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6月21日至6月22日之间。此时,太阳已移动到天经90度的位置,北斗七星的柄指的是古代宇宙学中“正午”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就是夏至。公元前7世纪,中国古人通过测量太阳在土吉上的影子的方法来确定夏至。《春秋左传》已经说了,“每分每秒,夏至,开合,都要记录在云物之中,正在准备之中。”这里的至日,是指夏至、冬至,有,是指每当到了第八个节气,你需要把它写下来。天气多变,请做好防灾准备。
夏至是一个很不寻常的节气,陈西龄的《恪遵宪度》一书中描述了夏至的三种地理现象。首先,“太阳至日”一词的意思是夏至是太阳北移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线开始从热带向南移动。巨蟹座的“太阳至日”,第二个“太阳至日”是指在北半球,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然后白天变短,第三个“短影至日”是指夏至。夏至中午,太阳完全(几乎)直射。这一天,北半球的影子最短,北回归线地区的影子最短。出现短期“无效果”现象。另外,从占星角度来看,夏至这一天出现了独特的占星——。人们一直相信北极星具有辨别方向、确定季节的能力。这是因为北斗七星的位置根据季节的不同而不同。 “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南方,全世界都是夏天。”在晴朗的夏至晚上10点左右,您可以观察到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正南的天象,在黄色的光下星空。流域。
夏至时期的社会治理:
在古代,它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重要性。
太阳的运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所以最初的农历是观察太阳运动的阳历。最早的节气也是根据太阳在地面上影子长度的观测而形成的,即——夏至和冬至。
夏至过后,气温升高,自然界昼夜长差增大,白天变长,更容易发生暴雨、各种自然灾害、毒虫暴发、疾病流行等。还有一个短暂的夜晚。因此,古人认为夏至是阴阳平衡被破坏的季节,是一个不吉利的季节。为了消灾避毒,皇帝必须进行祭祀活动,祈求阴阳和谐。
夏至时,阳气最盛,阴气最弱。故夏至曰“一阴生”,冬至曰“一阳生”。从冬至到夏至,再回到冬至,天地阴阳之气完成一个循环。从这个角度来看,夏至的重要性正如崔林园的《三礼义宗》一书中所解释的那样。 “夏至有三层含义:一是了解阳气的巅峰,二是了解阴气的开始。因此,在夏至期间,增加阴气的力量,以改变体内的结构。”阳盛阴衰,要调和阴阳,祭祀时必须使用阴物。阳为天,阴为地,所以夏至时需要祭祀地。《周礼》说,“夏至时,祭祀场所在方泽。”夏至这天,古代帝王在方泽举行祭祀,方泽有水;大地有物,显神韵。 ” 祭祀的对象是“无命”,即掌管大地万物的神。祭祀此地是为了祈求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相信祭祀“魔法”可以消除瘟疫和饥荒。同样,冬至也祭天、祭人、祭鬼。
此后,夏至祭地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汉代,《周礼·春官·神士》记载:“夏至,以乐舞祭地。有记载。”自汉代以来,君主夏至也举行许多土祭仪式。在宋代,不仅需要祭祀,官员在夏至期间还要休息三天,而到了明清时期,皇帝亲自在夏至这天在寺庙里举行盛大的祭地仪式。地球的。现在的北京市东城区顶门地坛公园是明清时期土地祭祀活动场所,方泽坛是举行土地祭祀仪式的重要建筑。
事实证明,夏至不仅是天文、气象意义上的时间节点,也是古代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政治和社会意义的国家公共时间。
民间文化中的夏至:
