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译文在线阅读,《淮南子》精华30句

更新:03-22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所谓“有”,就是说此时一切都茂盛茂盛,植物的根、茎、叶茂盛,花朵鲜艳,动物昆虫飞翔爬行,动物会走路,会做事。他们用脚和嘴呼吸,都可以触摸、感觉和测量体积。所谓“有无”,就是指此时的宇宙。看不到形状,听不到声音,摸不到形状,看不到尽头。它广阔无垠。然而,使用仪器进行测量和计算以及使用光进行通信是困难的。所谓‘存在尚未开始’,就是说此时天地正在吞噬阴阳二气,孕育万物,在混沌黑暗的宇宙中向上流动,向远方蔓延。马苏。其外界广大,深奥莫测,无法确定;而其内界,四面无边,而有有形无形之本源。所谓“有未始,未始有,有有无”,就是说此时天地尚未开,阴阳未明,四时还没有。尚未打开。要做。它是不可分割的、非创造的、平静的、孤独的、清晰的,没有人能看到它的形状。就像光耀问“没什么”的时候,他却一脸茫然,表情阴沉的说道:“没什么。” “虚无”甚至是存在的,“无论境界有多么玄妙,都无法与之相比!”

大自然给了我身体,让我有生存的地方,她用生命让我疲惫,她用老年让我休息,她用死亡让我休息。羡慕我活着的理由,与羡慕我死了的理由是一样的。如果你把船藏在深谷里,或者藏在山里的沼泽里,人们就会认为你藏得很好。然而,到了半夜,一个壮汉捡起它就跑了,而熟睡的人们却没有注意到,因为他们以为如果把东西藏在大面积的地方就安全了,但那是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如此,我最终还是输了。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存放在世界上的一个大仓库里,就不会有丢失的问题。

怎能说事物没有根本情况呢?正如大自然创造万物一样,人类也只是偶尔创造,人类不需要满足。天地可以创造的事物有无数,而人类并不是一种。破之又新,人们因此而欢欣鼓舞。例如,在梦中你变成一只鸟,在天空中飞翔,或者在梦中,你变成一条鱼,沉入深渊。当你在梦中时,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而是在做梦。当你醒来的时候,你发现这是一个梦。有一天,如果你能彻底醒来,你就会发现今天的一切只是一场大梦。在我出生之前,我怎么知道出生的喜悦呢?我还没死,怎么知道死会是不幸呢?牛艾得了“转化病”,七天后变成了一只老虎,但当他的哥哥开门探望他时,老虎袭击了他,把他咬死了。于是,人的外表变成了动物,手脚变成了利爪,牙齿变成了尖牙,意志、性情、外貌都变了。牛变成虎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曾经是人,还是人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变成了老虎。两者交换新陈代谢并走向相反的方向,但每个人都更喜欢自己既定的身体。所以,事实证明,谁狡猾、谁愚蠢,谁对谁错,谁又知道他们是怎么诞生的。

就像冬天水凝结成冰,春天冰融化成水一样。水和冰以圆周运动来回运动。谁有时间去探究那种苦乐呢?所以,身体受寒、暑、燥、湿之伤的人,身体会枯萎,而精神却坚强;被愤怒、思绪所折磨的人,精神会衰弱。筋疲力尽但体力强健。因此,疲倦的马死后,剥皮宰杀时,就像枯树一样,而壮狗死后,宰杀时,仍然是潮湿的。因此,受到伤害而英年早逝的人的灵魂是不平静的,而在生命的尽头死去的人的灵魂是平静而空虚的。这两类人都达不到形神俱失的境界。成道圣人修心时,靠性相养,不相分离,所以睡不梦,醒不忧。

