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20,山东临沂考古

更新:03-22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2月20日,本报报道,2023年日本十大考古新发现初步结果公布。根据投票结果,西藏格孜梅尔达洞穴遗址、山东沂水巴山遗址等22个项目入围。

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终入围项目名单(按时间排序):

1 西藏格孜玛伦达洞窟遗址

2 山东省沂水市巴山遗址

3 四川省资阳市梦溪河遗址

4、河北省山义市石台遗址

5 福建省平潭可曲头遗址

6 河南省益阳市沭阳遗址

7 安徽省郎溪市木板山遗址

8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遗址

9 河南省永城市王庄遗址

10 广东省英德岩山村遗址

11 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后城嘴石城遗址

河南省郑州市商都书院街12号公墓

13、陕西清涧寨沟遗址

14 青海杜兰夏尔山克布遗址

15 四川省盐源市老龙头墓地

16 甘肃理县Quangping遗址

17 陕西省西安市C区秦始皇陵一号墓

18 重庆市五龙观一号墓

19 新疆克什莫尔寺庙遗址

20、山西省霍州市陈村瓷窑遗址

南海西北坡21号沉船遗址1号、2号

22 吉林省盘市红巨栗子遗址

西藏格济玛伦达洞窟遗址

梅龙达普遗址发掘调查

青藏高原高原古人类的生存历史,包括原始人群的起源、早期人类在极端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方式,是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不同人群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现代高原人群及其文化的形成过程等重大学术课题。西藏梅尔达普洞窟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为破译上述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梅尔达普洞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格子县以南约30公里处的圣格桑布(狮泉河上游的名称,其出海口为印度河)左岸的一座石灰岩山上。海拔4700米,洞口高于石森,河水水位104米。此地位于藏北羌塘高原西部,地势高大,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莫尔达普藏语意为“腰间的镜子”,由三个独立的石窟排列而成。第一个石窟朝南开口,规模较大,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洞由外向内倾斜,从中心向后形成最大落差近5米的陡坡。第二洞口朝东南,规模较小,但占地面积较广.正在占用。是一个约60平方米的堆积体,基本水平,由内向外略有倾斜,3号洞开口朝南,规模最小,面积约25平方米.

第三阶段废墟- 动物骨头

该洞史前文化遗存是2018年7月西藏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进行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中发现的,是我国首个史前洞穴遗址。发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史前洞穴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队于2018年至2023年连续六年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目前,梅伦达普一号洞和二号洞藏有从旧石器时代到早期金属时代的各类文物,包括石制品、骨制品、陶器碎片、青铜器、兽骨、植物遗骸等,已出土文物10000余件。在一号洞的墙壁上还发现了用红赭石绘制的岩画,包括规则的垂直条纹、人体轮廓、棕榈树和太阳。发掘过程中,考古队还对遗址所在的格子盆地进行了系统勘察,目前已在荒野中发现了3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6处洞穴遗址,并已打捞出数千块石料。被收集。这些遗址表明,以Merendap 为中心的考古遗址代表了该地区大规模人类活动的悠久历史。

山东省沂水市巴山遗址

巴山遗址8米厚的地层沉积

巴山遗址是对以山东省沂水县巴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统称,它们的发现和研究带动了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其年代可追溯到十万至一万年间。年前,伊河流域上游考古文化序列已经构建。年。巴山遗址位于沂水县和贵村,自2020年发现以来,已连续三年进行实地考察,累计发掘面积225平方米,挖掘收集文物26000余件。约8米的文化堆积,保存了10万至5万年前古代人类活动的宝贵证据,清晰地展示了更新世晚期以来石器工业因应环境变化的演变轨迹,为人类提供了辉煌的历史见证。早期人类和文化发展的图景。

巴山遗址八层以下留有火迹

与发掘工作同步,历时三年,对以巴山遗址为中心的近3000平方公里面积进行了系统勘察,取得了水泉峪、义河头等重要新发现。目前,伊河上游已发现遗址80多处,包括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和古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遗址。尤其是水泉峪遗址等细石器遗址的发现,清楚地表明巴山遗址中心地区还保存有同样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这表明古代人类活动的频繁程度。这一时期。水泉峪遗址初步测年资料显示,细石器遗存距今为2.4万至2.8万年,片状石器距今为3万至6.5万年,这不仅仅是一树河细石器技术出现的年代问题。流域硬数据的提供,为确立伊河流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序列和技术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随着巴山遗址的发现和不断丰富,山东省旧石器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已完全建立,山东省史前遗址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