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源于古代的仲夏节。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史记·封禅书》中写道: “回想起在苏州的日子,我常常想起那场夏至宴。香里的竹子软软的,鹅肉酥脆鲜嫩。”“端午节,我们不吃饺子,也不吃饺子。”烧鹅。这是风俗吗?为什么白居易的诗里有夏至吃饺子?他错了吗?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夏至和端午节的关系。前文提到,夏至是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的第一个明显的季节,而端午节是唐朝中后期才定名的节日。例如,南北町时代的“《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并没有提及5月5日吃团子的节日习俗,但确实提到了夏至节包括吃团子。隋代杜太清《:010—30000》中也将赛舟列为夏至时的娱乐活动。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夏至和端午节都是“愚昧不清”的。到了宋代,这种混乱现象消失了,端午节正式确立,夏至习俗也逐渐“纳入”端午节的习俗体系。因此,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许多端午节习俗,其实都起源于古代的仲夏节。
虽然这些文化变化是由于历法的变化,但也可能是因为自唐代以来,中国古代的节日已经不再以崇拜神灵为中心。而鬼魂则专注于娱乐人们。
首先,我们来看看日历更改如何影响夏令时。秦以前的历法采用十月历,十月为一年之始。这种历法在汉代虽然仍然沿用,但已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汉武帝七年,李玄绪修订太中历,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分为十二个中时,二十四个季节。从冬至开始,奇数为“初气”,偶数为“太阳能”。如果某个月份没有“中气”,它就成为“闰月”,两季、中气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就固定了,历法也更加和谐。实际的天文变化和农业季节。按照颛顼历十月时间计算,夏至恰好在5月4日或5日,即“五五日”。汉代以后,太初历逐渐被玄修历所取代,夏至不再定期出现在“五月五日”,而是出现在五月末、五月中旬、五月五日,有时也成为。也就是说,在太初历中,随后的“夏至”逐渐远离了农历“五月五日”的“夏至”。
但由于古代夏至习俗的影响,5月5日仍保留为固定节日。五月也是“午月”。戊月源自天机历吉己历的月份,正月为建寅,二月为卯,五月为戊,以及从敖到肖数的二十四节气。是时期条款。五行中的“午”属阳,正午的月亮被认为是“坏月”,因为天地之阳、正气很强,阴阳平衡。严重扰乱。因此,5月5日,也就是五月的正午,是月亮和太阳的阳历,无论是“君午”还是“君午”,都代表冲突、不和谐,引出祭祀和邪灵。这一天你需要摆脱它。以驱除邪气。
因此,周代就有五月五日采兰沐浴的习俗。此外,端午节被古人认为是“毒日”,容易发生疾病甚至传染病,因此人们进行了各种活动,如在墙壁、门窗上洒雄黄酒、挂吊灯等。艾叶可以祛病,许多传统民俗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艾灸”,这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活动。毕竟这个时候蛇虫多,气候炎热干燥,肯定更容易生病、被咬。
《荆楚岁时记》,汉代5月5日用“票五彩印”作为门饰的习俗,与夏、商、周时期夏至驱邪有关。多种习俗的结合。精神。南北町时代的《玉烛宝典》中,“五五”的习俗有打草、采艾、挂门、竞技、用彩丝绑臂驱邪等。一种避死的习俗。疾病。原来,5月5日保留下来的最传统的习俗,有着明确的目的:不仅是养阴抑阳,还有驱虫、解毒、净化、祈求健康平安的马苏。
另外,南北町时代的《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夏至时吃饺子。周楚称其为方黍,新竹亦作筒饺子。叶为放进五颜六色的饺子里。”已经完成了。应该是在汉朝时期。后来,随着节日习俗的发展,团子也被加入到夏至餐中。吃饺子的原因也是为了保持阴阳平衡。