远古时期,人们生活在混乱黑暗之中,灵气不外流,一切都太平安静,彗星恶灵时常出现,但却给人间带来了灾难,从来没有造成过。在这个时代,人们不分东西方,自由行走,咀嚼食物,拍着肚子,玩耍着,一起承受着天赐予他们的中立,地赐予他们的祝福,享受着。如果人们有德行,不怨善恶,那么世界就会富强,这就是“大治”。这时,位居高位的人会统治人民,为人民服务,但不会干扰人民的安宁本性,他们会四面八方安抚人民,他们会占领人民,但不会干扰人民的安宁。改变他们的天德。故不必施仁,万物自然繁衍,不必赏罚,天下自然而然。这种治国之道,被人赞叹为天地之美,却很难用具体的计算来解释。因此,虽然短期内效果可能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效果却是显着的。

鱼儿生活在江河湖泊里,互相遗忘,而人类却生活在高速公路上,互相不来往。古之真人,以天地为本,公正平和,安乐行行,高尚道德,沉浸和谐。所有的东西都是独立积累的。我们是否允许外部事物扰乱我们的本性和生活?

路径是有组织的、一致的,一旦掌握了这条统一的路径,就可以斩断数千条分支。因此,如果我们有一条“路”,那么,在高贵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发号施令的能力;在卑微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忘记自卑的方法;在贫穷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条可以享受奔跑的路。并获得在遇到困难时应对危机的能力。当严寒来临时,满地霜雪,松柏未死,我明白了。我们可以看到智者永不放弃自己“道”的品格。所以,只有头顶有蓝天,我们才能踏入大地,清见天路如镜,才能构建太平的世界,才能坐得光明的殿堂。你能否走上天道,变得如日月般明亮?于是他以道为竿,以德为线,以礼乐为钩,以仁为饵,投江漂到海里,鱼就都钓到了。小虾过来吃东西。靠谦虚和造作的技巧来刺激人际关系、促进社交习惯、探索事物联系的奥秘,并不能让你放松心情、得到你想要的、实现你的愿望。另外,我们珍视珍贵的“道”,不以心意为外在之物,不与任何具体的东西混在一起,独自行无尽,依靠无形的境界。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地之性!

此人弃智而简,视利害如垃圾尘埃,视生死如昼夜更替。因此,看到美丽的玉石、听到优美的音乐,不扰乱他平静的精神;登上前西川的悬崖,接近令人眼花缭乱的福头悬崖,但他平静的心却不受干扰;就像中山出产的美丽的玉石,经过炼制后,他的平静的心仍然不受干扰。炉中三日三夜色不改。因为这样的人,已经获得了天地的精华。所以,生不足以诱惑、驱使他,利不足以触动他,死不足以囚禁他,害也不足以吓倒他。他懂得生死之别,功过之变,哪怕用整个世界换他的小腿毛,他也不会为之动容。

对人来说,荣辱如春风,对我们自己来说,荣名如蚊虫叮咬。坚持白色而不是黑色,追求纯洁而不是混合,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没有黑暗,顺应自然而不被毁灭,孟门中龙的高山无法阻止,玄深如源头的水或急流也无法阻止它。吕梁停滞不前,若守不住,就无法攻打石间、太行、飞虎、颛等险关。所以,人即使在江海之上,灵魂也被保护在心中,如果没有掌握道本,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故与圣人交友,贫者忘其贫,王公贵族轻富而乐卑,勇者衰其神,贪者失其欲。”道士安静地坐着,不说教,站着,不说话,但他可以让读书的人空手负重回家,不说话,就可以鼓励别人保持平静,可以让你感受到气氛。

所以,最好的路就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像龙蛇一样,收缩、收缩、放松、根据当下的时尚而变化,即使外表随风而变,内在却是。真实如风。身在自然之中,耳目不为声色所惑,心不为外物所扰。他能够把握和维护自己的心志,掌握道理,穿越宇宙,推动万物发展,萌芽各种新事物。所以,用神太多的人,神就远了;修神好的人,神与形总是在一起的。道从本源开始,穿过九重天门,向四面八方扩散,达到无穷无尽的境界,是寂静虚无,不刻意干涉万物,所以万物自然而然地发生。做某事。所以,一个人依道而行,并不是道对他做了什么,而是道对他产生了无形的影响。