四川省资阳市蒙溪河遗址

梦溪河遗址的考察与发现

蒙溪河遗址位于川东丘陵地区,四川省赤阳市境内,牟河支流蒙溪河中上游左岸,距县城约35公里。城市。西边的齐约曼遗址。距今约5万至7万年,同时发现大量石器和动植物遗骸,是罕见的综合性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唯一仍保存有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该遗址是在现代人类起源和传播过程中发现的,是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是目前文献遗存及相关行为要素最丰富、最全面的考古遗址之一,被权威专家认证为“特殊、罕见”。具有巨大价值和世界重要性。 ”

该遗址是在2021年9月五月天大坝及附近河岸被洪水冲毁时发现的,同时进行了专门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查明了与文化积累有关的11处遗址,并形成了蒙溪川遗址。

该遗址地层平均厚度约7.5米,沉积连续、界限分明,初步可划分为3个大的沉积单元。顶部4米主要为黄棕色和红棕色粉质粘土,无文物;中间1.8米为黑灰色粉质粘土,有明显的水平或波状层,底部有明显的侵蚀面。底部与文化层相交处,仅有零散的石器和化石,最低1.7米为主要文化层,红棕色粘土粉砂,共分六层。它含有大量的石器和动植物遗骸,其中一些已被上湖层严重侵蚀。底部为红棕色白垩纪砂、泥岩。

初步但系统的环境考古和水声分析表明,该遗址是远古人类反复占领海滨而形成的,随着水的进进出出,人类聚居地进进出出,文化层基本被埋藏在其内部。地方。此外,文化层位于蒙溪河现水位以下,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埋藏环境,充满了水,可以容纳大量的有机物。

碳14测年表明,该遗址文化层的年龄超过了常规测年的上限(距今约43,500年),初步系统的发光测年表明,该遗址文化层的年龄约为5年。已证明其年龄在10,000 至70,000 岁之间。现在正处于现代人类时代,是起源传播的重要阶段。

部分石材制品

初步综合研究表明,该遗址重要的内在价值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稀有的全元素物质遗址,特别是非常丰富的植物遗址,是当时及同类遗址中前所未有的,大大增加了丰富性和可靠性。历史;石器被发现以特殊的硅化木为主要原料,加工成小工具,并用来自中国南方的大砾石制成。小石器的组合在石器传统中是罕见的,凸显了石器文化的独特性。人类文化本身和晚更新世的复杂性、起源的多样性、一系列关于复杂行为的密集发现,在现阶段乃至最早的国家和国际行为中都是罕见的,为探索重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比如发展。技术和认知能力、现代人类的起源和传播、稀有的全元素物质遗存及其背后的行为序列,这一发现可以为人们对事物和人提供更全面、更高分辨率的理解。重构立体、复杂的旧石器时代社会场景,重振现代人类起源和传播重要阶段的“非简单”旧石器时代社会,与艺术和科学高度融合,这是一个巨大的、多方面的发现。 “它不仅具有考古意义,而且全要素动植物遗存极为丰富,还将推动我国古植物学、环境、气候和树木年代学等领域的研究,这是该领域的重大进展。”

河北省尚义市石台遗址

部分遗址发掘区

尚义四台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镇四台蒙古营村南,地处蒙古高原南端,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它于2004年发现,2020年至202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遗址进行了积极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并于2023年纳入“中国考古”项目。

橡子、小米、高粱等杂物的浮选

目前,主要发现距今10400年至6400年的文物,主要有50多处民居遗址(图1),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贝类遗物1500多件。根据地层、时代和遗址特征,该遗址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遗址距今10400年至9000年,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包括新旧过渡因素。第二阶段遗存距今7700年至7400年,有平底扁面小圆筒罐、大口鼓腹圆筒罐、石铲等,已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围绕考古文化,新的文化元素展现出来,农业元素突出,发现了典型的遗物和器物,这就是距今7300年至7100年第三期、最南端的裕民文化的遗存。大口、尖头、圆底壶在内蒙古高原第四纪时期被发现,距今6800至6400年,展出的一些遗址表明与更北地区的人们进行了文化交流和互动。其中以一期遗址最为重要,二期遗址旱农元素突出。

福建省平潭市克曲头遗址

站点位置图

台湾的大泽坑文化距今约6000至4500年前,被认为是早期南岛人的代表遗址,而平潭柯其头文化与其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该省沿海地区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早期南岛民族的形成及其传播到台湾的关键点。柯渠头遗址位于福建省平潭岛,沿海岸山东麓风坡连续分布,包括柯渠头、西营、东花丘、龟山等遗址。 2017年以来,已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

