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说“貉”这个词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同种貉”这个成语你一定会知道。貉是一种已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野生动物,但在上海,由于在居民区喂养流浪猫等原因,貉不断蔓延,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居民。
11月25日,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闭幕式,市林业指挥部、上海自然博物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芳课题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单位参加中心。联合发布最新“貉狗普查”报告称,今年夏天,对松江市50个居民参与的社区调查发现,有22个社区有貉,最大的社区约有50只。 “那里住着很多貉。”王芳说,目前上海大约有250个小区有貉居住,如果算上南汇东滩等地区,总数估计在3000到5000只之间。“貉是天生胆小的动物,我们不需要貉的数量。”只要我们不害怕,就可以和它们和谐相处,不碰它们,不喂它们,不伤害它们。 ”
市民充当“科学家”,在松江市50 个社区中的22 个社区调查貉的情况。
此次貉种群数量调查是在公众参与下进行的,王芳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们以为很多人不会报名,没想到竟然有300多人报名了。”他对公众的热情感到惊讶。用于野生动物研究。最终,100余名市民被选为参与者。 ”
孙功浩先生是参与本次调查的公民。 “我住在松江市的一个小区,我住的楼旁边就有一家貉子家。”他说,他遇到了。此后,他和一位恰好在该地区做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成为了朋友,貉也成了朋友,他决定志愿参与野生动物研究。
“考虑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最终决定将松江地区作为今年的调查范围。”市林业指挥部表示,今年夏天已有100多名公民科学家接受了培训。两个周末高温。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走访和居民调查等方式,对松江市50个村庄的貉分布、数量、行为、周边环境等进行了调查。
市民参与貉调查
据25日官方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50个社区中,有22个社区有浣熊栖息,其中7个社区有10只以上貉,最多数量为50只,平均数量为10.82只,有6个村庄有浣熊。该地区的狗只超过1只/公顷。此外,上海貉的分布既不均匀也不随机,而是存在显着的空间自相关,貉群落集中在松江北部。
研究还表明,貉的密度可能会因猫粮喂养和废物管理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这可能导致貉的数量和密度异常增加。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在该地区饲养野猫,并且垃圾管理不当,尤其是貉能找到潮湿的垃圾作为食物,那么貉的密度将会是2倍。
根据这次调查,市林业工作组可能会将浣熊调查的范围扩大到更广泛的地区,并邀请更多的公民参与。
貉在该地区吃猫粮
上海的貉数量估计在3000到5000只之间,它们的行为非常有趣。
近年来,貉狗在上海普遍存在,居民与貉狗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有的居民甚至被指骚扰、抓伤貉狗,其中不乏不熟悉貉狗的老人和儿童。情况。貉貉有点吓人。那么,上海有多少貉呢?
“根据我们的研究,貉目前分布在上海约250个居民区,包括南汇东滩等地区,估计整个上海有3000到5000只貉。”王方说。虽然貉集中在松江,但闵行、青坡、杨浦、浦东也有栖息,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崇明岛上有貉分布。
在研究过程中,专家们还发现了貉的一些有趣的行为。例如,在松江市的村庄里,三个貉家庭生活在三个岩石地区。其中一家人非常勇敢,勇敢地闯入垃圾桶,也不太害怕人类,而另外两家人则胆小怕事。 “他们正在研究貉,看看它们的行为、性格、勇敢的家庭,看看它们是否会更多地探索这座城市,慢慢传播开来。”王芳介绍道。
貉之间也可能交换消息。王芳介绍,在天马山,貉都给貉安装了追踪项圈,在貉出没的地方还安装了红外摄像头,“我被貉监视着。”从那以后我就没有在笼子里抓过貉了,所以我猜测貉们正在互相传递信息。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冯一迪说,他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场景,比如猫打貉。
研究人员设置红外摄像机来研究夜间活动的貉
貉研究的意义-科学解决人与动物的共存-
为什么要进行貉调查?针对貉与居民的冲突,专家们在询问貉的密度与居民的承受能力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控制猫粮和垃圾,据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确定:一项调查。公众对貉种群的科学认识、改善貉种群的方法以及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
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地区貉的密度与猫、狗的食物摄入量密切相关,因此减少进食行为、防止潮湿的垫料掉落在地上,可以减少貉的数量,从而抑制貉的数量。为了避免因貉数量急剧增加而导致居民与貉发生冲突,居民疏散至居民区非常重要。
专家建议,对房屋下沉造成的一层裂缝需要科学修复,并表示,“该地区的貉主要利用建筑物底部的下沉裂缝筑巢。”我们的活动范围正在扩大。”由于部分貉与居民的居住范围重叠,在封闭期间,在山洞内的貉全部离开后,鼓励居民与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合作,填补栖息地空白。现在是繁殖季节。 ”
专家还建议人们在貉出没的地区在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的指导下“不要喂貉”,避免人与宠物、貉的近距离接触引发事故。可以竖立。警告人们注意诸如“貉出没的地区。动物出没”之类的标志。
调查还发现,部分居民由于对貉缺乏科学认识,往往对貉产生负面印象。因此,为了促进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我们努力传播科学,弘扬与浣熊相处的四原则:“不害怕、不碰、不喂、不伤害”。去做吧。
据专家介绍,貉是夜行性动物,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通常,当有人接近它们时,它们会感到惊慌并立即逃跑。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城市里的貉并不害怕人类,因为它们已经习惯了人类的行为,而且比野外的许多动物距离报警到逃跑的距离更短。
晨报周早APP记者余文洋
图片| 王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市林业局
来源:晨报
【上海上有,上海真有30万日本人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