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被誉为“田园诗派创始人”,他的“五斗米不放弃”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安于贫穷,潜心耕耘乡村,而这种高尚、诚实、勤劳、朴素的品格与其家风是分不开的。
陶渊明的曾祖母詹被称为中国“四贤母”之一,她的儿子就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陶观,晋代名臣。《晋书》记录了陶妈妈给儿子讲的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解发延宾》,讲的是范贵到陶康家做客,但当时陶康家穷,无法招待客人,于是赞破了睡竹席,喂客人的马,剪掉长发卖给邻居,准备食物招待客人。范归闻言,感动不已,感叹道:“这样的母亲,怎么能生出这么有才华的儿子呢!”另一则故事是“关坛拉鱼”:陶康当他当县职员时,负责渔业,所以他把在丹公家里买的腌鱼送给了我母亲。当詹询问情况时,他照原样回复说:“作为官员,你给我一些官方的东西。我附了一封信,上面写着:让我们把事情弄得更大。”自幼经历贫困和丧父的他,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廉洁、踏实的性格,成为了一代显赫的官员。
陶康自幼经历了生活的磨难,非常重视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据史料记载,陶康“一心从事农业”,尽管身居高位,仍坚持私下做事。有一次,陶康在游轮上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捆未成熟的稻穗,他问:“你拿这个做什么?”那人回答说:“在街上走。”陶康听了,勃然大怒,说:“你不是种田,而是破坏农民的庄稼!”他的部下把他抓了起来,我请他惩罚我。这就是“陶康惜山谷”的故事。
陶祖宗的事迹对陶渊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致力于延续勤奋读书、艰苦奋斗、崇尚道德、诚信的家风。陶渊明生下第一个儿子时,她模仿亚松的风格,创作了一首诗《诗经》,讲述了陶渊明祖先的功绩和美德,激励儿子将来成为一个有抱负的杰出人物。诗曰: “你的名字叫杨,你的话叫路秋石,我日夜善良有礼貌,我还想着宫吉,我就在这里。”我努力了晚上睡个好觉,希望能有才华。”他给大儿子这样命名。名尊严,字秋实。施是孔子(姓孔,名季)的嫡系后裔。正如子思继承和传播了孔子的学问一样,长子也将复兴道教。陶渊明鼓励长子要养成“温文有礼”的品格,以子石为榜样,加深知识,规范道德行为,努力奋斗,成为栋梁之材。
陶渊明不仅自己积极参加劳动,而且十分重视对子孙的劳动教育。他在诗中鼓励孩子们要坚持下去,强调“人生向好的方向发展,衣食住行重要”、“衣食住行要自律”。庇护所。如果我们努力工作,我们就不会被愚弄。”在农业和劳动方面。即使当了彭泽县令,为家人雇了一个劳工后,他也不忘记告诫家人:“这是人之子,请善待他。” ,我们必须照顾他们。
晚年身患重病时,陶渊明给家人写了一封信(《命子》),信中回顾了自己50多年的人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列举了关与人之间的友谊。春秋时期的鲍。当时仍以大夫同居的汉朝韩荣与晋朝思想,讲述了七代共有财产的故事,勉励子孙效法前人,谨守德行。他鼓励他们支付账单并生活。和谐相处,互相支持。
陶伯克、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故事不仅为时人所景仰,而且被写成家训,编成家谱,影响了陶氏的后人。研究表明,到明代万历年间,宣阳道教世家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家规,并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到清光绪年间已基本形成。光绪丙午年号(《与子俨等疏》)列出了11条家训,光绪丙午年号(《浔阳陶氏宗谱》)列出了诚实、修身、择友、保持诚信、孝顺等20条祖训。列出。内容包括孝道、家庭伦理、长幼戒律、真诚牺牲、明教、节俭、正德等。其中有:“勿学诡道,勿交无益之友”,“勿失修身”,“勿忘守法”,“礼”。 “控制好自己的思想,管理好自己的精神”。其“以正义做事、以诚信致富、以无耻为行”等内容,即使对现代人也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陶渊明勤奋,陶渊明的勤学如春起之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