柯曲头遗址出土的陶瓷

柯丘头遗址距今约6500至5000年,陶器以填砂陶为主,有少量红陶。器物表面的典型装饰有扇贝压花、压花圆点、刻平行条纹、孔等。唇部表面的短对角线或花卉压花更为常见。常见的有圆底器、圆足器、还有零星的平底器。口部外缘刻有平行条纹,内缘内凹,唇面呈波浪状。在较低文化层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遗址,如闽后溪头遗址、金门富国屯等,与台湾大泽坑文化尤为相似,是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部分.它显示了连接。

河南省益阳市沭阳遗址

秀阳遗址村庄布局图

宿阳遗址位于洛阳市弋阳县彰武镇夏村南、宿阳村西,位于洛河南岸二、三级阶地上,面临洛河。遗址北临河流,南临玉矶山,分为东西两侧,周围环绕着天然山谷,形成了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的天然防护屏障米。 2019年10月被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保护单位。根据遗址分布范围和文化特征,将宿阳遗址分为宿阳区和下村区两个区域,其中宿阳区位于澧河附近,下村区位于宿阳区以南。

沭阳遗址是近20年来首次对洛阳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系统、连续、科学的考古调查,将进一步深化对河洛地区文明进程的研究。全面详细地了解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3 年出土的一组陶器的一部分

从现存遗存来看,沭阳遗址延续了仰韶文化早期至龙山文化晚期,文化谱系从早期到晚期持续稳定发展,文化谱系延伸至大溪、屈家岭、红山。它连续不断地继续。大文口等许多文化因素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冲突提供了新的素材。遗址所展现的各地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场景,是中华文明多样性、融合性、延续性的重要佐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广度和深度。

安徽省郎溪市磨盘山遗址

站点位置图

磨盘山遗址是皖南地区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先秦遗址,保存较为完好,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谱系清晰。该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和青铜时代史前社会和文明进程的复杂性、先秦社会的集权和文化交流过程,对于理解多元社会和青铜时代的演变极为重要.有价值。中华文明融入皖南地区。

马家坂文化晚期民居遗址

松泽灵园坟墓分布

根据多年的考古研究和专家意见,我们对磨盘山遗址有如下初步认识:该遗址跨度较长,家谱完整,是长江下游地区罕见的中心聚落。并持续了近4000年。通过对该遗址的逐步研究,我们可以提供长江下游文化演变的典型范例,它位于郢文化区马家浜。 - 宋文化区泽文化区和良渚文化区之间的中间地带,马家滨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遗存最为丰富,可以探讨嵩泽文化区和良渚文化的形成。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新石器时代遗址还表现出鲜明的个体特征,如小口壶形器皿的广泛使用、石器和网坠数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等。墓葬表明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状况,随葬品的高度统一以及常见但稀有的玉器,表明这个社会可能是相对平等的,普遍富裕的。我就是。在生计方面,有较为粗放的渔猎采集经济,漂浮物有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如螺壳、鱼骨、荸荠、芡实等。发现了一块米饭和陆生动物骨头的基底盘。可能是良渚文化中晚期到前山阳文化时期,由于以渔业为生、随葬品标准化、交通便利的地理条件,商业往来相对频繁,社会衰落,也留下了文物。在后面。虽然表现出较大的认同感,但仍可见与南太湖的密切联系。这里良渚文化末期遗存的发现,或许可以为研究良渚文明的命运提供新的思维空间;夏商时期的文物明显在东方,并显示出中原的元素。它与新石器时代相互作用,关系截然不同。描绘了中原王国建立后,中国军队与东夷军队在皖南地区的渗透与争夺。西周至春秋时期,基本属于皖南地区的分布区域。吴越文化,西周至春秋时期,再加上数座十九世纪的古墓葬,磨盘山的墓葬和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其地处边境吴越的研究也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比较材料。吴越关系。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遗址

屈家岭遗址位置图

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和命名之地屈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行政区,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展示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遗址。该遗址是一处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屈家岭、尹家岭、钟家岭、中直坝、羊湾一带,是一处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1989年曾考察过3次。 2015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部门成立考古队继续考古工作,近期取得重要成果。

屈家岭文化豪华建筑区布局

距今约5300年前,东汉时期盛极一时的油子岭文化开始蓬勃扩张,北至遂草,南至洞庭,西达峡江,直至全军覆没。变成废墟。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被纳入统一的文化共同体。屈家岭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鱼子岭文化聚落,而今年考古揭示的熊家岭水利工程就开始于这一时期,是长江中下游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确认这是一个大型水管理设施。甚至最古老的高速轮陶器制造工艺、抛光黑陶的制作技术,以及“部落”合葬的墓地形态,生动地展示了油子岭文化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并进一步说明了油子岭文化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动机。知乡文化的强大扩张。

