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百尺】佛教谚语,道境界虽深,仍须努力精进。 《宋史·道源》《左传·僖公四年》卷十:“师出诗曰:‘百尺竿头不能移人,非真,百尺竿头必进。’ ” “十方世界就是全身。”《宋《枕中记》朱熹:“那么,你再说话,我可能就得救了。”
[想了很久,还是找不到答案] Jin Ji-yoon 《西游记》 第13卷“我根本想不出理由。”
【100万人买房,1000万人买邻居】你说。 “好邻居是宝。”《报任少卿书》:“宋朝时,季牙来到南岗县,住在森珍家旁边的镇上,森珍问房子的价格。他说:“一千一百万。 ”。吉亚说:“一百万人可以买房子。一千万人可以买邻居。”
【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眼睛比耳朵更能发现真相。《每事问》:“耳闻不如眼见。” 《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见寄》:“耳闻百遍不如亲眼所见,打仗很难,我要赶紧去金城画画。” ” 《后汉书·五行志》 第36章“以前艺术家画的狮子通常全身都是毛,但我今天看到的狮子看起来不是那样的。”因为没有。”
【百星不如一月】百星不如一月。这比喻数量不如质量,得到的多不如保质。《庄子·田子方》:“百颗星不如一月光亮。十扇窗户不如一户人家亮。”
【蜈蚣虫,死而不僵】蜈蚣:虫名,又名千足虫或马虫,有12个环节,被砍断后仍能蠕动。这是强者家族的寓言,虽然衰落了,但并不代表着因为势力强大而彻底破产。 《三国演义》魏曹操《礼记·檀弓下》:“蜈蚣虫至死不冻,能救之人多。”清曹雪芹《论语·颜渊》第二章:` ”古人说。现在虽然不一样了,但也和以前一样繁华,只是气氛和普通官府不同。
【吃饱的人,不知道饥饿的人】这是比喻,人过得很好,却不了解有困难的人的辛苦。清朝李保甲《三国演义》第45章“如果你没射中目标,我就用钉子刺你!我吃饱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饿。”
【相对于上位来说不足,相对于下位而言足够】这可以说是处于中等状态。这句谚语出自金章华《史记·商君列传》。 “对比上面缺的和下面的。”韩昭旗《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不如上面的崔度,但也不如下面的罗昭。”
【冰和木炭是不同的工具】比喻矛盾的事物不能共存。
“兵来克敌,水来土坝”就是根据情况灵活采取措施。
【兵来阻敌,水来掩土】见“兵来阻敌,水来掩土堰”。
【兵马不动,粮草先来】打仗时,兵马俑还没有出动,所以先运军队的粮草。后者一般是指在采取行动之前需要做好准备。
【差之毫厘,千里之外】同“差之毫厘,差之千里”。牦牛又称“李”。
【微小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千里的损失】参见“微小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千里的损失”。
【差之千里】一开始的小差就会酿成大错。苗族也写作苗族。语言学《通俗常言疏证》:“所以《通俗编》 说:‘差别是一千英里。’”
一个成年人如果不快乐,那么他快乐就不是成年人。 一个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就不能贪图快乐,如果渴望快乐,就什么也完成不了。
【成也萧,败也萧。】见“成也萧,败也萧。”
【来者为义,去者为义。】 即使在今天,松钟者也被称为系钟者。据说,制造麻烦的人必须结束它。
【浪子回头把钱带回家】意思是一个没有走正路的人,改正错误,回到正路后,就变得非常有价值。
【鲤鱼跃龙门】 古老传说,黄河中鲤鱼跃龙门,就会化身为龙。《与刘子澄书》:“俗话说鱼跃龙门,过了龙门就变成龙,这种情况可能只有鲤鱼才会发生。”之后就变成龙了。 “龙门”被用来比喻成功、晋升和其他成功。 比喻逆流而上,努力前进。
【莲芝公通】相传战国时期,宋康王抢走了韩平的妻子何氏,怨恨自杀,何文为爱而死。腰带上写的遗嘱上写着:“国王救了他的命,他的妃子帮助他死了。骨头本来是一起埋葬的。”康康不接受这一点,他们把韩华分开埋葬,这样他们的遗骨就可以埋葬了。坟墓彼此相对。结果,“很久以前,两座坟墓边长出了一棵大梓树,十天就弯了身子,长成一棵大树,根枝在下面盘根错节。”宋人对此深信不疑,感叹于此,将这棵树命名为“相思树”。实践金钱宝《金瓶梅词话》卷11。后来,“枝干同坟”被用来比喻坚贞的爱情。
【流水不腐,门合不招虫】又称“流水不腐,门合不招虫”。流水不会腐烂,频繁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这是一个比喻,经常移动的东西不太可能被外界物体腐蚀。
【又一村柳暗花明】宋路游《史记·淮阴侯列传》诗云:“山水过后无出口,又一村柳暗花明。”本来表达的是美好春天的景色,曾经是一个村庄,后来被用来比喻突然出现的新的好局面。
【庐山真面目】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庐山,山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部。此词出自宋代苏轼诗:“侧视如岭峰,近远高低不同,不知其真面目。” "庐山,正因为我在这座山上,所以又被称为“庐山的脸面”。
【鹿死也不发出声】指受保护的地方。声音与“阴”有关。鹿临死时不会选择阴凉处。比喻不选择地方,而只是寻找居住的地方。这也意味着情况太危急,无法仔细考虑。
【街上看到不平事,拔刀相助】意思是当你面对不平事的时候,你站出来,介入,为受欺负方的不平事而奋斗。它代表着勇敢的行动。
【距离说明马力,时间说明人心】请看《距离说明人力,时间说明人心》。
【马的强健,路远方知,人的心,路远方知】马的强弱,路途遥远,才能知道一个人内心的好坏,经历很多事情,才能了解一个人内心的好坏。事情又过去很久了。
【驴唇不对马嘴】比喻以不同的方式回答问题或与问题相矛盾。
【马上要满天下】《荀子·劝学》:“芦生总说《景德传灯录》 《答巩仲至书》。高帝骂他说:‘我从官邸马上就得到了,这样就安全了!’” ”卢生道:“骑马可以得,但马上攻克不是更好吗?唐、吴乘势而守,文武兼备,这是“一时天下”成为建国武法。
【自满则损,谦让则利】 自满则损,谦让则利。
【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俗话说,凡事有开头都是好事,但坚持下去的人却很少。
【民以食为天】民以食为天。
[如果名字错误,这个词就没有意义] 如果名字错误或者与现实不符,这个词就没有意义。
【聪明人不做秘密事】聪明人不做秘密事。
【明修栈道,暗攻陈仓】是指刘邦从汉中出兵攻打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手,暗中绕道。战胜了陈沧。胜利。暗,亦写作“暗”。木板路是悬崖和山之间用石头和木头建造的小路。陈仓,古县名,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部。袁无名《阅微草堂笔记》 第二折:“范桂明正在修建栈道,所以我可以偷偷参观陈仓古道。这个楚兵不知道自己的智慧,所以他一定会列队守护栈道。元上忠贤《南史·吕僧珍传》第一折:“顾氏利用韩信谋划,公然修建栈道,暗中入侵陈仓,侵扰三秦。征服后,他说,他采取了公开行动,迷惑他的军队。”准备好的策略和隐蔽的活动包括“明修栈道,暗建仓库,就是为了隐藏”。
【开枪易躲,暗箭难守】又称“开枪易躲,暗箭难守”。据说,公开的攻击很容易对付,但隐蔽的煽动却很难预防。
【躲明枪容易,防暗箭容易。 】 见“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击鼓攻击】参见“击鼓攻击”。
【锋利无磷,涅槃无烧】这就是说,极硬的东西无法磨光,极白的东西即使染色也不能染黑。隐喻不受环境影响,经得起考验。出现的文字是《荀子·儒效》:“孔子曰:‘当然,如此说,岂不难哉?磨无磷,岂不谓之白?朱熹注:“林,薄,是肥皂。污涅槃,不可责怪他人。”唐代李德裕《汉书·赵充国传》:“周勃是指林锐无,即不关心凛国。”
【魔高一尺,道高十尺】寓意正义永远战胜邪恶。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需要人的努力,而事情的成败也受到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竹上鲶鱼】
