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事网微信公众号作者:徐平
环游世界有“礼仪” —— 礼仪概念与军事礼仪
“仪式”一词首次出现于《诗经》和《礼记》。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所谓礼,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朝典、祭祀神灵、祈水旱、学堂考试、军事行动、行政区划、房屋建筑等。礼仪涉及从陵墓到衣食住行、礼仪场合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几乎涵盖了一个国家所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法规和制度。发展个人道德和道德,并将其作为行为准则。礼仪的范围逐渐缩小,现在一般仅指礼仪和仪式。换句话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标准。 “礼”是指礼节、礼仪,“仪”是指仪容、仪式。礼仪是通过仪式来表达的。在西方,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单词etiquette,原意是“在法庭上通过”。然而,它一进入英语,就带有了礼仪的含义,意为“人际交往的护照”,诚然,“仪式”已经走遍了世界。
礼仪是在人际关系中以一定的常规程序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自律和尊重他人的过程。礼仪可分为公共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军事礼仪等。
军事礼仪,又称军事礼仪或军事礼仪,是军人和军队在内外关系中表示尊重的一套礼仪和仪式,具有严肃、认真、正式、统一等特点。军事仪式是军事仪式的形成,是军事作风和纪律的体现。外交活动中的军事礼仪可以体现国家和军队的威信。
军事礼仪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军衔、军容、军装、军事行为、内部军事礼仪、对外交往、军旗、军乐、礼炮、仪仗队等。每一类又细分为与军旗相关的各种具体礼仪和仪式,如授予军旗、迎送军旗、升军旗、宣誓军旗等。告别军旗、赠送军旗、覆盖军旗等。
对着军旗宣誓
古代五礼之一的——礼炮随处可见。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礼文化。 “华夏”称号的由来,源自于丰富的礼仪文化,古人云:“中国因礼仪优良而称夏,因服饰美丽而称华”。 ” “有三百个,”他说。 《礼仪三千陛下》此礼有三百条概括,三千条细目。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学那么多的礼仪,只是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学习与自己身份相关的礼仪,即使从“不低人一等”的角度来看,也并不重要。意思就是一般人都是这样的。只要懂得基本的礼仪,就没有问题。
秦朝阅兵
自古就受到礼文化影响的中国古代军队,在军事实践中选择和过滤了礼文化的有效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军事礼仪。行礼,我国古代又称“军礼”,是师、旅训练、征战时的一种仪式。西周军事礼仪是吉、凶、军、贵客、贵客的“五礼”之一。古代的“军事礼”一词,从西周来看,主要指军队和士兵的行为规范和礼仪,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不仅包括战争规则还有各种其他概念。军队里的礼貌和纪律。这些礼仪规范也是当时维持军事纪律、保证军事行动效率的重要制度。 《孙子兵法》云:“留则有礼,动则威猛,进则势不可挡。”在古代,士兵出战,打仗,打胜仗,甚至输球,都是有礼貌的。 “退却”也是一种礼,“两国交战,不杀使者”也是一种礼,“击鼓前进”也是一种礼礼仪,“讨钱引兵”也是礼仪的一种,是礼貌。打胜仗时奏奏胜利音乐、高唱胜利歌曲是一种礼节,战败时举白旗或投降也是一种礼节。俗话说,礼仪无处不在。中国古代军事礼仪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化仁爱,培养正义之师;展示诚实,培养军事情操;展示尊严,阐明严明的军纪。
《八旗阅阵图》
1945年10月10日紫禁城受降仪式
难怪这么多人有礼貌。—— 世界各地军事礼仪
