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孝文化与廉政文化的结合点

更新:03-04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孝廉文化的内涵

孝廉文化是公职人员长期以孝敬父母、长辈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廉政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总称。 孝廉文化以廉政为思想核心,以孝道为表现形式。 它是廉政建设与孝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它涵盖了孝廉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观念、法律制度、行为规范、民俗习惯等,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 孝廉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概念层面看,它是指公职人员在廉政活动全过程中的孝忠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 孝忠观念是孝廉文化深层次的思想核心。 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 孝、忠本质上是与诚信统一的。 古人云:“孝仁则忠”,“忠君则清官”。 孝道就是“孝敬父母”、“尊敬亲人、祖先”。 就是对父母长辈的服务和服从,强调爱和尊重。 忠诚就是“真诚、公正”和“奉献他人”,强调对公众的忠诚。 如果把对亲人的爱和尊重延伸到非亲人的领域,转化为对社会的责任,忠诚就会产生。 一个人如果不能恪守对家人的孝心,更谈不上期望他忠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成为一个诚实、正直、高尚的人。 同样,忠诚本身就意味着无私奉献。 只有真正夜以继日、勤勉工作的官员,才能称为“勤政爱民、克己奉公”的孝子。 孝可以滋养诚信,忠诚可以弘扬诚信。 这无疑是孝廉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理念。

从制度层面看,是指规范公职人员孝廉廉洁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礼俗、乡约等。 制度文化是制度形成的深层背景之一,也是制度发展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理念的升华。 察举孝廉作为举荐、选拔、任用官员的制度,是廉政建设中孝文化的集中体现。 据《汉武帝实录》记载,“命郡县各推荐一名孝廉之人”。 孝,主要是指子孙孝顺; 廉主要指诚实的人。 孝廉的人,不仅要有知识、有才华,而且还要孝顺父母、诚实行事。 基本要求其实就是“孝”。 “廉洁”是选拔官员的一个科目,政治家的“孝廉”表现极为重要。 没有“孝廉”品格的人,就不能为官。 “弘扬孝廉”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是否孝顺兄弟与是否为官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孝子更容易成为清官。为官正直的人,更容易成为孝子。 这一制度强调用人有德、因材施教。 这是确保官员廉洁、遏制腐败的一种手段。 “弘孝廉洁”制度不仅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和评价官员道德的方法,客观上也促进了注重荣誉和诚信的社会氛围的形成。

从行为角度看,它是指公职人员秉持孝廉理念的基本行为模式,如工作作风、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等。是理论层面的抽象,也是实践层面的主客观反映。 在中国传统道德行为中,孝道、诚信被视为“为官之德”、“为政之本”。 它们不仅是普通民众在社会活动中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官员和政治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其行为准则正应了那句话:“做人以孝为本,为官从政以诚信为准则”。 这份孝廉行为准则强调要“以孝育诚信,以诚信尽孝”。 作为一个老百姓,我们不仅要侍奉父母,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更要堂堂正正、守法奉献; 作为官员,我们不仅要清正廉洁、遵纪守法,而且要博爱、尊重他人,率先垂范。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了包拯、范仲淹、司马光等一大批为世人树立榜样的清官。 因此,将孝道价值理念与廉政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干部守孝、廉洁、表率,将对加强廉政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从物质层面看,是指蕴含和体现人们孝廉意识和智慧,能够影响反腐倡廉成效的教育场所、设备设施、技术手段等实物。 孝廉文化既是先进文化,也是大众文化。 就其先进性而言,党和政府无疑要在孝廉物质文化建设中带头作出表率; 从其大众性来看,孝廉物质文化建设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培育。 我国拥有丰富的孝道物质文化资源,无论是为官员修建的“小莲洞”、“小莲石”、“孝子庙”等古迹,还是“二十四孝”和“鼓励孝道”。 以“歌”为主题的民歌、歌谣、诗歌、小说、绘画、雕塑、戏剧等民间艺术形式,都蕴含着“崇尚孝道、崇尚诚信”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社会上的传播加强了。孝顺正直。 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促进全社会诚信氛围的形成。

孝廉文化的当代价值

大力弘扬孝廉文化,凸显其当代价值,助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忠诚、孝顺、廉洁”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强化公务员意识。 孝忠理念所强调的“爱民”、“服务大众”是孝廉文化的核心范畴,对于当前我国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它带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猛烈冲击着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对他们的理想信念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些政府官员的变质,往往始于理想信念的动摇、转变,表现为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滋长,理想信念缺失,为人民服务理念淡化。 “爱民”、“为民”的廉政理念,能够激励各级党员干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面前,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宗旨意识。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为本,脚踏实地为党工作,立志为国家做贡献,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气节。

“考察弘扬孝廉”的制度规范,有利于提高官员道德评价。 古老的孝廉制度对于完善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机制、加强反腐败体系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发展,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过分强调“政绩”,而忽视对干部“德”的考察和严格要求,导致少数干部被“提拔”。即使生病”和“处于弱势”也能得到晋升。 一些缺乏官德的人的腐败行为,损害了国家的声誉,侵蚀了国家权力的基础,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纯洁性和地位。因此,当前干部考核的重点必须放在“道德”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德才兼备”的原则,并提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这为干部道德评价和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孝廉作为其方法之一提供了思路。只有把孝廉纳入领导干部的评价中,品行良好的人道德品格选拔任用从政,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形成重孝修身之风,从根本上为廉洁公德的生成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保证。

“廉洁奉公”的行为准则有助于弘扬廉洁自律。 领导干部的行为对社会行为具有明显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孝廉文化所倡导的“遵孝廉、重行为、表率”的行为规范对于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政府自身建设已开始显现成效。 但少数干部存在懒惰、贪婪、奢靡的不良作风,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和干部的公信力。 无论是“以孝养廉”的修身方法,还是“以廉行孝”的基本原则,都强调提高官员道德品质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现代意义在于告诫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恪守“清正廉洁”的行为准则,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形成“崇尚孝道、崇尚诚信”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建设风清气正的社会。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孝道诚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采取研究孝道、弘扬孝道、征集孝道、举办孝道等方式。通过举办孝节、繁荣孝道艺术、建设孝道场景等,使孝道诚信的抽象文化理念转化为实际的物质文化建设,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党员干部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产生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公众在孝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社区、学校、家庭等社会成员创新孝廉文化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形式多样,真正将孝廉文化内容融入社会生活。 另外,孝廉文化建设中,只有全社会形成“以孝为美,以廉为荣”的文化氛围,才能实现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孝廉文化建设能否发展繁荣,真正深入人心,为廉洁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社会动力。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来源Ph">

【(两学一做)孝文化与廉政文化的结合点】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描写夜晚的诗句(精选50句),你get到了吗? 下一篇:全球最贵花费城市Top10出国留学到底哪里最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