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我们在广播、电视上了解到,“石”字,容量单位,应读作“担”。我对此感到非常羞愧。在我们家乡,“石头”世代读作“石”。 10升是一桶,10桶是一石,这是生活常识。有些大型水族箱根据其大小被称为五石水族箱、七石水族箱等。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没有受过教育,才把石头读作“石”吗?
后来我查了很多字典,但越看越糊涂。现行词典、词典对石字的解释比较混乱,矛盾较多。有的说是重量单位,有的说是容量单位,有的说还可以用作面积单位。最权威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是“石:段是容量单位,10桶相当于1石(在旧书中,石读作2000石、10000石等)”。
《新华字典》意为“石”,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相当于10斗。古代的重量单位,一石等于120 公斤。 “担”是我国的容量单位,1石就是10斗。 (这个含义在古书中读作“2,000 块石头”)。
《新华字典》 首先,“石”在古代是容量和重量的单位,读作“石”。如果去掉《新华字典》之前的内容,两个词典对“石头”一词的解释是相同的。换句话说,“石头”被视为容量单位。 “2,000石”中的“石”也是容量单位,在古书中,“2,000石”中的“石”读作“石”。
很多人可能对这些解释感到困惑,但是“石头”到底是重量单位还是容量单位?什么样的书才算是旧书呢? “是”什么时候读?
带着这些问题,我对“石”字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番梳理,大致得出了以下结果。
在贝壳骨头中发现的石头类似于悬崖底部的石头。徐慎的《说文解字》写道:“石,山石。工厂之下。”显然,在古代创造这个词时,石头没有其他含义,只是岩石或石头。
“石头”与重量和容量有何关系?这是关于我国度量衡发展的历史。
度量衡是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工具,最初产生于中国。与测量和数量相比,计量或称重不仅更常用,而且所使用的工具“秤”在当今技术上也更加先进。在古代,统治阶级为了规范重量标准,创造了各种称为“量”的重量,与天平相对应,并分发到各地,到处抄袭、引用,使经济顺畅。我就是这么做的。税收和市场交易等活动。配重所用的材料必须耐磨且具有非常稳定的重量。在石器时代,石头是一种天然材料。
石头不仅便宜,而且不易腐烂、不易破碎。致密的石头吸收的水很少,并且无论从哪里取出,都具有恒定的重量。这就是为什么它是让事情变得“正确”的完美材料。就这样,石头被打磨成各种重量的“砝码”,按标准分发到全国各地。在此基础上创建新的权重。重量有铢、两、斤、钧、石五种,唐代则用钱代替铢。其中,“石”最大,重120公斤,“君”次之,重30公斤。也许是因为120英寸的秤经常被用来称量谷物以用于税收目的,“嘉士”这个名字就变得流行起来。
之所以叫“和纸”,是因为小米原名“瓦”。在甲骨文中,“禾”字实际上是成熟的粟的象形,而粟又常指“禾”的种子。当时小麦还没有普及,水稻在北方也不是很普及,所以草的产量相对于谷子等农作物来说是最高的,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因此,“禾”常常泛指谷物,石头也可能来自那里。和思当时的体重是120公斤,相当于今天的60公斤。
您可能想知道为什么古人需要这么大的重量。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其实也没有别的办法。当时铁秤还没有发明出来,所以称量物体时,需要用与物体重量相同的重量来平衡,就像今天的秤一样。
1964年,西安出土一块青铜石,虽是铜质,却刻有“高奴河石”四个字。至此,和什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重量单位。该单位有时写为“”,常缩写为“石”,最后常用“石”。所以,stone源自“什么石头”,是一个重量单位,120公斤,与容量无关。当时容量的单位有升、桶、胡,10升为1桶,10桶为1胡。
自古以来,石头就被用作重量单位。虽然“石头”有时也用来表示能力。比如《史記·滑稽傳》中,“喝一桶也会醉,喝一石也会醉。”这里的石头好像是容量,但这不是官方标准,但这是人们之间的通用名称。由于使用容器比秤更容易测量,因此有时使用相应的体积来表示重量。就像两颗石斛兰是一石一样。因此,在民间命名法中,体积单位和重量单位有时可以互换使用。
历经二晋、南北朝、隋唐、五朝,度量衡标准发生了显着变化。例如,唐代时期,一公斤的重量从秦汉时期的250克左右迅速增加到650克以上,单石重量增加了一倍多。然而,重量和测量的单位并没有显着变化。
然而,随着先进测量仪器(例如钢厂使用的测量仪器)的发明,大型秤变得不再必要,并且随着大型秤的废弃,重量单位“石”也随之下降。南宋末年,大夫贾似道将石斛一蒲改为五蒲,十蒲或二蒲改为一石,从此“石”成为容量单位,但仍读作“shi”。马苏。 “城市”。