如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军队都非常重视军事礼仪。例如,美国陆军认为个人着装和外表是军事纪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名俄罗斯士兵说,“在俄罗斯军队,判断一个士兵的气质,只要先看他的军靴、军服是否干净整洁。”俄罗斯军队非常重视士兵的外表,这是作为一名士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陆军连队宿舍楼每层都有自己的擦鞋室。鞋刷整齐地排列在距离地面几十厘米的脚底上,墙上挂着在室内或露营地擦亮皮鞋的标准程序的照片。简单的露营地还提供熨烫帐篷。清洗军靴、熨烫衣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在俄罗斯军队建设中却极其重要。对于俄罗斯军人来说,军靴、军服是否干净整洁,不仅仅是服装或仪表的问题,更体现了军人的素质和荣誉与尊严。
《俄联邦武装力量内务条令》 以及其他国家的所有相关军事法规管辖士兵的礼仪和仪表。美国军队各军种的军官、士官和士兵手册都包含有关军事风俗、礼仪、着装、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但由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族传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对军事礼仪的规定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日本,军服上的绶带是男的戴在左边,女的戴在右边,但在美国军队却恰恰相反,军服上的绶带男的戴在右边,女的绶带戴在右边。女性的右侧。左边的是女性专用的。在一些伊斯兰国家,女兵被禁止化妆,外出时必须穿长袍,不得露出耳朵、脖子、手臂或小腿。苏联女兵不穿军裤,常年穿裙子。化妆品在荷兰等国家是女兵的必修科目,是军队礼仪的一部分。考虑到女兵的需求,美国陆军在新千年之初针对女兵修订了《军人着装与仪表条例》。女士兵现在可以染发并扎时尚的非洲辫子。
参加胜利日阅兵的俄罗斯女兵
在世界上所有的军种中,海军无疑是最有礼貌的。这被认为是因为海军参与的国际交流和重大活动最多。具体来说,主要活动有升旗、点灯、升国旗、组建仪仗队、军乐队、列队(立坡)、吹笛、鸣礼炮、海上阅兵等。目前,世界各国海军礼仪在军衔、规模、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表达方式基本相同。
北海舰队113舰基地坡度
世界各国军队不同兵种有不同的象征性敬礼,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现在我手里没有武器,或者我手里没有武器。”就是用某种仪式来表达你的意思。无法操纵它。武器。陆军举起右手:我手空了,骑兵双手拔马注意,或举起一只手表示:我现在不可能拔剑;海军我在甲板上:我离开了机枪位置;空军在地面,陆军在空中这是一架摇摆机:我集中精力控制飞机,然后射击你不能因为射击或其他任何事情而分心像那样。
香港驻军的钦州舰挂满了旗帜。
礼炮、刀礼——军人特有的礼仪
敬礼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军事礼节。军礼,或者说敬礼,是一种完整的军事礼仪,也是最基本的礼仪。我军《内务条令》和《队列条令》规定,军礼分为举手礼、警示礼、鸣礼炮。无论穿军装、戴军帽,还是不戴军帽,他们通常都会举手敬礼。如果携带武器装备不方便举手,可以行凝视礼。礼炮仅在阅兵和仪式时使用。
仪仗队全体敬礼
如果携带武器时不方便举手,还有礼炮(又称枪护卫礼或持枪礼)。将枪垂直放在地面上,枪口和脊柱朝上,左手平放在胸前。这种礼炮在战争时期的中国军队中非常常见,所有士兵无论是携带步枪、机枪、冲锋枪还是步枪,都被要求鸣礼炮。另外,鸣礼炮的场合也很广泛:部队集结时、士兵向指挥员报到时、士兵接受任务时、检阅部队时、哨兵换岗时、警卫值班时等。工作人员遇到路过的警官。等,需要鸣礼炮。
建国初期,我军仍然使用这种礼炮,在很多照片中都可以看到。
抗日战争时期,一群肩扛步枪(带枪托)的女兵鸣礼炮。
建国初期我军鸣礼炮
采访中,一位抗战老兵向记者举起了礼炮(——),他用锄头代替枪,标准的动作和严肃的表情显示出几十年后也不褪色的军人气质。它代表了。
目前我军《内务条令》和《队列条令》对于礼炮尚无明确规定,但根据情况可以使用。其实,礼炮可以称为广义的礼炮,包括举枪的礼炮、持枪的礼炮(冲锋枪也是如此)以及持枪的礼炮。拿着枪(保卫枪)。这样的。
士兵敬礼(冲锋枪)
骑兵有持剑仪式(也称佩刀仪式)。马刀是骑兵的传统武器。古代骑兵也使用长矛。随着管状火器的发展,现代骑兵普遍装备卡宾枪(矛),使得矛被淘汰。然而,军刀仍然是一种战斗武器和象征。骑兵的。马刀也成为骑兵行礼时不可或缺的“道具”。骑兵佩剑仪式(佩刀仪式)分为持剑仪式、举剑仪式、投剑仪式等几种。持刀举刀的动作是指刀尖垂直向上,以示尊敬;持刀的动作是指刀尖向下,表示武器已放下。请过来!扩展为“欢迎”。
骑兵剑礼
骑兵剑礼
1950年国庆阅兵期间,骑兵领队进行投剑仪式。
仪仗队指挥官也有从骑兵继承下来的持剑仪式,而且过去指挥员骑马也配备军刀,所以骑兵的传统礼仪得以保持和继承。
清末北洋新军仪仗队和军乐队接受检阅,指挥员抛刀敬礼,仪仗队举枪敬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官兵举刀敬礼(资料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仪仗队首长进行抛刀仪式(资料图)
