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读完要多久,到底有多少人读完过"二十四史"?韩寒的牛皮

更新:03-21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现在的人不读书,读书很谦虚,还常常炫耀自己读了多少书。于是我在网上看,时不时有人问我,有没有一个好人能读完《二十四史》或者能读很多遍?

据说《二十四史》是保善院书院中数量最多的。

所谓“二十四史”,是过去中国皇室所制定的“正史”的简称。共24卷,从汉代的《史记》到清初编的《明史》。根据时间线索,从《黄帝愚昧传说》(公元前2550年)到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皇家文献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至于字数,统计显示约有4700万字。密密麻麻的一行行文字,基本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官方机密,还包括五山四碑、城隍庙礼、天地、人文、日月星辰,可谓是面面俱到。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书?这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也是一个吃饭的好地方。 “权威历史”的义,是指形式上的义,正道上的义。

钱穆:“所谓中国,是一个有文化中心的国家。”

历代学者都没有轻易丢弃这些墓碑。探古遗迹,赋诗作章,观察风俗,观察气候,运用权力,评判得失,往往从这里开始,听微妙,提出疑问,雪中决断,学有所成。

然而,读这么多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市级大型新华书店也有陈列和销售这些书籍,但基本上都是陈列在像宫殿厚墙一样的超大柜子里。

虽然我已人到中年,但我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这座白纸黑字书写的历史殿堂的情景。当时我还在读中学,在福建省龙岩市九一路北路121号的新华书店,这些书就藏在落地玻璃的右边。窗口.Ta.中文书店版的绿色繁体字竖排,耀眼夺目,引人入胜。

每个周末,当我骑着那辆破自行车进城时,我就像一只蜜蜂或一只蝴蝶迷失在盛开的花朵中,最后我一遍又一遍地看着一本书,抚摸着它,我不能让它走了。那时,我记得午后的夕阳西下,月光灿烂,人和书都在努力地工作,正如胡兰成所夸的那样:“深埋在金尘金沙里的寂静,外面与风。下雨了,今天山野皆晴。

请记住,总价约为2000元。当时太后给我的津贴每周只有三五块钱,这是一笔惊人的钱。那种羡慕的感觉一直留在我心里,甚至在梦里,我总希望自己能够长大,享受回家、坐在书店里的快乐。

今天的新罗县新华书店是我十多年没去过的地方了。

可惜我依然在寻找,尽管我身强力壮,饥肠辘辘,儿时的幻想早已被日常生活琐事的堆积所遮蔽。

如今,《二十四史》似乎只是一本普通的书。林语堂在文章中称其为“大宗商品”,意思是它像白菜一样容易获得。

然而,在中国古代,人们给人的印象是,古人知识丰富,无所不读,但实际上,只有达到“常识”水平,才有条件读《二十四史》的人。 “只是少数。都是正史。

现代历史学家黄永年是一位富有的学者,藏书与上图的书相当,但他承认自己还没有读完《二十四史》,看来他还没有读完《历史》。这就是你需要做的。

《二十四史》有四千万字,但这是什么概念呢?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书海书山”。有人计算过,如果你每天读1万字,一年读365万字,那么你需要将近11年的时间才能读完整个系列。所以,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历史上能走到这一步、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的人并不多。总结起来,我认为主要原因至少有: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二十四史》的出版时间比较晚,最后一部《明史》定于乾隆四年完成。这样一来,根据“读通”条件,古人十有八九都可以被淘汰。

其次,自清代以来,读书界盛行“专业主义”,非专业人士大多不读书。例如,钱家学派的真正创始人戴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读者之一。他不但能背诵全部13部经典,连《注释》也能背诵。然而,据报道,《戴震集》 的披露是模糊的,并且一些个体,例如《宋史》,没有得到太多研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隆福街道戴震纪念馆

第三,过去人们对“读书”的概念与我们不同。我们说“读书”,叫“细读”更合适,需要精读、精读。这就是著名的《后汉书》的故事。 “《汉书》刚出来,没打通的人,很多都在同县马蓉,就躺在你下面了。”我想说的是,后汉首席学者而国学大师马融、庄墨涵先生这样的人,不敢说自己能看懂《汉书》。 “读”就是把每个字都读透。

第四,过去没有图书馆,读书没有严格的要求。例如,清朝中期,大学者张学诚的密友王辉祖已经40多岁了,有能力购买和阅读历史书籍。毕竟王惠祖也是一位当过县令的绅士地主。所以,对于古人来说,读书其实并不容易。于大虎《自况》 诗中的“我懒,所以放弃习惯,卖货买书”,对他来说是浪漫的沾沾自喜的自嘲,这就是真相。古人的处境。