粽子在古代称为“角哇”,因形状像牛角而得名,古代有在牛角里盛放酒和食物来祭祀祖先的习俗。古人认为,茭白叶是用来做粟米的,盖的意思是“阴”,因为茭白叶长在水里,属于阴。 “小米”具有阳火之性,又称“谷火”。茭白叶与小米的组合,呈现出“外阴内阳”、“阴阳和合”的形状,寓意阴阳和谐、阴阳和谐。阳。正如第《荆楚岁时记》卷第9卷和第《荆楚岁时记》卷引用的第《齐民要术》卷第851卷中所述,Munezi是“阴阳尚未笼罩和分散时的状态”。夏至吃饺子的习俗在江南地区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例如,江苏弘志第《太平御览》号记载“夏至时包麦粽,祭祀后相应给予赏赐”,正德第《风土记》号记载苏州的“玉米生产” ”。夏至吃小米、李子,可解暑病。 ”
即使在江南地区,夏至也有吃鸭、鹅的习俗,这也是和小米一样的道理。家禽有四个爪,数量为偶数,所以按照古代的分类概念,爪子为偶数的动物为阴性动物,而鸭、鹅也属于水生动物,水生动物一般被认为是阴性动物。因此,民间有夏至“煮鸭”的习俗。
你还可以看到,许多这些仪式,例如赛龙舟和各种祈雨仪式,都与一种叫做“水”的负面东西有关。虽然可能需要去井里打新水或者更换家里的水族箱,但喝水等习惯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阴力,祈求阴阳和谐。
其次,唐朝中后期,端午节成为一个有固定名称的节日,并逐渐取代了夏至。唐朝以前,世界各地对五月节的俗称是“五五”。 5月5日也出现在唐初的官方文件中。到了唐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端午节”一词开始出现在官方文献中。例如,唐文宗元年(《吴江县志》)有规定:“诸路举行正、端午、寿辰、冬庆活动,取消”。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做到了。之上。 “目前,端午节已与汉节、商四节、宿酷节并称,成为端午节的专有名称。
端午节成为固定的传统节日后,原本属于夏至节的习俗逐渐被吸纳到端午节的谱系中,夏至祭祀土地公的官方故事体系也由民间传说转变为正统的故事体系。它演变成了祈祷。端午节是一个娱乐人们的盛大节日,包括驱邪、驱疫、卫生、狂欢等,所以古代仲夏节以官方政治话语为中心的节日,演变成了端午节,内容丰富。在民间传说中。习惯和意义。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夏至习俗至今仍有端午习俗的影子。
除了上述的节日习俗外,还有与端午节不同的“夏至吃面条”的传统节日习俗。吃面条的原因其实是夏至“迎新祭祖”的民俗习俗。夏至是大麦和小麦收成结束的时候,而这些新鲜食物落下之后,吃面条不仅是活着的人类品尝新事物的乐趣,也是祖先们用新麦子的时刻。有追悼会的意思。然而如今,夏季面条作为祭祀祖先的意义正在被遗忘。
农业夏至:
这一天阴天还是晴天,下雨与否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夏至也是农业的重要转折点。农谚有“夏至锄头不歇”的说法,夏至是农民忙着耕芒的时候,虽然是农民最忙、最累的时候,也是他们最能体会收获喜悦的时候。有句农谚总结道:“夏至,白昼最长,南坡北谷农忙,玉米夏播早,豆子长。”当季时,要去掉多余的苗,留下好的苗,如果苗量不足,要及时补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间苗,或者稳苗补苗。
夏至天气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水,二是气温。首先,我们来看看降水量。夏至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温暖,阳光充足,农作物生长迅速。这一时期的降水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夏至期间天气是否阴天、晴天、是否有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重大。夏至与农作物的收成密切相关,有“夏至一滴雨,值千金”、“夏至雨稻熟”等谚语。 ” “夏至前后,东南风最强。如果不种滩涂,生活就困难了。”这是因为夏至前后刮东南风时,地势低洼。田遇旱,则五谷丰登;田高,水少,则庄稼歉收。