距今约5100年前,屈家岭遗址所在的东汉地区率先从鱼子岭文化向屈家岭文化演化。在屈家岭遗址,油子岭文化规划建设的水利系统被屈家岭文化继承,经过改造和完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村庄规模从105万平方米扩大到284万平方米。米。瞿家岭遗址规模宏大,灌溉系统细致,沟渠设施规整,建筑技术精湛,是长江中游“环城壕”聚落的典型代表。体现城市特色、与规模城址同等水平的新型中心村。

熊家岭水利系统图

屈家岭遗址发现的最古老的水利系统,集防旱防洪、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将我们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延伸至被动式,标志着从传统的防水、护水向积极的水管理。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飞跃。屈家岭遗址的防洪范式勾画了江汉平原早期防洪文明的宏伟方案,不仅为单一史前聚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详细的支撑,也为研究提供了依据。的重要基础。早期人地关系、社会组织、其他问题和考古证据。大型中心聚落、高层建筑、水利设施密集出现,年代清楚、结构清晰、工艺精良,是研究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的宝贵证据。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样本。

河南省永城市王庄遗址

王庄遗址全景

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是商丘地区首次发现的此类墓葬,该遗址的发掘揭示了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格局和史前社会仪式,对于探讨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形态和史前社会仪式具有重要意义。介于考古学和文化之间。中原与海台地区的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性。

王庄遗址大汶口墓IVM3出土陶瓷瓶

首先,王庄大汶口文化村历史悠久,村级较高。从陶器的形态来看,该遗址早期墓地的时代大致相当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中观察到的多处重叠和破坏现象表明该墓地曾被用作古代墓地。明白它已经完成了。较长的时期。遗址内发现了沟渠设施和大型墓葬,并出土了大量玉器、绿松石、石器等随葬品,表明该遗址是豫东地区较先进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其次,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具有丰富的礼俗意义,反映了重要的社会分化。 IVM6遗址出土的“玉包器”是中国史前时期见到的最古老的复合陪葬玉器,具有重要的礼器属性,在该遗址的多处墓葬中均有发现。他们有仪式规范和重要的等级区别。

王庄遗址四区平面图

第三,从这一发现来看,“叠葬法”是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最独特的葬俗。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的墓葬之间存在着不少被毁坏的关系,但这些被毁坏的墓葬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墓室高度重叠,垂直距离很近,也就是说,这些被毁坏的墓葬都是相互独立的。位于同一组墓葬中,上下墓的东西轴线相似,上下墓的部分人骨几乎在同一直线上。上下墓的垂直距离仅几十厘米,上下随葬品相互叠放,相互之间没有缝隙,认为同一群墓葬的主人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血缘关系目前正在从一些坟墓中提取DNA样本并送去化验,但具体结论还需分析证实。

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出土了一些陶器。

第四,初步研究表明,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可能代表了当地一种新型的大汶口文化。总体而言,王庄遗址的史前文化属于大汶口文化体系,但同时南方嵩泽文化的贯耳壶、格纹陶也被认定为遗物。该墓葬受中原仰韶文化影响,地方特色清晰可见,如埋有实用工具、单人侧身埋葬、四肢伸直等。墓主人位于墓室北侧,这里出土的窄体背罐和兽面装饰蝎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所没有的。

广东省英德石屋遗址

燕山寨遗址及地形地貌

燕山寨遗址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清塘镇栏村,地处粤北山区和珠江三角洲中部。该遗址于2017年发现,由分布在不同地形的多个遗址组成,包括石灰岩山峰、洞穴、梯田等。该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含义复杂。我是。

为完善广东省先秦时期考古文化谱系,推动岭南早期社会文明进程和稻作农业传播研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社会人类学。做到了。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考古博物馆学院、清远市博物馆、英德市博物馆等部门计划2019年至2023年继续积极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达2900平方米。平方米面积内,坟墓、灰坑、灰沟、柱坑、火炉、烧土已被清除,堆放着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的重要遗物,收藏有玉器等文化财产标本。出土陶器、抛光石器、青铜器、人骨、植物遗骸4300余件。

罗克贝克公墓

出土玉器的地点(玉勺、玉斧、玉环、玉锥、玉斧)

英德燕山寨遗址是新世纪以来岭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考古发现,也是新石器考古和中国南方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新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燕山寨遗址是岭南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规模最大、最复杂的中心聚落遗址,用于研究先秦聚落形态的演变和文明进程,具有开创性意义。雷南。