中国书局二十四史+清史手稿,289册,最受欢迎版本

又如蒋勋老先生,是同里的同学兼学友,也是乾隆年间大官阮元的姻亲。买这本书,看他的自传《雕菰楼集》(现价)约3000元),他不仅卖了很多10亩良田,还回家了,甚至还卖掉了我妻子的金钗换来,所以我可以学习。对于拥有单反相机的贫困家庭的三代人来说,看到他们对书籍的热爱被毁掉,真是令人悲伤。

因此,明代《沈家》中有一段非常脍炙人口的段落,似乎代表了历代大多数学者的观念和做法。 “以前有17条历史,现在又多了5条。”17条历史不是很难吗?背这么多历史很累,而且视力也会变差。《通志堂经解》和:010这两本书对我们的历史研究来说是最好的。”-30000就足够了。 ”

焦勋(1763年—1820年),江苏省扬州市黄莒镇人

这句谚语出现在《通鉴纲目》 中,它警告人们贪得无厌、给予太多的弊端。翻译成俚语,意思是“按你的能力学习,炫耀有害健康”。

不过,如果你认真思考一下,世界上至少读过一次或多次《二十四史》和所有《正史》的人其实有很多。主要是清代康熙、乾隆以来的大腕云集。

就我读过的所有正史来看,明朝以前的文献中没有一个人对此进行解释或赞扬。直到十七、十八世纪,才陆续出版完整的正史,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其原因被认为是当地的图书雕刻和发行、图书收藏家和图书馆都是全国最好的,并且具备生产如此精致书籍的条件,例如吸引顶尖学者。一个要求高、难度大、高水平的阅读项目。

浙江宁波天一阁是现存最古老的私人图书馆,可以说是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图书馆的代表。

当年,黄宗羲读完了《上二十一史》《文献通考》。这是因为,他的父亲黄钟洙在被折磨致死之前,曾说过:“要熟读经史。”因此,黄宗羲青少年时期就遵循父亲的教诲,从天初(凌晨4点左右)到鸡鸣(早上6点30分左右),持续了两年,回顾了11年的历史。 《每日铅潭书》是一个人每天持续努力,最终达到目标的典型案例。

从顾炎武的字迹来看,他一定是读对了,甚至可能还能背下来。在祖父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开始阅读《明儒言行录·原序》、《明史》等历史书籍,然后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下了他的代表作《资治通鉴》和《史记》。 “将其付诸实践。”我们实现了这一雄心。 “为了时代”,我还查阅了历代的经典和历史。我收集书籍并不容易,因为我忙于各地旅行,但我不再只是阅读它们,而是熟悉它们并开始背诵它们。

明朝灭亡后,读史、反思得失,成为幸存汉族的共识。

后来的万斯同、王明盛、赵毅、钱大新等人,从他们的作品和同时代人的叙述来看,显然都认真地读过这本书,并写下了详细的读书笔记,可以作为证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代以前,真正读过整本正史的人寥寥无几。在天时地利等外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能读懂《二十四史》的人主要出现在民国时期。

碧苑,被称为“成都天一阁”,是一座已有100年历史的建筑,至今仍矗立在和平街上。

我们可以测试的是吕思勉、顾颉刚、范文澜、钱穆、张书慧是否读过这本书。之所以花这么大的力气,是为了考证历史事实,或者写一部全面的历史。在他们的文章和著作中,无论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都有零星的记录。比如,大历史学家吕思勉本想写一部通史,但他的弟子黄永年估计,吕思勉不仅研究了二十四史,而且还写了“大概四遍以上”。他更加仔细地阅读历史,尤其是前四部。

又如,清末四川史学家张先凯利用成都第一座图书馆“碧园”的阅读便利,写下:“:010”书面。 -30000。如果你看了前言,你就读完了《通过》。比如与王维同时代的海宁张宗祥,自称32岁已“读过二十四史”,其主要目的是藏书,以整理各种书籍为用。我们提供历史作品,为后代读者提供方便。

张顺辉(1911-1992)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习。

关于读《二十四》的愿望和体会,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可能是长期在华中师范大学工作的现代名师张俊慧的发言。他说:

