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的了解都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喜欢小说的人谈论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战斗,熟悉历史的人感叹诸葛亮打天下的野心被司马懿耽误了。相传有一天,曹操梦见“三马同谷”,误以为赛良的马一飞冲天,超过了马岱,于是与“三马”出战。据说当时有曹操死后,司马家族逐渐声名鹊起,人们才知道“三马”就是司马懿父子。——这当然是小说家的说法。事实上,曹魏政权回归司马氏之后,“三马一马”这句话就在民间流行起来。 “三马同谷”这个成语出自《晋书·宣帝纪》,意思是企图篡夺政权。
司马懿是古代政治军事大师,常被视为智慧的化身。作为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劲敌和同情者,他也进军手游并获得了玩家的支持。来自各行各业。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司马氏对古代中国造成的危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1. 屠杀
被称为“三国演义”的辽东还有另一个割据政权,公孙渊政权,一直持续到公元238年,司马懿的对手诸葛亮提前四年去世。
从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开始,公孙氏逐渐控制了辽东。董卓时代,公孙度担任辽东郡守。董卓入京后,汉朝名存实亡,皇帝始终由各种“诸侯”如击鼓撒花来统治。在争夺皇位的群雄之中,公孙度难免野心勃勃。在辽河以东、今吉林、辽宁、朝鲜中北部(带方、乐浪、宣都等)建立根据地后,向各地扩张,征服了高句丽、乌环等,越过朝鲜半岛。海,还有。占据山东半岛及部分地区。
当时的导航技术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一点。战国后期,不少齐、燕人为躲避秦始皇的进攻,乘船逃往朝鲜甚至日本。公孙渊统治的辽东,依靠海路绕开魏国,一度与南方吴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魏国对此不满,出兵进攻,却失败了。孙权也试图联络辽东攻打曹魏,但公孙渊不诚实,反复无常,吴国派来的使者都被公孙渊斩首流放。
237年,公孙渊自称燕王,鼓励鲜卑攻魏,魏国极为不满。 238年,魏国决定消灭公孙军,派司马懿出征。仅仅九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辽东襄平城,摧毁了公孙平安府。这是后汉末年以来最后一支北方割据势力,也是当时东北亚最强大的政权垮台了。
据记载,《晋书》,残暴的司马懿15岁时,以为自己在京师,就屠杀了7000多人,以求永久避免辽东的后患。毕升将军等2000余人被杀。人们”。当时,辽东总人口刚刚超过30万。 “靖关”就是用泥土践踏敌人的尸体,并在路边筑起可怕的高台,以炫耀自己的武力,威吓敌人。
除了种族灭绝之外,司马懿还迫使辽东居民大规模迁徙到中原,导致魏晋时期辽东人口锐减。然而,冠丘健随后两次征伐高句丽,差点灭亡高句丽。然而,随着辽东人口锐减,高句丽趁机复兴,占领了辽东,称霸东北亚数百年,成为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直至400年后唐朝灭掉高句丽。
2. 违约
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重,远从辽东召回司马懿。司马懿匆匆赶回京城,垂死的曹睿拉着司马懿的手,指着年幼的养子曹芳,将他托付给司马懿。协助曹芳。当时年仅八岁的曹芳上前,紧紧地搂住了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立即跪拜以示忠心,场面感人又催人泪下。最终曹睿死了。
曹爽运用战术,逐渐独占魏国军政大权,将司马懿拒之门外。然而司马懿却是明智的,乘退而进,并于243年选择了忍耐优先,勇敢撤退,借口辞职。 249年,他终于看到了机会,发动了“小平阳事变”,夺取了首都的控制权。优柔寡断的曹爽应对失误,投降后不久就被散石处死。从此,朝政又回到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于254年废黜曹芳,贬为齐王,立曹真为继任者。成为孤儿的耸人听闻的计划立即被残酷的政治现实颠覆。
司马氏毁约的行为,增加了历代君臣之间的猜疑。政治斗争更加残酷。
3. 弑父
曹真即位时年仅13岁。朝廷大权仍掌握在司马氏手中,但曹真野心勃勃。曹真曾撰文《潜龙诗》,但内容已失传。这时,权贵司马昭看到这首诗,非常不满,多次当面辱骂曹真。
公元260年,年仅19岁的曹真决定决一死战,告诉臣民“司马昭之心,天下皆知”,曹真挥舞着自己的宝剑,率领一小队士兵从宫殿。我跳了出去。宫廷侍卫和奴婢与司马昭殊死搏斗。这种以卵击石的方法也没有什么用,半路上就被司马昭手下大将程吉杀死了。历史上称为“法力变化”。公元265年,司马炎从曹魏手中夺取政权,建立了短命的西晋王朝。
东晋时期,晋明帝问大臣为何前朝能够一统天下,曹芳被推翻,司马昭一家杀了曹真。金明帝听了,流泪说:“如果你说得对,金朝怎么能长久呢?”
司马和她儿子的行为产生了三个负面后果。
首先,辽东人口向内陆迁移,导致高句丽长达数百年的霸权,成为中原王朝的强大敌人。
其次,背弃托孤的诺言,弑君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而在随后的晋南北朝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国家持续了一百多年,但短暂的只持续了一两年。他们四分五裂,陷入混乱。这是因为基本的政治道德已经丧失,当权者可以为所欲为。同样,锅灶在夏、商、周时期也存在了数百年。
第三,晋惠帝上台时智力低下,这让他成为了时代的笑柄。司马氏的恶行引起了八王之乱和内向的戎人之乱,造成了中国的混乱,毁掉了所有人的生灵。
【三马同槽指谁,三马同槽下一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