二、雁北墓地是石峡文化特征最大、最生动的墓地,是在石峡遗址发现50年后在岭南发现的,其考古发现可以追溯到石峡时期,是文化特色、墓葬的更新版。习俗、社会。形状;

第三,燕山寨遗址的考古成果表明岭南在距今约4800年前就进入了复杂的社会阶段,这只是说明了多元融合在岭南地区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而是反映了热南地区社会的复杂性。与长江流域不同的模式。

第四,燕山寨遗址所在的北江中游,是稻作农业南传路线的重要节点,也是岭南融入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节点。石峡文化与岭南地区,其在考古文化区系中的地位。

内蒙古自治区清水川后嘴石城遗址

石材城市结构布局

后城瑞石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境内黄河一级支流浑河北岸斜坡上,面积约1.38平方公里。米。距今约4300年至4500年,面积100万平方米,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最精美、最精美的遗址之一,也是龙山早期规模最大、防御最严密的石质建筑之一。这是一座城市。

房屋地址、庭院

后城嘴嘴石城是河套地区发现的龙山早期时期立体防御体系最严密、最完整的一座石堡。经过5年的不断发掘,后城嘴石城已形成三重城墙和附属建筑的三重防御体系,双锅式城市结构,并建有“明沟暗道”。交通系统。石城市最严密、最完整的立体城防体系,设有壕沟和地下通道。对不同地点的多个样本进行测年表明,主要年代在距今4300年至4500年之间,比迄今为止发现的类似石城如石峁、比坤等要稍古老一些,为探索广阔的石城提供了机会。石头城。从龙山时期的建筑技术、防御体系、规划中可以得到新的启示。

河南省郑州市商都书院街公墓

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位置示意图

2021年至2023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商都遗址城东南部取得重大考古发现,即发现商代白家庄时期高级贵族墓地.项目区已发掘商代墓葬、灰沟、祭祀坑、灰坑、水井等遗迹360多处,有丰富的青铜、金、玉、绿松石、陶、石、骨、角等。已发现一个集合。文物的文化内涵包括二里岗文化二期、二期、一期、白家庄时期,以及唐、宋、金、元时期的文物,有很多。

M2出土的青铜锅、壶、煎锅、汤、汤(M2:1、2、23、3、8)

该墓地位于郑州市紫荆山路东侧、东街南侧、书院街北侧,由巨大的沟渠、通道、墓葬、祭祀遗址组成。该沟面积3万多平方米,是郑州上都地区首个发现且有明确年代的遗址。是白家庄时期高级贵族墓地,结构清晰,功能齐全。

修复“金蓝绿匾装饰”(M2:42)

虚缘街墓地展示了商代王都郑州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商文明演进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文化形态。墓地丧葬制度规范,文化传承有序,突破较多,对于探索商都郑州的兴衰和早期民族礼仪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文明体系。

陕西省清涧寨沟遗址

从寨苑盖远眺寨沟遗址

寨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谢家沟镇甲沟村,紧邻村东北的粮贸十一街,是夯土建筑、大墓葬、小墓地、遗址的基础。遗址具有土地等多种功能,经初步发掘,为商代大规模聚落遗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遗存丰富、要素齐全、规模宏大,凸显了商代黄土梁茅北部地区以“塔摩黑”方国为中心的聚落遗址的分布特征。

寨沟遗址的相关发现揭示了商代李家崖文化中心聚落的面貌,这是黄土丘陵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建筑群,有巨大的夯土建筑、成熟精致的陶器模型遗迹。规模宏大的商代墓葬和精美的出土文物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发现的。揭示了商代晚期陕晋高原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明代)的独特性。

侯刘家塔墓地M1出土嵌青铜青铜燕

墓地出土的大量青铜车、马、玉器、骨器、漆器、龟甲等,与上殷遗址的物质文化相同,表明黄土丘陵地区与黄土丘陵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地区。它反映了。商朝对商朝及其周边地区的影响很强。大型坟墓通常伴随有大量车辆,这为探讨我国古代马车(牛车)的发展、出现,以及车马随葬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证据。这对于探讨陕北商代方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对于了解殷墟时期中原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交流,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青海省蓝霞尔山克布遗址

站点位置图

Sharyamakob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黄山羊漫步的河边”。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东镇河东村西3公里处,昆仑山脉东南端布尔汗布达山北麓。柴达木盆地位于伊克高里河沿岸,哈图河两岸为山地冲积高原,海拔2990米。该网站的绝对日期为公元前1500 年至公元前1000 年。