一切天所覆盖,承载于地,天地所载,阴阳所养,雨露所滋润,德所所养,皆同天地同源,相合。分享精神因此,蚱蜢树和榆树、柑橘树和柚树可以结为兄弟,苗族和三味族可以交流,成为一家人。看着天鹅飞过,听着琴声,我的心飞遍了关门关,但人的灵魂一下子就能飞到千里之外,我要飞走了。故就事物之异而言,胆与肝之近如胡帝朱越,而就事物之同而言,则万物之近如居于墙角。战国时期,各教派各有各的道理,存在着各种学说。木才、阳祖、申福海、商鞅之学,如治国之伞骨轮辐,有则可以凑数,无则不行。来补充数字。这会干扰使用。如果你认为没有自己的原则就做不到某件事,那是不可能的。

金属冶炼厂铸造工具时,金属在熔炉中滚动熔化,熔化的液体不可避免地溢出并溅落在地上,凝固成某种工具的形状。这些法器虽然有一些用处,但根本就不如周家的九鼎有价值,更不用说和原型法器的用处相比了。这些距离“道路”还很远。

万物生长如枝,繁衍如茎、叶、芽,但实际上,一切事物都从一源头,有序地变化为各种形态。就这样,事物因接受而繁荣,但实际上,没有人有意给予任何东西。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某人有意给予的,但没有什么是不给予的。所谓“无”,就是不能给予的东西。比如,浓密的云层滚滚积聚,产生大雨,铺满大地,润湿万物,但云层本身并不直接给予。加入我们,让一切都变得湿润。