竿】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后因以“鮎鱼上竹竿”比喻上升艰难。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见“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见“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谓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牛头不对马面】见“牛头不对马嘴”。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对不上号。 【女大十八变】语出《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麽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原指龙女通神善变,后谓女孩发育成长过程中姿容、性格多变。 【女大不中留】谓女子成年,须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谓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谓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 【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时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趕,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此故事见于元曲《隔江斗智》第二折,又见于《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后世因以“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双重损失。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平地一声雷】①平地突发巨响。多喻声名地位骤然提高,或突然发生意外之事。②砲仗名。 【骐骥困盐车】犹言骥伏盐车。 【骑上扬州鹤】同“骑鹤上扬州”。 【骑牛读汉书】《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后以“骑牛读汉书”形容刻苦攻读。 【骑驴吟灞上】同“骑驴索句”。 【骑驴风雪中】同“骑驴索句”。 【骑曹不记马】《晋书·王徽之传》载:“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如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后以“骑曹不记马”指有名士习气,不理事务。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谓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千日打柴一日烧】见“千日斫柴一日烧”。 【千日斫柴一日烧】亦作“千日打柴一日烧”。①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②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远的路程,须从迈第一步开始。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而成。语出《老子》:“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送鹅毛】亦作“千里寄鹅毛”。据《路史》记载,云南俗传,古代土官缅氏派遣缅伯高送天鹅给唐朝,过沔阳湖,鹅飞去,坠一翎。缅伯高只好将一翎贡上,并说:“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后用以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千里姻缘一线牵】谓夫妻婚配是命中注定,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语出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 【千里姻缘使线牵】见“千里姻缘一线牵”。 【千里餽粮,士有饥色】谓远粮不解近饥。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千金用兵,百金求间】极言用兵时离间对方的重要。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谓将才难得。 【千闻不如一见】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千棰打锣,一棰定声】见“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极小部分就影响全局。 【前人失脚,后人把滑】比喻前人的失误,后人可以引为教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亦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谓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语出《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见“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亦作“前门去虎,后门进狼”。比喻一害刚去,又来一害。 【强中自有强中手】见“强中更有强中手”。 【强中更有强中手】强者中还有更强的。比喻技艺或谋略等无止境。 【强将手下无弱兵】在英勇的将领率领下不会有懦怯的士兵。比喻能干人手下没有弱者。 【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虽为强大者,但也压不住盘据在当地的势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①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谚有‘巧息妇做不得没面崱饦’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陈无己用以为诗云:‘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救渴需远井。’遂不知为俗语。”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即使能干的人也办不成事。按,此谚形式历元、明、清而未定。②今基本定型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青出於蓝”。 【轻尘栖弱草】比喻人生无常。 【清水无大鱼】语本《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后以“清水无大鱼”谓待人处事不能求全责备。 【请将不如激将】谓用话语刺激别人去干事要比正面请他去干事来得好。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春秋鲁庄公弟。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庆父使圉人杀子般立闵公,后又杀闵公而奔莒。时齐大夫仲孙湫吊鲁回来,对人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事见《左传·闵公元年》、《史记·鲁周公世家》。后常以庆父喻祸根,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喻祸根不除,不得安宁。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单影只,无所依靠。汉·张衡《思玄赋》:“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晋·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求马於唐市】见“求马於唐肆”。 【求马於唐肆】谓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比喻求非其所,必无所获。