第一住宅核心区东部及其内容

从宅邸中心出土的文物

公元前2 世纪末的Shariya Makob 遗址是Nomkhon 文化中已知最大、最丰富的大型聚落,该遗址的发掘工作是在Dalitariha 遗址70 年后首次进行的。多年来对Nom Hong文化遗址进行的首次科学发掘。这一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诺姆洪文化的内涵,证明了柴达木盆地3000年的文明史,成为早期人们适应和征服青藏高原的重要范例。

四川省盐源市老龙头墓地

墓地全景及发掘区

老龙头墓地年度发掘面积示意图

老龙头墓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润岩镇五洞桥村毛家坝,海拔2450米。墓地中心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多次被盗,1986年至200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组织进行了3次抢救发掘行动。墓地被清理,共拆除11座坟墓。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自2020年4月起连续四年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老龙头墓地进行发掘。

M27 Fayonce 珠和玛瑙珠

经过四年的发掘研究,老龙头墓地的布局、墓葬历时形制、随葬品组合等已初步明确。完整地确立了盐源盆地乃至中国西南地区从青铜时代到商代晚期到西汉的年代框架和文化序列。墓地特色的丧葬习俗,丰富了西南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内涵。铸造者墓葬和丰富的青铜器为系统研究川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冶炼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以老龙头墓地为代表的盐源青铜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时代民族特色,成为中华青铜文化祖国的一大奇观。尤其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青铜时代文化最具特色,从其分布和盛行时期来看,很可能与文献记载的左氏谱系密切相关。 ……,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近年考古西南彝族。盐源青铜文明不仅与周边地区当代青铜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蕴含着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诸多元素,其文化面貌具有强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这些文化元素在这里汇聚在一起。盐源区作为民族文化走廊的节点,标志着西南、西北及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

甘肃理县泉坪遗址

志古平环境展示

理县四平遗址位于理县东北2.5公里处的斯拉提斯山山顶,海拔1867米。山的周围建有城墙,但由于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只有西墙和南墙露出地面。山顶遗址是由多座夯土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建筑基础呈方形,面积约900平方米,四周对称附属建筑。全部的