正如善于射箭的人对工具有标准,工匠也有规章制度一样,掌握魔法技术也有一定的标准。然而,创造坦克的奚仲,射术不如蓬蒙,善驾驶的杂人,射术不如薄。

乐那样会相马,这只是说他们只掌握某一领域里的知识技能,而不能通晓四面八方无穷无尽的奥妙。 现在用涅石做成黑色染料,这染料的黑色程度比原涅石更深;用蓼蓝制成靛青,这靛青的青色程度比原蓼蓝更深。黑染料已不是涅石,靛青也不是蓼蓝,它们就是再遇到涅石和蓼蓝也不可能变回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经过制作加工后其质量比原体更稀薄了,更何况那些不曾有过涅石、蓼蓝变为黑色青色染料关系的事物呢?它们这些变化,即使用金石刻镂、竹帛书写,也难以记得清楚。 由此看来,事物间的变化,新的物体莫不是从已有的原体事物中产生出来的,这样的事物大小繁多。秋天兽类新生的毫毛末端,尽管细小得能插进没有空隙的东西里,但与无形的“道”相比,又显得太大了;芦苇杆里的一层膜,薄到能飘飞到天空中,但与无形的“道”相比,又显得太厚了。所以既无秋毫之末又无芦苇之厚的“道”能够畅通于四面八方而无止境,又没有什么能遏制伤害它;它能生成精微奇妙事物,能促使万物生长、支配万物变化。天地之间没有什么能和它相提并论的!疾风能将大树刮倒,却不能吹掉长着的毛发;人从高耸入云的高台上摔下来会折断脊骨迸裂脑壳,但蚊虻却能适足飞翔。这些轻微小虫靠着造化的作用,在同一个角落内获得了形体;轻微小虫尚可以靠这造化所赋予的形体寄托生命,更何况没有形体的东西呢?由此看来,无形产生有形的事物这一道理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所以,圣人将精神寄托于内心,而复归到万物初始时的境界。这种境界,看上去幽冥昏暗,听上去寂静虚无;但就是在这幽冥昏暗中能看到光明,在寂静虚无中能听到声音。他的“用”在于“不用”,而正因为“不用”才能“用”;他的“知”在于“不知”,也正因为“不知”然后能“知”。天如不定则日月没有承载的依托,地如不定则草木没有生根的基础;人如安身立命的精神不安定,则是非标准就无法辨明。因此有了“真人”然后才有“真知”,你所持守的东西都不明确,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所认为的“知”不是“不知”呢? 积累宽厚的恩惠,将慈爱恩惠惠及民众,用声誉和荣耀去爱抚百姓,使他们欣欣然而乐于保全应有的本性,这就叫“仁”;建立丰功伟绩,树立显赫名望,确立君臣关系,端正上下之礼,明确亲疏远近,规定贵贱等级,挽救危难的国家,恢复灭绝的朝代,决断纷乱治理忧烦,振兴被毁的宗庙,择立绝后者的继承人,这就叫“义”;闭绝情欲,匿藏心机,抛弃智慧,返朴归真,茫然游荡在尘世之外,逍遥于无为初始界域,呼吸陰陽之气,和万物融为一体,这就叫“德”。 所以,“道”散逸就只能依靠“德”,“德”流溢就只得施“仁义”,“仁义”树立则意味着道德的废弃。百围粗的树木,砍断制成牺樽,用曲凿刻刀雕镂,涂上青黄相间的颜色,花纹华丽、金饰鲜亮,龙蛇虎豹的形象被精心雕刻成图案。然而将另一段被扔弃在水沟中的木头和这被雕成的华丽牺樽相比,尽管美丑相去甚远,但两段木头均失去了树木的质朴本性则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精神流失的人就会表现为言语华而不实,德性荡飞的人就会表现为行为虚假不诚;至精至诚的精神一旦从心中流散,浮辞伪行就会显露在人们的眼前,并难免不受外界物质世界的驱使。人们的言行举止都是精神世界外化的表现,精神是会有耗尽的时候,而行为却不会终止的,假如神不守舍,就会心神不定迷失生命的根本方向。人的精神守持不定,就会沉溺于世俗的风气中,一旦失误失足,内在的纯洁本性就受到污染而浑浊,因而会彷徨一生,得不到片刻的宁静。 所以圣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而不在乎外表装饰仁义。不宣泄情欲、显示聪明而遨游于精神的和谐。