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语本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礼让令》:“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热锅上蚂蚁】比喻处境艰困、惶急不安的人。 【热锅上蝼蚁】同“热锅上蚂蚁”。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旧时谓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的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谓享高寿不易。 【人怕出名猪怕壮】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暢。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本谓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它说它是仁,智者见它说它是智。指对待同一事物,其见解因人而异。语本《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高亨注:“知读为智,阴阳之道,复杂而少变化。人面临具体现象,往往有不同之认识,仁者见之则谓之仁,智者见之则谓之智。”参见“见仁见智”。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便可看出人心的好坏真假。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日月天天运行天空,江河天天流过大地。形容光明正大或永存不废。语本《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日近长安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以“日近长安远”喻指向往帝京而不得至。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谓自己直接经验过的,自己最了解。禅宗比喻内心的悟证。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堕五里雾中】《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后用“如堕五里雾中”比喻模模糊糊,摸不着头脑或认不清方向。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同“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见“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宋·无名氏《张协状元·大公资助张协》:“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醒世恒言》卷九:“朱世远见女婿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好生不悦。”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见“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谓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山高皇帝远】谓王法管辖不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谓行善和作恶到头来都有报应。 【射人先射马】喻作事要先抓住要害。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见“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见“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国时刘备(后为蜀汉皇帝)部将关羽身陷曹操营,封侯赐爵,宴请赠金,恩礼非常,但关羽仍心怀故主。后挂印封金,回到刘备身边。事见《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后多以“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坚持节操,忠贞不二。 【神不知鬼不晓】见“神不知鬼不觉”。 【神不知鬼不觉】谓形迹隐秘,不为人知。 【神龙见首不见尾】见“神龙见首”。 【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亦作“失之毫釐,差以千里”。谓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狮子大开口】比喻要大价钱。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见“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识二五而不知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后以“识二五而不知十”谓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识时务者为俊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后以“识时务者为俊杰”谓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用以形容饮食极其讲究。 【使功不如使过】谓使用有功绩之人,不如起用有过失者,使其效命自勉,将功补过。语出《后汉书·索卢放传》:“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宋裴松之注:“肃(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后因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谓别后进步快速,当另眼相看。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是可忍,孰不可忍】假如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意谓绝对不能容忍。语出《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非只为多开口】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 【是非自有公论】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手无缚鸡之力】双手没有捆缚住鸡的力气。形容文弱。 【书同文,车同轨】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树高招风】见“树大招风”。 【树欲息而风不停】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树欲静而风不停】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宁】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 【水至清则无鱼】源自《大戴礼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谓水太清了,鱼便不能活。现用来告诫人们对人对物不可有过高的要求。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水流湿,火就燥】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谓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易·乾》:“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孔颖达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水流矢飞,受阻则劲悍而去远。旱,通“悍”。喻因祸致福。