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七次捕获和七次尝试。《七纵七擒》 这个成语起源于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汉晋春秋时期东晋裴松之传入的。七纵七擒,是指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次擒孟获,七次放孟获,比喻用计谋说服对手。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利用自己卓越的智力和军事才能南下稳定江山,经过一番激战,蜀军取得了胜利。正当诸葛亮准备重整旗鼓返回朝廷时,南方夷族首领孟获率领败兵突然袭击蜀军。孟获是夷族战士,以勇敢、坚韧而闻名,不仅在民间有口皆碑,而且也受到汉朝将士的尊敬。
诸葛亮知道,如果能够征伐孟获,不仅可以巩固蜀汉的边疆,而且可以赢得人心,所以他决定采取一种完全非常规的策略来智取孟获。第一次交锋,孟获仗着勇猛,误以为蜀军已败,肆意追击,但这正是诸葛亮的陷阱。孟获落入陷阱,被蜀军俘虏,但他相信自己必死无疑,准备以武士的态度面对死亡,以免荣誉受损。
令人惊奇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对他严刑拷打,而是亲自解除了束缚,诚恳地劝他投降。孟获虽然钦佩诸葛亮的仁慈,但内心的骄傲让他无法接受失败,拒绝了诸葛亮的投降企图,执意要再次证明自己。诸葛亮见状,决定给孟获机会,决定释放孟获,重塑姿态,再次挑战蜀军。
孟获回到部落,整顿军队,准备再次与蜀军作战,却再次中了诸葛亮的计谋,诸葛亮也效仿将他释放。孟获就这样七次被俘虏,每次诸葛亮都对他恭敬并释放了他。第七次被俘的孟获终于被诸葛亮的诚实和智慧所感动,认识到诸葛亮不仅是一个军事天才,而且还是一个仁慈的领袖。孟获的内墙被彻底摧毁,他决定投降,率部入主蜀汉。从此,蜀汉南疆安宁,孟获成为蜀汉忠实的盟友。
这个故事后来被称为“七擒七抄”,成为中国古代智慧和仁慈的象征。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也体现了他以德服人的崇高品质。这个故事描绘了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以及宽容与信任的力量。诸葛亮的谋略不仅赢得了战争,也赢得了人心,成为千古流传的传奇。
【七擒七纵是历史故事的成语吗,七擒七纵的出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