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山家
王伟
空山新雨过后,秋意渐晚。
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间。
竹声回浣女,荷花移下渔船。
挣脱春芳,孙自留。
【诗词解释】
一场新的雨过后,青山绿谷变得越来越安静。 夜幕降临,凉风习习,让人更有秋意。 明亮的月光映照着松林,泉水潺潺地流过岩石。 竹林里传来阵阵欢乐和笑声。 原来是洗衣女归来,飘浮的荷叶是顺流而下的渔船。 虽然春天的芬芳早已远去,但我却陶醉在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停留。
翻译1:
荒凉的终南山刚下过一场雨,秋天的黄昏就降临了。
明亮的月光洒在松树间,清澈的泉水流过岩石。
竹林里传来的喧闹声,是洗衣妇的归来,水面荷叶的摇曳,是下船的渔民。
纵然春花凋零,我还可以住在这里。
翻译2: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的天气格外晴朗,秋夜的天气格外凉爽。
明月在松林中投下斑驳的影子,清泉在大石上静静地缓缓流淌。
竹林里传来洗衣妇归家的欢声笑语,荷花飘动,渔船靠岸收网。
春天的芬芳虽已消散,但游子仍可在秋色中流连忘返。
【词语解释】
浣女:洗衣妇。
1、王孙:贵族后裔,这里指隐居的读书人。
2. 明:日落、黄昏。
3、空山:空旷的山野。
4.新:刚刚。
5、清泉石上游:形容雨后的景象。
6、竹噪:竹林里有欢笑声和喧闹声。 喧闹,吵闹,这里指竹叶沙沙的声音。
7、浣女:洗衣服的女孩。 浣(huàn),洗。
8、荷花动:指溪流中的荷花汹涌澎湃。
9. 下:返回。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雨后秋山明亮、清爽、洁净的环境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意意境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明月、清泉、喧竹、动荷、浣女归舟,层次分明,因果清晰,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画面。的秋天的山在一个雨夜。
诗的前两句“空山新雨过后,秋色来得晚”,描写黄昏景象,山上初雨,静谧舒适,清新宜人。 这是诗人慷慨地勾勒出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它的清新与宁静,让人目光遥远,仿佛就在眼前。 “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的美丽。 诗人隐居于此,是多么的自在啊。 这样对山水牧区典型环境的描写,流露出诗人的深情。
“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 经过雨水的冲刷,松林一尘不染,葱茏; 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 就连月光也仿佛被洗涤过一样,明亮洁净; 山雨汇聚成股清泉,立刻在上楼梯的石板上流淌,然后蜿蜒顺着山涧而下,发出清脆悦耳的歌声,像一首悠扬的“小夜曲”。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跳动的脉搏。 这一刻,诗人似乎感觉自己得到了净化。 自然之美与他的意境之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如水月镜般势不可挡的纯净美好的诗意境界。 这种禅宗是隐居者所独有的。 苏轼称赞此联为“诗中画,画中诗”的典范。
接下来,诗人从写景转向写人。 在这幅山水画中,山村的自然之美与村民的生活之美和谐地融为一体。 “竹声归浣女,荷花移下渔船。” 这两句都是人们活动的写照——“浣女”和“渔夫”。 诗人采用“先闻其声,后见人”的写作方法。 不是吗? 已经是晚上了,被竹林挡住了。 怎样才能看到洗完衣服回来的女人呢? 然而,竹海之中,女人们缓缓移动,拨动着夜露浸透的青竹,发出声音。 “沙沙”的声音,伴随着他们银铃般的笑声,是这样喧闹的笑声,打破了如此安静的夜空; 再听水面上荷叶的波动,这是渔翁乘着月光归来。 诗人被此景所感动,情感油然而生:山民披月归乡,遵循着自己的本能。 这样勤奋、单纯、开朗的性格远比官场清晰、纯粹。 这些细节都传达出诗人不仅热爱这里风景的美丽,而且热爱这里人民的美好。 这自然为结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联末两句“春香随意歇,君孙可留”,就是诗人的感悟。 春天虽已过去,但秋天的景色更美,我愿意留下来。 王孙指的是诗人本人。 这是诗人对《楚歌·招隐士》中“王孙喜归来,山中不能久留”的诗意的颠倒。 意思是春天的青春虽已停止,但秋天的景色也很美。 隐士可以久留。 正如诗人在《清溪》中所言:“我的心已然自由,清澈的江水如此平静。” 他对回归自然的喜悦和对官场的厌恶是无法言喻的。
总之,这首田园诗描绘山水,清新宁静,抒发对山水的热爱。 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它寓意丰富,发人深省。
鉴赏二:
