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最近被允许近距离参观中国的“天眼”。外媒感叹,“中国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令人震惊。”
2021年,中国“天眼”将向全球科学家揭幕
2020年12月初,继美国大型射电望远镜倒塌后,中国贵州省平塘县的一座射电望远镜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天眼”。与此同时,中国宣布从2021年开始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天眼”,引起高度关注。
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2020年12月26日报道,该电视台记者此前获准参观中国的天眼公司并表示,“中国迅速提高的科技能力令人震惊。”“是的”,他感叹道。
中国天眼口径达50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美国媒体记者称,“中国天眼的直径超过5个足球场,用于外太空天文观测。”
美国媒体聚焦天眼核心设施及其周边“电磁安全区”。天眼的核心器件——馈电模块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强烈兴趣。
该平台由六根钢缆拖动,除其他外,还用于收集望远镜反射表面接收到的空间信号。
由于采用了轻型支撑系统,直径500米的中国“天眼”饲料棚平台仅重30吨。相比之下,美国的天眼馈线和300米高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在倒塌前重达近1000吨。
美国“天眼”崩溃
一位美国媒体记者表示,“我们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科学家希望能够接收数百个电磁波、数千个光波,因此‘天眼’5公里以内的区域已被指定为‘ “电磁静默保护区。”离开多年,附近路人没有手机信号。 ”
专家:中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向世界提供科研设施
《航空知识》 主编王延安:
中国的“天眼”对中国和世界天文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提供独特的材料。
中国现在更加开放地向世界提供研究设施,希望不仅为中国天文研究提供证据,也为全球天文界提供更多观测条件。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从1963年建成一直到2016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名义上用于深空科学研究,但实际上是在冷战期间为反导弹研究而建造的。直到冷战结束后才正式转入民用科学研究。
受飓风等自然灾害、部件老化等多重因素影响,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于当地时间2020年12月1日坍塌,其球面反射镜被毁。美国官员此后承认该望远镜将不再可用,但这也意味着地球只剩下一只“天空之眼”。
中国天眼于2011年开工建设,2016年竣工。通过国家审批,于2020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法新社评论称,中国在天文观测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在追赶。天眼的建成开放,再次凸显了中国科技能力的快速增长。
【中国天眼面向世界开放,中国天眼对外开放时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