这样他可以下探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四方上下、贯通天下万物。这些就是圣德之人的行为表现。至于那“真人”更飘动在虚无的区域,遨游于无形的境界;他骑着蜚廉神兽,带着敦圄侍从,驰骋于世俗之外,休闲在宇宙之中,让十个太陽照明,使风雨听从使唤,让雷公当臣子、夸父为役仆,纳宓妃为妾,娶织女为妻。天地之间哪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所以说虚无是道的立足点,平易是道的本性。 人们过度劳碌心志而扰乱自己的精神,费尽心思去追求物质利益,这些都会耗损人的精神元气而使精神离开了人的身心。所以,得寒症的人即使在春天还得借助衣服来御寒,而得热症的人就是在秋天还是希望冷风来解热。体内有病者,必定会在气色上有所体现。秽木浸水能治疗青翳,蜗牛唾液能治疗蜗瘟,这些均是治疗眼疾的良药,但如果无缘无故使用一定会伤害人的眼睛。圣人之所以惊骇天下,真人从来不去过问;贤人之所以矫正世俗,圣人也从来不去过问。那牛蹄踩出的小水洼是容不下一尺长的鲤鱼的;土丘似的山坡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因为狭小的范围容不下巨大的东西,更何况要容纳无形的天地呢?它们离深渊高山的规模和气势还远着呢。人们沉溺于世俗社会,必定身形受羁绊而同时精神散逸,所以不免会虚弱。如人被名利欲念所羁绊,必定是精神散逸在外,也必定会受积累。 在道德最纯的时代,人们酣眠于虚无混沌的区域里,遨游在浩瀚无边的领域中,扶持天地而委弃万物,以鸿濛作圭表,飘浮在没有疆域的地方。因此圣人呼吸陰陽二气而众生仰慕归依、内心和顺。那时,没有人有意治理引导,但人和万物循性顺理悄然形成生长,浑浑然然,纯粹质朴的道德没有散逸,磅礴浑然一体而万物悠游自得。因此,即使有后羿的智慧也使用不上。 时代发展到伏羲氏的时候,天下道术仍然浑厚茫然,蕴含道德和气,布施德泽颇为盛广,但人们的智慧开始萌发产生,似乎若有所知,并开始失去童稚朦胧之心,观察起天地间的各种事物。所以伏羲氏的道德杂乱繁多而不专一。到了神农、黄帝时代,他们开始分离道统根本,通理天地,顺循自然法则形制,掌握陰陽变化,调和陰陽刚柔,分解连贯,使万物百事均有秩序条理。这样百姓无不张目直视,无不踮脚仰视聆听君主命令,仰头察看君王脸色。 所以神农、黄帝虽然能治理好天下,但却不能够和谐自然。社会延续到昆吾、夏后时代,人们的嗜好欲望被外界诱惑,聪明受外界引诱,因而失去了天然本性和赖以存在的道德。到了周室衰亡时期,敦厚淳朴的风气被冲淡散失,办事行为背离道德、偏离德性,因而奸巧狡诈也随之产生。周王室的衰败使王道废弛,墨、儒也开始宣传标榜起自己的学说来,招聚门徒争论是非。于是各家学说均以博学来比拟圣人,实际是用华而不实的言辞来欺骗胁迫民众;他们行施礼乐歌舞,拿《诗》、《书》来文饰门面,为的是在天下沽名钓誉。与此同时,他们又实行繁琐礼节,装饰裸冕礼服,并使之等级化;聚集民众变化着无穷无尽的花样,积聚财富来满足无法满足的消费。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老百姓也开始误入歧途,不明事理,却又想施展智巧,迎合世俗,不择手段捞取名利。这时人们都奔波于邪道斜路上,丧失了“道”之根本。世人之所以沦丧纯正的天性,并日益衰落,其产生根源由来很久了。 因此圣人学习,是要将心性返归到最初质朴状态而让心神遨游于虚无之境;达人学习,是要将心性与旷漠无边相通而在寂静淡漠中觉醒。若是世俗之人的学习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拔去德性,扰乱心胸,损伤耳目,老是纠缠、追求着事物的微小利益,为推行仁义礼乐奔走忙碌,在世上自我表现以求获得世俗的名声。这种事情我是感到羞耻而不屑做的。 所以与其占有天下,还不如对此超脱一些;与其有超脱的思想,还不如彻底抛弃天下而逍遥流连在虚无境地、通达于事物有无之间。因此,全天下的人赞扬我,我也不会受到激励,全天下的人非议我,我也不会沮丧。