其次是温度的影响。夏至过后气温开始升高,但夏至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俗话说“暑三伏”,“三伏”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姑苏志》表明夫子计算方法创制于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开成改元赦文》 燕子石旧注:“伏,指太阳临近日落时,阴气升起,但由于尚未升起,所以隐藏起来,故称伏日。”“伏”的确定依据一般夏至后,天干初三“庚”为立秋,十天后,初四“庚”为中秋。立秋的第二天是秋天的最后一天,俗称“秋三日”。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固定为10天,但中间的天数不固定。有的年份有10天,有的年份有20天。这主要是由夏至之间的天数决定的。初秋:如果秋天的日子是四号,那么中间一天和最后一天的间隔就是十号,如果秋天的日子是五号,那就是二十号。因此,夏至时的天气状况也会影响未来的气温。 “夏至三暑”或“夏至三暑”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情况。明代徐光启《:010—30000》中记载的上海农民谚语:“夏至有云,三伏天热。重九无雨,天高气爽。”冬天阳光明媚。”为了让人们更容易根据夏至的状态进行判断,我们将明确判断夏至对三伏日气温的影响,预测狗日气温,并提前做好准备。预防中暑。
老树画中描绘的夏至
日常生活中的夏至:
人们互相赠送由鸢尾花制成的扇子
夏至是夏历的起点。明代《九九歌》《史记·秦本纪》,写得非常形象:“一千二百二十九,扇子不离不弃。”在古代还没有空调的时候,电风扇是夏天完美的降温工具。唐朝正观年间,李世民在端午节期间在扇子上写了一封信,送给亲人,上面写着:“移风增德”。被作为礼物赠送。中午到夏至之间。唐代《段成式《汉书·郊祀志》云:“有夏至日入扇粉袋之说。”早期的扇子主要是用鸢尾花制成的,据说有解毒的功效,人们互相赠送粉丝也是一种美好的节日祝福。在皇帝的领导下,唐代发展了大规模的扇市,长安东城成为“扇城”,从此,从端午节到夏至,不仅有亲朋好友送礼物,也是粉丝专属我们还有小礼包。《农政全书》:“夏至这天俗称‘朝节’。妇女们互相携带彩扇和礼袋脂粉。”所谓“朝节”是什么意思?赠送礼物。妇女们互相赠送扇子、口红等杂货。 “扇”产生风带来凉爽,“粉”则用来包裹和驱散体内热量产生的浊气,防止痱子。
从此,折扇逐渐演变为男女互赠爱情的象征。比如《五杂俎》:“五姐来过端午节,男的给娘子买了一把白扇,鞋袜破了,姐姐修好了。来了,衣服都沾满了汗水,于是他把它们送给了少女……无论你有没有白扇都没关系……胸前有一把白扇,这一节日习俗在著名的“晴雯撕扇”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酉阳杂俎·礼异》第三十一章剧情:端午节期间,宝玉金川的何氏因事发后情绪低落,回到房间时不断叹气。晴雯不小心把宝玉的扇子掉下来,摔断了骨头,宝玉就对她说了一句话。晴雯不服,攻击宝玉,宝玉发疯,险些丧命。宝玉宴回来,为了与他讲和,任由晴雯撕扇子取乐,但最后晴雯从宝玉手中撕下了扇子,也撕下了邪月的扇子,两人又和好了。
你有没有读过这段话,想知道为什么你不小心打破了电风扇而不是杯子之类的东西?看完上面端午节和夏至扇表达的爱情关系隐喻,大家应该明白了,晴雯和花园里的很多女孩一样,只能仰慕贾宝玉,她想让贾宝玉喜欢她,但她也有自己的想法。坚韧和结论。在《养扇》情节中,晴雯断然拒绝了贾宝玉的性提议(共浴)。她并不嫉妒老太婆为她准备的“未来小妾”的位置,但她想要的是和一个“公平正义的人”幸福的关系,所以即使她的生命即将结束到头来,她静文什么都不是。他不仅与宝玉交换私人物品,还举行了一场凄凉的“仪式”来纪念他们的友谊。作为一个出身社会最底层的丫鬟,静雯能够直面心灵深处对爱的渴望,追求与心爱的人平等对话,值得被赞为“心胸高远”。天空”。
夏至时节,阳气达到巅峰,万物欣欣向荣。夏至给人们最重要的启示不就是关于生活的坚韧和坚持吗?
作者:张海兰(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
编辑:范鑫
策划:范鑫
【二十四节气的夏至,二十四气节夏至的意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