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
许知远从大学时代开始,从她写下《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开始,就感到悲伤和愤怒。很多年过去了,国家、国势日新月异,事、人都在变,但我们却始终如一。这也叫冻结时代。
看他采访蔡琳,两人不在一个频道。有的欲论春月,有的欲论秋霜,有的欲论浮花荡漾,有的欲论血海深仇。
在这位著名美食家亲手烹制的食物面前,许知远拒绝举起筷子吃饭,利用一切机会激励他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
许知远采访蔡琳
这是他们喝早茶时的对话——
蔡(一边上菜):“哈哈哈……这……这……都好吃……”
舒(若有所思地咬了一口):“嗯,很好吃……记得……加缪说过,如果我们是肉欲主义者,那么我们也必须是道德主义者。”……”
蔡(笑):“你很敏感……”
徐(拍拍蔡):“所以……你是一个很敏感的人,这样怎么样……”
Kai:“嗯……食物是一种本能。我们往往会忘记我们的本能……”
舒:“陶德也有本能……”
蔡(开始挠头)“……吃得好,就会善待别人。很简单,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转过头,凝视远方)。 )
这两个人谈论的道德似乎截然不同。
凯兰的父亲是一位在五四运动影响下长大的热血青年。许知远做好了功课,决定现在就开始,把蔡澜的热情发挥出来。但蔡澜并没有接手,只是笑道。我父亲对我唯一的影响就是准时和可靠。还是停留在修身的境界。事实上,他的父亲可能并不是100%的革命英雄,但据他女儿凯兰的妹妹说,他年轻时愿意参军,因为他认为自己可以去任何地方旅行。这个爱好显然被遗传给了Chuaram。处处闻莺声,处处慈悲。然而,许知远想知道,一个对自己的感官和外界如此敏感的人,怎么会对社会的不公正视而不见。他决定帮助凯晨深入地底,找到灵魂的钥匙,揭开隐藏在云层深处的秘密。
另一方面,从蔡琳对待眼前生活的态度来看,徐也想找到自己的钥匙,找到走出悲伤和愤怒的出路。一个人怎么能一心沉迷于肉欲而忘记更高、更可感知的道德呢?
虽然他和蔡澜之间只隔着一个火锅,但许致远的搭档却离他太远了。一直在香港流行的各种文化,比许知远这样天生陷入困境的内地知识分子更适合为香港人服务。正如蔡澜自己所说,努力很快就会得到喜悦的回报。当苦海无边无际的时候,享受当下有什么错呢?许知远来这里寻找精神领袖,却无法到达山西汾阳等中国大陆偏远地区。
我希望贾樟柯这集是在蔡琳之后录制的,这样人们至少会满意许知远苦苦寻找找到的消息。不过,如果之前有记录的话,也可以证明修行是永久的,而道却不是。
许知远采访贾樟柯
贾樟柯在一个叫汾阳的小镇长大,与身份模糊的香港相比,这个小镇就像化石一样被封印在各个时代,从古至今。晚宴上,贾樟柯的朋友坐在桌子的最底层,两位酒业商人以坚决的语气评论了许多文化现象,比蔡林先生有趣和投入得多。贾樟柯欣喜地回忆起年轻时戴着黑手套、骑着自行车跳霹雳舞的情景,很多那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感受到了仿佛一阵风又吹过一样的生动感觉。
贾樟柯和许知远属于同一类文艺青年,爱自己喜欢的。伤害了许致远所爱的人。他能够毫无偏差地回答许知远含糊不清的问题,常常给出出乎意料的深刻答案。这次采访非常成功,贾樟柯让观众想更多地了解他。然而许致远却仿佛隐形了一般,脸色十分迷茫,每一步都仿佛有影子一样跟随着。
也许和和你相似的人交谈是一种非常尴尬的经历,就好像你暴露了你的灵魂一样。
几年前,我突然发现我家门前的商场三楼有一家叫One Way Space的书店。一进门左边就是徐知远等知识分子推荐的书籍。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是许知远的书店。我绕着圈子走来走去,心情夹杂着悲伤和喜悦。后来我才知道,许知远说他的书店只卖他喜欢的书。原来,小资、愤青可以公开表达自己。他百分百有偏见,而且非常自信。
单向空间书店
许知远很可能参观过旧金山一家著名的独立书店City Lights,单向空间选书的理念与City Lights的理念一致。一天下午,我在单向空间查了《广岛之恋》和《德米安》,留下了《独立日木卫二》和《一个人的村庄》。如果我按照我与生俱来的美德成长,这家书店里所有的书都会是我想读的书。然而,我已经习惯了其他更符合时代的书店,当我找不到关于自我提升或研究生成功的励志外语书籍时,我会感到非常焦虑。没有这个世界的伟大光明,我不会读很多黑暗的书。
许知远说,他是一个被动的企业家。对于这“十三张邀请函”,他有些舍不得,但实在是太美了。因为双方都需要自然而然地去做,不需要提前计划好节奏。针对困难的话题提出真正的问题,并保持沉默,直到你无话可说。安静的气氛也很舒服。
许知远也有非常令人羡慕的一面。也就是说,无论别人有多少经验,许知远还年轻。说实话,我认为《十三邀》就是《少年游》。
作者简介:郭力硕,一位藏书家和工程师,写作并聆听姜的声音。
【十三邀许知远书,十三邀许知远对话二次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