对生死泰然处之,对荣辱通达处之,即使面对天下大火蔓延、洪水泛滥,我内心中的精神不会亏缺。像这样的话,就会将天下及天下之事看得轻如羽毛、浮泛芥草,谁还肯忙忙碌碌将外物当回事! 水的本性清澈纯净,泥土掺入使它混浊;人的天性安寂宁静,嗜欲搅乱使它不安。人的天生本性是耳能听声、目能观色、口尝滋味、鼻闻气味、肌肤感受寒暑,这些天性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有的人神志清醒,有的人不免痴狂?这就是因为制约他们的精神状况的不同。所以说精神是智慧的渊源,这渊源清静,智慧就可明察;而智慧却是心灵的城府,智慧公正不诈邪,人的心灵就平静。 所以人都不用流动涌动着泡沫的水做镜,而用相对静止清明的水照形,就是因为它平静;同样人们没有用生铁来照自己的形影,而对着明亮的铜镜看自己的容貌,也是因为铜镜平整。只有平和静,才能显现事物的本性。由此看来,“用”必借助于“不用”。所以说,虚静的心神产生纯白的光亮,这吉祥也就会降临了。 镜子明亮,尘埃就不会玷污它,精神心志纯白清静,嗜欲也就难以搅乱它。如果精神心志超越散逸到身心之外,再去想法让它复归回来,这实际上是失去了根本而追求的是枝节。内在精神与外表行为相分离而与外界事物相接触,实际上是遮蔽了精神心志的纯白清静之光,任凭耳目听视来获得智慧,这就是抛弃了光明之道而走向黑暗,这也叫“失道”。人的心志往哪里,精神也会跟着跑去;反之,如心志返回虚静的境界,精神也就随之宁静,嗜欲也就灭息。这就是圣人的行为表现。 所以古代圣人治理天下,一定是通达性命之情,尽管具体的行为措施不尽相同,但合乎“道”的原则是一致的。夏天不穿皮衣,并不是爱惜它,而是对身体来说温暖已是足够的了;冬天不用扇子,并不是因为简朴,而是对人来说清凉已是相当充分的了。所以圣人估量自己的饭量而进食,度量自己的体形而裁衣,对自己的物欲有所节制,恰如其分,这样哪会产生贪婪之心呢!因此,能够持有天下者,一定不是以天下作为追求的目标;能够享有名誉者,一定不是靠奔波忙碌追求得到的。圣人能够与道相通,因而嗜欲之心也必被排斥在外。 孔子、墨子的弟子们都拿仁义的道理来教导人,然而不免于丧败。他们自身都不能实行仁义,更何况他们所教导的世人呢?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的学说是天道本性外的东西。用皮毛末节去谋求归返根本,即使像许由这样的高洁之士都办不到,又何况一般老百姓呢!如果真能通达性命之情,那么仁义自然会依附归顺,举止行为哪能扰乱得了人的心? 假如精神不被掩遮伤害,心志没有压力负担,通畅恬静,淡漠无事,没有凝滞郁结,虚寂静漠对待外物,那么利禄权势就不能使他动心,巧辩之人不能说服他,声色不能使他叛乱,美妙之物不会使他丧志,智慧之人不会使他动摇,勇猛之人不会使他恐惧,这就是真人之道。这样的话,他就能陶冶万物,与自然造化相伴,天地之间,宇宙之内,没有什么能阻止他。化育生命的人不死,促使生物变化的人不变;他的精神经过骊山、太行不受阻拦,进入四海九江不会沾湿;处在狭窄之地不感到挤塞,横贯天地之间不肆意放纵。不能通达天道者,即使眼睛能够数清一群上千只的羊,耳朵能分辨八风之调,脚踏着“陽阿”之舞,手合着《绿水》的节拍,智谋能统贯天地,目光像日月样明亮,口才可以讲清复杂难题,言辞润泽动听如玉石,但对治理天下来说还是没有什么裨益的。 静默恬澹是用以养性的;和愉虚无是用以养德的。外物不诱乱内在本性,那么本性就有安适的居所;性情保持平和,那么德就有安处的位置。人能够养性以处世,怀德以享天年,这样就可以说能够体察天道了。如是这样,人的血脉就不会郁积阻滞,五脏就不会受病气侵入,祸福也不能扰乱,毁誉也不能玷污,所以也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但是,如果不是处在一个有道德的时代,哪里能做到这点呢?有能体道的人,但如果没有遇上好的世道,就有可能摆脱不了乱世的干扰,更何况那些本身没有道德的人呢? 况且人的本能性情是耳目易受外界感应而动,心思天生知道忧愁快乐,手脚会触摸疼痒、躲避凉热,这些都是因为与外界发生接触中必然发生的。