面积约28000平方米,建筑形制规整,错落有序,是一处秦代大型礼制建筑遗址。 半地穴空间 历经四年的发掘,现已基本确认了中心夯土台的形制。中心夯土台为边长27.8米的正方形台基,四边各夯筑两组台阶,台阶两侧有贴砖包裹。台基边缘外1.8米处发现宽约1米的以鹅卵石铺就的散水,围绕整个中心夯土台。中心夯土台四周现存34个截面为近方形的柱洞紧靠台缘,底部均垫有柱础石:其中紧靠台阶的13个柱洞较小,边长约20厘米,其他柱洞较大,尺寸约为30厘米左右。 西南曲尺附属建筑平面照 礼县四角坪遗址平面示意图 初步复原草图 四角坪遗址是国内目前仅见的秦帝国时期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群,是从王国到帝国阶段转型的标志性建筑。该遗址体量巨大,布局严谨,且建筑形制具有一定独特性,如中心天井不见于后世礼制建筑。该建筑的宏大与独特,是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风格和气魄的重要体现。四角坪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国家级祭祀建筑发展的脉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对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礼制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C区1号墓 M1发掘现场 从2011年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陵外城西侧展开详细的考古勘探工作,面积约50余万平方米。发现9座大、中型墓葬,整齐有序,东西一字排列。从2013年开始,对其中的QLCM1(简称1号墓)进行了持续发掘。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墓道、墓室和3座车马陪葬坑的发掘。 墓中出土铜器 通过对墓葬及其陪葬坑的发掘,取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收获和新认识。首先,填补了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的空白。1号墓为一座大型中字形竖穴土圹木椁墓,是目前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的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填补了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的空白,是研究秦代高等级贵族丧葬制度乃至中国古代帝陵制度的极具价值的考古资料。 此墓从属于秦始皇帝陵的特征显著,与秦始皇帝陵整体规划设计紧密相关,时代为战国晚期到秦统一;墓主等级极高,是帝陵规制下的“帝国第一陪葬墓”。它见证了夏商至战国晚期王陵“集中公墓制”的消亡,昭示了战国晚期到宋元明清帝陵“独立陵园制”的形成与确立,折射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由血缘政治到地缘政治的巨大历史变革, 极大地丰富了对秦帝国统一前后物质文化以及所代表的制度文化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陪葬坑P3出土双辕车 墓葬中多种形式、多种形制和多种用途的车辆,集中出土于一墓,极其罕见,对研究秦汉时期丧葬用车及陪葬用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资料。墓道中的四轮独辀车是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唯一一辆埋藏于墓中的四轮车实物,初步判断,它与棺柩下葬密切相关,可能是下葬时运输棺柩的载柩车。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属于一种非常少见的丧葬现象。 1号墓保存较好,出土文物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等级质量较高,其中不少为首次发现,尤其是小型金属俑的立体造型艺术,与兵马俑的艺术风格相似,代表了秦代极高的艺术水平和高超的制作技术,对于秦人、秦国、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当时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研究华夏文化由“多元”到“一体”演进、升华的历史实证,体现出秦文明、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点。这也是秦人对外来文化因素积极吸纳、拿来为我所用的文化自信的一种物化表现。 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 关口一号墓俯拍 关口西汉一号墓位于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蔡家村乌江右岸第一、二级台地之间,属于天子坟遗址的一部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年3月至今,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天子坟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除发掘宋代建筑基址和发现汉代石阙坊子层外,在勘探中还发现了一批汉至六朝墓葬,其中关口西汉一号墓即为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出土了大量的漆器、木器、竹器、丝麻制品、陶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 关口一号墓出土干支木牍 头厢内最为重要的发现为木牍,可分为干支木牌和遣策两类。干支木牌共23枚,其中1枚书写“令日”二字,余22枚皆单字书写十天干及十二地支;遣策共8枚,其中1枚内容为告地书,墨书题记“二年二月己未朔丙戌 涪陵盧敢告地下主/御史昌案掾地下狱疎书/所£及从者一人/可續食与从事/敢告主”。4枚则主要记录了随葬品的名称、数量及尺寸等,其余3枚无字。 关口一号墓出土铜质水容器 关口一号墓是极为少见的有明确纪年的西汉初期墓葬,是西南地区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西汉木椁墓,是长江上游地区一次性出土漆木竹器最多的墓葬,也是重庆地区发现的罕见“清水墓”,是乌江流域秦汉考古的重大发现,填补了相关空白。 同时也有利于修正人们对巴蜀地区华夏化的传统认识。巴蜀地区华夏化进程应该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一是地域性的,二是阶层性或行政性的。通常认为,巴蜀地区西汉早期仍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特征,至西汉中期时巴蜀文化才完全融入汉文化。乌江流域传统上被认为是少数民族的世居地,但关口一号墓展现了高度的汉化特征,又具有木船和铜釜、铜鍪等部分本地文化特色,对研究汉代“归葬”制度有重要价值,是探究巴蜀文明融入汉文明的生动案例。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莫尔寺遗址位置示意图 遗址全景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莫尔村东北,西南至喀什市中心约33公里,南离汗诺依古城遗址约5公里,东距喀拉墩古城遗址约10公里。遗址地处天山支脉古玛塔格山东南部一处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洪积台地上,在台地顶部修建各类佛寺建筑,形成一座依托自然台地而建的大型佛教寺院。该台地被一条后期冲沟分隔出一个小台地,因而遗址也被分成了两部分,主体部分位于主台地上,少部分位于小台地上。寺院建筑群分布区域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年代相当于三国至唐代,绝对年代为公元3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延续时间近700年。 