崇高敬意—— 世界各地士兵共同举手敬礼
举手礼已成为军礼的代名词,因为它是各国军队最广泛、最常见的行礼方式。世界各地的军礼都有一个相同的含义:崇高的敬意。目前世界各地使用的军礼(举手礼)的起源有两种传说。
1945年6月24日,朱可夫元帅向检阅反法西斯德国胜利阅兵的部队行礼。
2005年5月8日,在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仪式上,查尔斯王子身着皇家海军制服,向二战中阵亡的英国士兵致敬。
据传说,行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古罗马帝国的伟大骑兵团中就已经存在行礼的原型。当帝国的骑士们在马背上相遇时,他们会互相举起面罩,据说这种姿势表示相互尊重,体现了骑士精神。我露出脸不让别人发现,结果不小心伤害了对方。到了11世纪,欧洲各国的骑士大多脱去了面甲,举起面甲的传统也逐渐演变成脱掉头盔和帽子以示尊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新军正式改变了脱帽、用手摸帽檐行礼的传统。这时,英国士兵在敬礼时,将右手掌紧贴帽檐,手掌朝外,向对手表明自己没有武器,同时也没有持有武器。他们采取盘腿站立的姿势,以显示军人的勇气。这种形式的军礼起源于英国陆军,后来流传到海军。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军队也实行了这种新的军礼。很快,这种军礼传到了美国,然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虽然世界各国军队的敬礼方式略有差异,例如手掌朝外还是朝下,但敬礼的表情基本相同:举手触碰帽檐。
另一种传说称,英国军队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女王为归来的士兵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胜利仪式。会上,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亲自为表现出色的士兵颁奖。当时,为了维护女王的尊严,士兵们在接受勋章时被特别要求用手遮住眼睛,不能直视女王。这一举动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行礼。
波兰军礼的做法是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压在一起,并用其余三个手指握成拳头。
印度三军的军礼各有不同。区别在于手掌的方向。陆军面向外,海军面向下,空军位于两者之间,面向外,呈45度角。
中国军队中的举手礼始于清朝末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传,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也采用了西方式的军礼,取代了传统的举手礼。西方军队。老式的行礼,如大千礼、跪礼等。 1905年2月(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军训部发布第《陆军行营礼节》号公告,规定新军礼仪为立正礼、举手礼。刀礼炮、礼炮等。同时还规定,新入伍的士兵穿着新军装时,除朝圣外,不得跪拜祈祷。军事礼仪改革已成为中国军队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正在接受检阅的北洋新军战士举枪敬礼。
军礼看似简单,却极其重要。军礼是不规范的,不仅表达了对受礼者的态度,也体现了敬礼者的军事训练和精神面貌。电影《芳华》开头男女主角互相行礼的场景,清楚地表明了军礼如何区分一个人是否真正服过兵役。因此,各国军队都将敬礼视为士兵最基本的日常和队形动作之一。
2015年12月10日,朝鲜国家功德合唱团、牡丹峰管弦乐团抵达北京。图为朝鲜女兵标准敬礼。
1997年,解放军驻港部队一名女军官在检阅仪式上敬礼。
电影《红海行动》 中国军人鸣礼炮视频。传统上,我军行军礼(举手礼)时是要求戴军帽的,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当时的礼仪,戴军帽已经变得没有必要了。
—— 解放军礼仪展示文明师形象
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体现在其公共礼仪中,一个国家的军队形象也体现在其士兵的礼仪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了国家礼尚往来的精髓,经过几十年的创新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展现正义之善、强者之风的人民军队礼仪。和文明军队的形象。