这首诗描写了雨后秋山黄昏的迷人景色和山居中令人陶醉的心情。 大概是诗人隐居中南或望川别墅时所写。 诗的境界清澈、透明、细腻,就像一股秋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诗歌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首联着眼整体,粗线条勾勒,阐释季节,点明状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空山”、“新雨”、“晚秋”,这几个词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山里生活环境的宁静,新雨后的清新,秋日的凉爽,秋日的清凉。白天和黑夜的宁静。 ,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安静、明亮、干净的气息。 “空山”是王维常用的一个词,耐人寻味。 这里绝对没有荒芜、空虚的意思,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虚、虚无。 从全诗来看,“空山”有以下四层含义:一是指山中林木茂盛,绿荫掩映,遮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正如王维在《鹿柴》中所说的“空山无人,却可闻人声”; 二是指这个地方远离城市喧嚣,交通不便。 “谁知峡中有人,遥望空云山”(《桃花源记》《实录》),这里就像一个世外桃源,与世隔绝,又像一处世外桃源。洞中福地,幸福怡人; 三指山中雨初,万物新生,银装素裹,天地熠熠,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清朗空旷的世界。 ,一幅光辉灿烂的图画; 四指空而不空,静而不静,生机无限,意趣盎然,因为山中有歌有笑,渔船夕唱有明月明,清泉潺潺。 。 可见,雨后的空山给人们带来的不是孤独、孤独、寂静和死亡,而是生机和乐趣。
楹联注重小细节,绘制工细,动静结合,光彩交辉,营造出一个典雅脱俗、明朗空灵的迷人世界。 明月当空,照亮万物; 苍松如檐,亭台植齐。 松叶如针,绿油油的。 水滴星罗棋布,闪闪发光; 树影斑驳,月光照耀,洒在地上的星星就像细小的碎片。 山林银装素裹,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空灵的感觉。 “召”字与“谢”字不同。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月光:“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流淌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用“谢”写月光如水。 、安静明亮、柔和光芒四射的特点。 王维在写月光时用了“照”字,既有光色,又有写实的境界,生动地体现了月亮照在松林上,倒影、闪烁、模糊的特点; 也引导读者关注月光沐浴下的空山松林的宁静、洁净和明亮。 空灵。 如果说第一句着眼于月下松林的美景,那么第二句则着眼于月下溪水的活泼生机。 你看:山泉潺潺,潺潺流淌; 月映溪水,清纯如水; 流水清澈见底; 小溪蜿蜒曲折,活泼灵动。 面对这静谧、清澈、空灵的山泉,我愿沐浴着水、山、月,滋润我饱经沧桑的脸庞,拾起一缕纯净的声音,吟唱我心灵的波涛。 以“流”字显神韵,与柳宗元《小石池》“斗扭蛇,明死可见”的神韵颇为相似,也引导人们欣赏流水的火花。小溪或溅玉或溅玉穿过森林。 叮叮当当的声音在石头周围响起。 王惟一的“流”可以说是创意十足,乐趣无穷!
颈联又进一步向人类生活拓展了一步,这种生活出现在山间黄昏的独特情境中,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最后一句写的是女孩:一群天真烂漫的农家姑娘脱下外衣回来,一起走; 他们嬉戏嬉笑,唤醒了沉睡的森林,激活了沉寂的生机,银铃般的笑声在空旷幽深的竹林中回荡。 中间。 下一句是渔民的:几艘小船满载星星,高高兴兴地归来。 荷叶纷纷向两侧落下,打翻了无数晶莹剔透的水滴。 此情此景,让人羡慕不已,多么想摇动一船沉甸甸的丰收喜悦,去迎接又一个静谧美好的夜晚; 他们多么想唱起清脆的渔船小调,告别又一个被余辉覆盖的黄昏。 无论是少女还是渔夫,诗人只闻竹林喧哗,不见人影。 只见荷树摇曳,不见船摇曳。 很明显,茂密深邃的竹林和荷花丛都被人包围了。 在这绿色的世界里,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景象啊! 而且,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推断,生活在这个天堂里的人们是勤劳纯朴的,有着高尚的心灵; 他们安居乐业、快乐、真诚、自然。 难怪诗人在最后联中表达了“王与孙”不能留的由衷感叹。
最后一副联巧妙地运用了经典的《楚辞招隐士》。 《招隐士》最后一句说:“王孙归来,不能久留山中。” 本意是招王孙出山为官,但王维却用了这个意思,自此成为杰作,增添了无限乐趣。 “春香随意消逝,王孙可留。” 虽然春香自然褪去,但秋光依然美丽迷人,“王孙”们不必离开。 看似在说服别人,其实是在鼓励自己。 “在山里”胜过在朝堂,干净朴素,可以远离官场的污秽,洁身自好; “山中”胜于尘世,纯净空灵,可以远离尘世,陶冶性情。 诗人对山野生活的迷恋跃然纸上。 此外,从全诗所使用的意象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和兴趣。 明月清净; 郁郁葱葱的青松、亭台楼阁,种植着纯净的植物; 静泉潺潺; 郁郁葱葱的竹子挺拔挺拔; 荷花清丽,清丽;……这一切,在传统诗歌中,都是闲适、优雅、高贵的形象。 由此不难看出王伟对理想生活的执着。
【王维《暗秋山居》译本赏析】相关文章:
王维全诗《暗秋山居》翻译欣赏12-24
王维《山居秋》原文翻译欣赏09-27
王维山《秋暮》唐诗赏析10-30
王维《山居秋》赏析10-09
王维古诗《秋暗山居》赏析08-22
王维山故居之秋原文及赏析09-09
王维《山居秋》原文及赏析11-11
王维《山居秋》赏析11-10
评王维《秋山居》06-09
王维古诗《夜隐山居》赏析04-06
【小学生美文诵读《山居秋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