覆钵式舍利塔 莫尔寺遗址是目前经过系统发掘的我国最西部规模最大、始建年代早、延续时间长、平面布局基本保存完整、发展演变基本清楚的大型土建筑地面佛寺遗址,提供了佛教初传中国时期的早期大型独立式佛教寺院布局和中国化发展演变的关键样本,也为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详实材料。 石膏佛像残件 犍陀罗地区的佛教最晚从公元1世纪向周边传播,3世纪以后在塔里木盆地、巴克特里亚、楚河流域形成三种模式。莫尔寺的发掘能够为解决这三种模式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新的线索。 莫尔寺遗址是喀什地区汉唐时期流行佛教文化的有力见证,也是新疆地区多种宗教并存的实证,对文化润疆具有特殊作用。 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 发掘区航拍-1-23年D7地块航拍 霍州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白龙镇陈村,地处汾河西岸台地边缘。20世纪70年代调查被发现,窑址基本叠压在村庄之下,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霍州市市委、市政府启动霍州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2022~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霍州市文物部门联合对陈村瓷窑址开展了首次考古发掘工作。 霍州窑约在北宋后期开始烧造,金代达到成熟,形成了以细白瓷产品为主流特色产品,“擦涩圈”叠烧为主要装烧技术和细凸线纹印花为装饰特征的瓷业面貌。细白瓷产品胎体洁白而坚致,器类小巧而多样,釉层稀薄而光亮,釉色洁净而明快。常见器形有浅盘、小碗、小盏、玉壶春瓶等。器物内壁中下部常有细凸线纹印花装饰,不用边饰。纹样题材富有生活情趣,艺术风格活泼而灵动,常见纹样有水波禽鸟、缠枝花卉、蝴蝶花卉、莲花童子及奔鹿、兔子等动物纹等。纹样布局或为二方连续,或以六、八、十等分分栏布置。印花纹饰中偶有“郭窑瓷器”“廉家”“李一造”“郭七”及“闫大”等不同姓氏的标记,表现出以作坊为单位的生产经济形态。金代还生产一定量的化妆白瓷产品,器物以碗盘为大宗,也有枕等琢器。同样以涩圈叠烧为主流支烧技术,胎体黄白,器物造型圆润、圈足较高。 明代细白瓷矾红彩云龙纹碗 (藩王府用瓷) 霍州窑明代窑业遗存的发掘在北方地区明代陶瓷考古中也具有开创性意义,这是第一次对北方地区明代窑址开展的一定规模的系统性考古发掘工作,对于北方地区明代陶瓷生产编年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可深入推动南北方明代制瓷业生产对比研究等课题。值得指出的是,在建筑考古的理念下,大规模揭露出一组由1座窑炉和3组砖券窑洞式作坊构成的相对完整的明代窑业建筑遗存,这是明代北方地区一种全新的窑业生产布局形态,是系统、完整展示明代瓷业生产格局的重要实物资料,也为研究陶瓷手工业遗产景观的演变规律、陶瓷手工业专门生产地的人地关系等新的研究课题提供了可能。 元代 细白瓷高足杯 该遗存的考古工作也第一次从考古学上厘清了霍州窑宋、金、元、明和清时期产品的面貌和技术特点,建立起了霍州窑业历史分期标尺。霍州窑的考古新发现填补了北方地区白瓷瓷业,特别是精细白瓷发展的缺环,是北方地区陶瓷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明代窑洞式窑业生产格局更是丰富了北方地区陶瓷手工业生产经济形态。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位置示意图 南海东连太平洋相,西通印度洋,是一个东北—西南向的边缘海,平均水深约1212米,最大深度约5377米,海底地形依次发育有大陆架和岛架、大陆坡、岛坡、深海盆地等地貌单元。南海西北陆坡位于海南岛东南部,西邻越南陆架,东南为西沙群岛的北部岛礁,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就位于这个海域。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核心区陶瓷器堆积情况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发现于2022年10月,深度约1500米。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筹部署和工作安排,2023年5至6月、9至10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合对二处沉船遗址进行了二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分别使用“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通过“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执行了41个潜次的调查。在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水下测绘永久基点。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遗址出水乌木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为航线航路、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对阐释我国海洋文明特质,推动文明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2 吉林磐石红石砬子遗址 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群位于磐石市区西侧20公里处,磐伊公路北侧的红石砬子山区(图一)。1933 年初,磐石中心县委和杨靖宇率领的南满游击队,在磐石红石砬子地区,创办后方医院、修械所及印刷所等后勤机构,后来逐步发展形成了以磐石为中心,涵盖伊通东南部、双阳南部一带3000多平方公里的抗日游击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满地区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2019年红石砬子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群八家沟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人沟半成品房址F6 2021年,结合东北抗联遗址的特点,创新运用聚落考古方法以采集遗迹信息为主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完成了吉林市、通化市东北抗联遗址的考古调查,截至目前共计收获25509处遗迹,初步明确抗联密营依据地形、地势以及区位因素存在功能布局上的差异。其中,在红石砬子山脉及周边发现房址、地窨子、战斗工事等各类遗迹3300余处,分布面积约32平方公里,确认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群是目前全国发现规模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东北抗联遗址群。 有灶圈火墙地窨子岗哨 调查明确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的核心与外围分布情况(图二),核心区为红石砬子山脉约32平公里的十五道沟谷组成,外围则为河谷交通要道沿线的山区密营,如大炕山、拐子炕、庙沟、萝卜地等。这些外围密营为核心区提供军事警戒,做为前哨战场,共同保卫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核心遗址免受日伪侵袭。 (本文根据国家文物局、文博中国、澎湃新闻过往报道综合整理。)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20,山东临沂考古】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全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有声小说,全国最穷的小伙子的发财日记mobi下载 下一篇:旭辉在房地产公司排名,旭辉地产百强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