红军时期,我军就已经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包括“说好话”、“不打骂”、“不与人发生性关系”。虐待妇女。”和“不要虐待。” “战俘”等都是革命军人在处理内外关系时提出的礼貌请求。 1936年颁布第《中国工农红军暂行内务条令》号,规范红军官兵的行为。此后,随着军队的发展和军事斗争形势的变化,中央军委先后10次修订《内务条例》。我国军队内务条例明确规定了军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行为要求(如礼仪、着装、仪表、称呼、行为举止等)和日常制度。第一个是关于军队内部礼仪以及对本单位士兵和非军事人员的礼仪规范。它明确了士兵在各种场合和情况下应表现的礼仪。二是关于军人仪表和纪律的规定。明确了军人着装仪表的具体要求。三是称呼和礼仪的规定。它明确了士兵的称号,并对士兵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提出了要求。四是关于军容纪律检查的规定。明确了军人仪容仪表和纪律检查制度,作为军队行为规范和军人形象、举止的标准。 2001年10月,中央政治局颁布实施第《军人道德规范》号全体官兵行为准则。
欢迎旗
军事礼仪作为一种特定的礼仪,有着重要的意义。严整的军容、刚毅的气质、文明的形象和良好的军姿融为一体,对内具有特殊的激励作用,对外公正、坚强、文明的师风,展现了人民军队具有特殊影响力、感召力的良好形象。和影响力。各种仪式生动体现了“忠诚党、热爱人民、报效民族、奉献使命、捍卫荣誉”的精神内核,这是现代革命战士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观点感的有效沟通方式。礼要发挥其威力,就必须制度化、规范化、规范化。 1955年,总干部部向中央军委报告《国防部关于授予军衔仪式的规定(草案)》。《仪式》号规定:“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士官、士兵军衔时,应当举行隆重仪式,激发全体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首次以正式文件明确要求举行仪式活动。 2002年,总政部专门编制拍摄了总结军式教育基本做法的教育光盘—— 《军队仪式教育》,记录了升旗仪式、阅兵仪式、宣誓仪式等七种仪式。授勋仪式。确定。授旗仪式、晋升军旗仪式和告别仪式,对加强军队礼仪活动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新兵授衔仪式
枪礼
当然,军队的各种任务和武器以及各种重要活动,其礼仪与卫兵换岗、退伍仪式、新衣分发和展示仪式、功绩表彰仪式等七种仪式有很大不同。仪式、第三代坦克交接仪式、巡洋舰验收仪式、烈士灵柩验收仪式、世界船队环球航行证书颁发仪式等。大到国庆阅兵,小到一个热情的拥抱、一个深情的眼神,或是告别战友的“无言的泪水”,都是一种礼仪和仪式。这是。仪式并不是多余的装饰,也不是完全多余的形式。庄严生动的仪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往往一图胜千言。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课!很多人回顾自己的军旅生涯,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那些仪式却令人难忘,难以忘怀。
告别军旗
一名女特种兵退役:她作为军人最后一次向国旗敬礼,并向党和人民宣誓。
今天,我们的军队正在走向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高度的现代化需要高度的礼让礼让。军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其一言一行关系到军队在人民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直接影响其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军队的亲和力、战斗力等,影响着军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军人的仪态、仪容,体现了革命战士的品质。强大、威严的军队形象代表了国家和军队的力量,体现了军队的整体素质。军事礼节的培养,离不开军事生活的训练和启蒙。从加入人民军队那一刻起,每一位官兵都要按照条令、法规的要求,自觉加强军事礼仪,努力通过“礼”形成自己的形象和气质。
军事训练场宣誓仪式
(作者为军事史专家)
中国军事网微信制作(zgjw_81)
作者:徐平
编辑:卢静茹
编辑:瞿彦涛
发送邮箱:zgjw_81@126.com
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军人军礼,军人的仪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