问题是,自南宋以来,“石”成为体积单位,但作为重量单位的“石”并没有消失,而且“石”既用作重量单位,又用作体积单位,奇怪了,出现了一个现象。
这种度量衡制度在明清时期也有使用。这么长的历史,字典中的“石”字,无论是重量单位还是容量单位,都已经不再读“担”音,而是读成“石”了。包含最新且可靠的《康熙字典》。
从上面“石”字作为重量和容量单位的演变分析来看,《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石”字的解释存在两个明显的错误。一是“2000石”是容量单位。其次,“2000石”在古书中只读作“势”。
“2000石”是一个明确的重量单位,同时我认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应该将其读作“段”。
另外,《新华字典》 前面两句话的解释顺序错误。在古代,“石头”首先被认为是重量单位,然后是容量单位。事实上,“石”作为现代的容量单位,与古代有着类似的关系,没有古今之分,在含义或读音上也不应该有任何区别。
那么为什么有些地点是基于区域的呢?据记载,清朝时期采用了按播种量计算土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单位为石、斗、升。这种计算面积的方法虽然不科学,但是对于政府征税来说效率很高,而且在清代偏远落后地区经常使用,这就导致了用“石”作为面积单位,我就是这么做的。
那么为什么“石”在现代词典中会被混淆读成“丹”呢?这其实是民国时期一些人用词典“固定”方言的结果。
在古代,贫穷或老实的家庭常常被称为“无石之家”,但“石”和“石”在各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过,秦汉时期,一块石头仅重60公斤左右,到了隋、唐、明、清时期,重达150多公斤,人们开始互相用石头来表示同一种东西。现在你可以使用它了。根据地区的不同,“shi”可以代替“dan”或“dan”,并且发音为“dan”。在方言中,“石”被“旦”和“旦”取代,但很明显,它在每个地区都作为重量单位存在。 “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和主流文化中仍被使用,后来才俗称“旦”。按照标准,每件载重量为100公斤。
因此,“石”作为重量单位读作“旦”,是一种非常不规则、非常规的用法和发音,称不上优雅。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词典编纂者碰巧将这种不规则的用法和发音纳入了他们的词典中。 1936-1937年发行的《辞海》、1937年发行的《国语词 典》、1947年发行的《辞 海》、1949年发行的《国音字典》等。另外,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南宋末年以来作为容量单位的“士”读作“旦”。今天的词典和词典完全复制了它。
事实上,“stone”这个词的发音是“dang”,并且在一些词典中对其的描述不明确,这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首先,容量单位“石”的历史文化传承被打破。过去,家家户户都有水桶、升等计量器具,在日本大部分地区,石(石)被继承并用作容量单位。尽管这些措施现在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它们仍然作为一种文化存在。
第二是它会导致发音过度混乱。纵观历史,“石”分别被用作重量和容量的单位。官方词典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旦”的发音。如今,它被人为地分为两种读音:“是”和“旦”。这不仅是对我们的祖先、历史文化的不尊重,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
第三,增加了历史上理解“石”含义的困难和误区。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看过一个考古节目,把汉代的“2000块石头”读作“2000步”。作为一个接触历史文化的人,即使是普通人也有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因此,我个人认为“石”是传统的重量和容量单位,过去的标准读法是“石”。 “旦”的读音是民国时期根据各地方言所犯的错误,这个错误绝不能遗传给后代。
现代词典的制定者必须本着尊重祖先、尊重历史、尊重文化遗产的理念,承担起这个责任,纠正错误。
根据以上文献研究和分析,我认为“石头”总是可以读作“石”,任何时候读作“石”都不会错。
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有错误还请不吝赐教。请大家通过提供各种来源的有关如何使用和阅读“石头”一词的信息来展开讨论。
【http://tianshi.webvp.net.cn,"石"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读作shi】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