“小时候,我喜欢读中国古诗词,喜欢背诵长句。我会手抄并背诵它们。我无法告诉你这花了多少功夫。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喜欢读厚厚的书。我从来没有感到害怕,也回不去。19岁的时候,我有了这个想法。《天下郡国利病书》 每天一本书,有时是两本书。我读完这本书。七个月后,我读完了我还在这本294卷的作品中写了简短的笔记。

后来,等我长大了一些,我就发誓,我要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读《二十四史校勘记》,不畏艰难,不避寒暑。我用红笔圈出了《资治通鉴》到《二十四史》并仔细阅读,甚至点击并阅读了新旧数字《史记》到《隋书》。

他花了10年的时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继续读书,他说:“我终于读完了这部3259卷的巨著。” 《二十四史》绝不是一本很酷的小说,认真读起来肯定不容易。

比如,毛老师除了百忙之中,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唐书》,而且根据工作人员的回忆,他把所有的书都读了一遍,读了一些传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意思。

昆剧《明史》

再者,像钱钟书这样的大天才,哪怕是《二十四史》这样的冷门天才,也不比二十四史差,和他的“专长”关系不大,没有。 “区区”二十四史,根本逃不出他锐利目光的照射范围。

接下来,我想列出一些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儒家学者的名字。陈寅恪、饶宗颐、余英时、徐倬云等大师。他们的大部分作品我都浏览过很多遍。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读过。至少我没有看到任何直接的证据,而且不太好读。

对于现代医生来说,“防护”的知识早已消失,“道德”也早已消失。

而这种下结论的犹豫,也体现了二十四史的阅读难度,也是一件很人性化的事情。作为现代历史学家,他们读史的路径和意图与钱氏时代的前辈有些不同,他们不是简单地根据历史来讨论历史,也不是通过考古来证明历史,是没有的。而是通过不同的路径,通过对历代史籍的思考和讨论,表达出继往开来的价值理想,并表达这种价值观念,以看待我们的现在。改变社会,谋求中华民族和文化的繁荣之路。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老师都如此热衷于研究历史,也是为什么他们如此孤独,难以被别人理解。名山之因在于百代宗师,海之心情千古清纯。二十四史读完,世界末日就是世界末日。

现代人不读书,还故作骄傲,但“读过”所谓“二十五史”,包括《顾炎武》(?)的人,可能真的是就人数而言占大多数。

一位“乡长”自称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网上阅读《二十四史》。

为什么这么矛盾呢?我现在正在浏览网页,发现有很多人声称读过《二十四史》。统计完人数后,我们就可以去垃圾填埋场了。无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不造谣、不从事反社会行为、不沉迷网瘾是公民的权利。

例如,写《大藏经》的明月曾断言,“从《清史稿》、《明朝那些事儿》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总共有超过6000万字的历史典籍”。读。""我对他不太了解,所以我不会评论这是真是假。

明月,或称夕月,和毛妮都是湖北省宜昌市人。

就连整天忙着赛车、拍电影的韩大师,也多次公开表示自己读过二十四史。但不幸的是,那些开口的人立刻就被打脸了,粗鲁的言语成为了学校年轻人中常见的笑话,几乎成为了千年的笑柄。

韩寒和他的“二十四史”

显然,这是一个更重要的警告: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我们假设所有经典都只是粗略的“阅读材料”,他们贪得无厌,他们贪得无厌。并且他们贪婪地想要超出他们所能得到的东西。不会被给予。吹嘘自己除了成为话题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韩寒

这些儒雅之士绝非朋友们吹嘘的“民间多专家”,更准确地说,是“民间多妄想症”。能够认真投入工作、不虚此行、将智慧转化为知识的“清洁僧”,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存在,正是读书的种子。

比如王夫之,半生躲在乡下读史书,三百年来都是孤独求败。

所以,让我再次发出这句不合时宜的感叹: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会发生什么也很难知道。有多少人读过《二十四史》确实并不重要。

钱穆在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国历史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人们要永远记住,书架上那些顽强的灵魂,在这个枯燥乏味的时代,依然在默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你应该保留它。它也像荒无人烟的深渊里的篝火,在空荡荡的山谷里,火光始终闪烁着,快要溢出来,它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到来,它正在大地里燃起燎原之火,人们在在我心中燃烧。

三千年读书,成名利;九万里悟,成诗酒田园。

如果有机会,何不慢慢聆听那些自古流传下来的深沉声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聊天的主要意义。

【二十四史读完要多久,到底有多少人读完过"二十四史"?韩寒的牛皮】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二十四史的作用,二十四史的有 下一篇:二十四史电子版,二十四史电子书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