被蜂蝎刺咬了手指精神就会不愉快,被蚊虻叮咬了皮肤人的心思就会不平静;而受忧患的骚扰,人更是揪心般的痛苦,就不只是像蜂蝎咬刺蚊虻叮咬那样的皮肉之苦了,因此人就是想静寂淡漠,也只得徒唤奈何!眼睛能观察到秋毫之末,而耳朵却难以承受雷霆的巨响;耳朵能听玉石般的圆润乐声,眼睛却难以看到泰山的峰顶。这些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们已是习惯接受小的地方而不习惯接受大的地方。现在万事万物纷至沓来,扯拉拔取我们这些人的性情,就像泉水源头流淌过来的大水,那河川即使不想接纳,哪能办得到呢? 今天有植树育林者,给树苗灌上足够的水,并培上肥沃的土,但如一人培育,却有十人去毁林拔树,那必定是连一枝新芽都保不住的,更何况举国上下一起来砍伐它呢?在这种情形下,虽想活得长久些,但哪能做得到?放一盆水在庭院里,用一整天时间来澄清,清澈度还不足以照清眉睫毛,而要使它变浑浊,只需轻轻搅动一下,就浑浊得连盆底是方还是圆都看不出来。以此联系到人的精神也是容易被搞浑浊而难以保持清明,就像上述提到的盆里的水一样,更何况可搅乱人精神的是整个世俗社会,你哪里可得到片刻的平静啊! 古代至德的时代,商人开店买卖,农夫耕种愉快,士人安心职责,处士修养道德。在这个时候,风雨不摧毁万物,草木也不会夭折;九鼎国宝分外厚重,珠玉格外光泽;洛水有神龟送呈《丹书》,黄河上浮现《绿图》。所以这时的许由、方回、善卷、披衣这些贤达之士能够成就他们的道德志向。为什么呢?因为一国君主怀有让天下所有人得利的心愿,所以人们能够在这世间自得其乐。 许由等人的才德并非尽善尽美超过今世,但是今世没有谁能和他们相媲美,是因为许由等四人碰上了唐虞的好世道。到了夏桀、殷纣王之时,他们火烧活人,肢裂敢于劝谏的忠臣,设造炮烙、铸造铜柱之类的刑具,解剖忠贤之士的心脏,剖析分解才能之士的脚骨,将鬼侯奉献的女儿剁成肉酱,砍碎梅伯的骨骸。在这个时候,峣山崩塌,渭水、泾水和湟水枯涸,飞鸟折羽,走兽断腿。这个时候难道没有圣贤者?不,只是这些圣贤者没有碰上好世道来实现他们的主张。鸟高飞在天空、兽奔走在草丛,树林尚且有祸难落在它们的身上,更何况编户管理得很严的平民百姓呢!由此看来,能否体现道德不仅仅取决于本人,还与所处的世道好坏相联系。 那历陽城,一个夜里就变成了湖泊,使勇夫、智者和胆怯之人、不肖之人一样落个葬身湖底的命运;同样,在巫山上烧荒,这其中的膏夏、紫芝和艾蒿一同烧毁。所以说黄河里的鱼无法做到眼睛明亮,稚幼的禾苗无法繁育后代,这都是由它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世道圣明,愚奸者也不能独个儿搞乱社会;反之世道丧败,明智者也不能独个儿治理社会;身处浑浊动荡世道,而责备他实行不了道德,这就像用绳索绊套马的腿,却又要它日行千里一样荒谬。也如置于笼中的猿猴像笨猪一样,实际上不是它不灵巧敏捷,而是在笼中无法施展它的灵敏。 当虞舜还是农夫陶匠之时,不能造福于乡间邻里,而当他接受了尧的禅让南面为王后,便施德泽于四海。这可以看出他的仁爱之情并没增加而是所处的地位便于他实施仁义道德而已。所以说,古代圣人尽管有着和愉宁静的天性,但他的志向能否实施运用却取决于“命运”。因此这种天性碰上了好的命运就能实施,好的命运和有和愉宁静天性的人相结合才能表现出清明来。这就像乌号之弓、溪子之弩需要有弦才能发射一样;也如同越国的小船和蜀地的小艇也非得有水才能漂浮一样;现在带有丝绳的利箭在空中乱射,网络在大地上四处张设,这鸟兽尽管想飞翔奔走,但在这种险恶环境下又怎么能行呢?所以《诗》里说:“采摘卷耳野菜,采来采去布满箩筐。怀念远方的人,箩筐放在大路旁。”这是说思慕远古的清明世道啊!

【淮南子译文在线阅读,《淮南子》精华30句】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龚自珍感情,龚自珍的一句经典诗句 下一篇:野望诗歌鉴赏答案,野望的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