意者”。 诗人是自然对象,读者是艺术对象。 发现美的客观存在以及生命和个性的伟大表现,从而将这种主观情感和意向转化为客观景物和图像,赋予自然和艺术生命,赋予客观事物主观灵魂。 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中的“共情”。 《今日水仍冷》中的“冷”字,就是这种移情的物质象征,也是这首诗最成功的方面。 这首诗的标题是《告别》,但它并没有解释即将离开的人或事。 全诗纯粹是一首反映历史、抒发感情的诗。 但朗诵全诗时,“慷慨倚长剑,高歌送行”的豪迈场面就在眼前。 因为他所吟诵的历史本身就是一场英雄般的告别,与诗人送别朋友是同一个事件。 古今的告别都在沂水河畔,地点也一样。 易水跨越古今,诗超越时空,全诗融为一体。 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解释,最终统一在“今水依旧冷”中的“冷”字上。 这首诗的构思极其巧妙。
这首诗的标题是《送人》,但它并没有描述朋友离别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这个人被送去给谁。 然而,人们完全可以从它的内容中想象出“慷慨倚着长剑,唱着歌送你”的激昂豪迈场面,也可以想象,送的人一定是一个真诚的人。和真诚的朋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能心甘情愿、能够在离别时情不自禁地抒发内心的感受,而省去一切告别的陈词滥调。
从诗名来看,这是一首告别诗,从诗的内容来看,这又是一首史诗。 骆宾王久久未能展露才华。 拓跋失去了志向,受到迫害,无法发挥爱国志向。 在送别朋友时,他通过吟诵古事来表达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他也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切感触,倾诉了自己热血无处可播的巨大苦痛。 易水告别的故事慷慨、悲壮、充满灵气,尤其是“水依然冷”三个字。 古人虽已逝去,但依然豪迈,凶猛如生; 让人感觉仿佛听到了风的沙沙声。 当我听到人们的抽泣声时,我突然感慨万千。 全诗情感浓烈深沉,技法含蓄脱俗,摆脱了初唐柔弱诗风的影响。 它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