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原指天道和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后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指依顺他的就能昌盛,违逆他的就遭灭亡。 【顺之者兴,逆之者亡】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谓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见“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语本《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犹言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谓谈论到某人,某人恰巧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谓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司马牛之叹】《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后因以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司马青衫】唐白居易《琵琶行》末句为“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因用以形容悲伤凄切。 【司马昭之心】《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调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舆卿(等)自出讨之。’”按,司马昭继其兄师任魏大将军,专国政,日谋代魏。后因以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死无葬身之地】谓结局悲惨,不得好死。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见《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后用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死诸葛哧走生仲达】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四海之内皆兄弟】谓天下人皆同手足,亲如一家。 【太公钓鱼,原者上钩】《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后以“太公钓鱼,原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摊书拥百城】见“摊书傲百城”。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行,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桃李遍天下】见“桃李满天下”。 【替古人耽忧】谓不必要的忧虑。 【替古人担忧】见“替古人耽忧”。 【天下乌鸦一般黑】比喻坏人坏事各地都差不多,到处都是一样黑暗。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谓只要有决心,肯用心思,世上再困难的事也能办成。 【天下为公】原指君位不为一家私有。后为一种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有不测风云】比喻灾祸难以预料。 【天高皇帝远】旧谓远离京城的偏僻地区,王法难以到达。多用以比喻不听管束,无法无天。 【天无绝人之路】谓人的处境濒临绝望时,上天总会给以出路。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谓天道如大网,虽稀疏却无有漏失。比喻作恶者逃不出上天的惩罚。语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铁杵磨成针】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后即以“铁杵磨成针”、“铁棒磨成针”比喻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计划,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在表面上忙于应付。 【吐珠於泽,谁能不含】谓明珠出于水泽,则人皆取而含之。比喻君权旁落,则人皆谋夺之。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晋书·段灼传》引作“为川驱鱼,为薮驱雀”。驱,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 【无天於上,无地於下】原指军将临战奋不顾身。《尉缭子·武议》:“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主於后,无敌於前。”《淮南子·兵略训》:“其临敌决战,不顾必死,无有二心。是故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敌於前,无主於后,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后用以形容任性行事,肆无忌惮。 【无巧不成书】形容事情十分巧合。 【无巧不成话】同“无巧不成书”。 【无可奈何花落去】①毫无办法,只能任花飘落。比喻大好春光即将消逝。②比喻某种力量或势力无可挽回地没落。 【无用武之地】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 【无何有之乡】①指空无所有的地方。②多用以指空洞而虚幻的境界或梦境。 【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事不上门。三宝殿,泛指佛殿。 【无所不用其极】①谓无处不用尽心力。②没有什么极端的手段不使出来。 【无所施其伎】见“无所施其技”。 【无所施其技】没有办法施展其伎俩手段。 【无官一身轻】谓卸去官职或不当官反而轻松自在。 【无毒不丈夫】旧谓不心狠手辣就不成为大丈夫。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语本《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以“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无风不起浪】比喻事出有因。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语本《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无容身之地】①谓没有栖身立脚的地方。②谓羞愧而无处可以藏身。 【梧桐一叶落】梧桐落叶最早,故以“梧桐一叶落”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物以稀为贵】物品因稀少而珍贵。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谓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先下手为强】谓先于他人行动,可以取得优势。语出《隋书·元胄传》:“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於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后用为典故。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像煞有介事】谓似乎真有其事。多用以形容小题大作或装腔作势的样子。 【挟天子以令诸侯】①挟制天子,并用其名义号令诸侯。②比喻借用名义,强迫令人服从。 【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很想做,可是力量不够。 【心有灵犀一点通】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以喻彼此心意相通。灵犀,旧说犀牛是一种灵兽,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两端,感应灵异,故称。 【惺惺惜惺惺】聪明人爱惜聪明人。意谓性格、才能或境遇相同的相互爱惜、同情。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 【朽木不可雕】亦作“朽木难彫”。亦作“朽木不雕”。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燕雀安知鸿鹄志】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鸿鹄,天鹅。 【养子防老,积穀防饥】同“养兒防老,积穀防饥”。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谓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养虎自遗患】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 养军千日,用在一朝】谓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谓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①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②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百二十行】犹三百六十行。指各种行业。《宣和遗事》前集:“[微宗等]无日歌欢作乐,遂于宫中内列为市肆,令其宫女卖茶卖酒及一百二十行经纪买卖皆全。”元·关汉卿《金线池》一折:“我想这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偏俺这一门却是谁人制下的,忒低微也呵!”《水浒传》三回:“这市井热闹,人烟辏集,车马辏驰,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行货都有。”参见“三百六十行”。 【一棒一条痕】比喻做事扎实或说话一语破的。《朱子语类》卷三四:“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捆一掌血,直是恁地。”明·王阳明《传习录》卷下:“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捆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亦作“一鞭一条痕”。《儒林外史》一一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捆一掌血。”《儿女英雄传》三五回:“吾兄这几句说话,真是一鞭一条痕的好文章。” 【一鼻孔出气】指相互间言行如出自-人,常含贬意。《醒世姻缘传》六回:“那晁住媳妇就是合珍哥一个鼻孔出气,也没有这等心意相投。”《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新月博士常发议论,都和官僚一鼻孔出气,南方已无人信之。” 【一寸光阴一寸金】俗谚。意谓时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谓子孙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犹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依葫芦画瓢】比喻刻板地照着做。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通“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言论、方法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以天下为己任】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用自己模模糊楜的认识,想要使别人明白。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语出《旧约全书·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谓以同样的手段或办法进行回击。 【银样镴枪头】亦作“银样蜡枪头”。比喻表面看起来还不错,其实中看不中用的人。镴,锡铅合金,即焊锡,色白似银。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一个银样镴枪头。” 【有志不在年高】谓只要有志气,年轻也能做出优异成绩。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志气事情终究会成功。 【有其父必有其子】谓子肖其父。语本《孔丛子·居卫》:“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过失或缺点则改正,无则用以自勉。本用于自省其身。后多用于指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指责时所持态度。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谓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 【欲速则不达】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远水不救近火】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远水救不得近火】见“远水不救近火”。 【远水解不了近渴】犹言远水不救近火。语出宋陈师道《乌呼行》:“不应远水救近渴,空仓四壁雀不鸣。”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形容寻找的人或物就在面前。 【远亲不如近邻】谓好邻居比远方亲戚更能互相帮助。 【月晕而风,礎润而雨】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谓兵法运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思考。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语本《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后谓悔恨以前所作之非。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张公吃酒李公醉】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 【真金不怕火炼】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出《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后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谓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旧时商店招牌招揽生意的用语。意谓同类店铺仅有这一家。后泛指独自垄断或独一无二。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体的片面性。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面。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因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却限制人民自由。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严格要求别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谓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比喻欲擒故纵,伺机而后发。 【众人拾柴火焰高】喻人多力量大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得过且过地混日子。【非四字成语有哪些,非4字成语及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