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六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由于六经与孔子的关系特殊,本专题包含了许多与中华文化大用相关的问题。说起孔子,我们每个人都是特别熟悉的人,而通过六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一、六经的历史渊源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尽管孔子生活在2500年前,但许多学者认为他代表的是中国5000年,而不是2000年。
学者们之所以持有这种观点,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把数学问题搞错了,而是有以下原因。孔子将中国近2500年的文化全部浓缩在他的手中,孔子文化从孔子产生至今,已经过去了2500年。孔子站在历史的崇高高度,形成了他的学说。站在历史的宏伟高度,孔子的思想被赋予了如此的深度和高度。
孔子对过去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体现在《六经》的侧重点和结构上。六经是指《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六经的原文代表了孔子之前中国文化发展的最伟大成就。在孔子之前,中华文明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来看,孔子思想的形成实际上有2500年文明的广阔背景。孔子说:“不作而说,信古,爱古。”这说明他只是继承古代文化,并没有刻意创造,孔子思想的形成是对古代文化的深刻总结。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集体。关于古代文化。
孔子自称“有说无文”,他所说的“说”,史称“尧舜之祖”。 《尧》是中国明王,由司马迁于《史记》 年撰写,他认为这是有准确记录的历史的开始。其实,中华文化在尧之前就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前由于客观的限制,我们无法拿出具体的证据,但是今天,通过考古,我们了解到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发展。前。
孔子虽然主张继承尧以来的传统,但他对先于他的传奇时代的理解却超出了常人。有一次,孔子与弟子在尧面前讨论,他的弟子载我对孔子说:“听说历史上有一个人,名叫黄帝。有人说,黄帝活了三百岁。”年。是真的吗?黄帝就是黄帝吗?对此,孔子说:“过去的传说是从遥远的过去开始的,现在我们只看到了模糊的影子。所谓黄帝三百年,就是指黄帝在世的时候。”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100年,但黄帝死后,百姓尊重黄帝留下的政治制度和刑法,又稳定了100年。三百年来,人们继续依赖黄帝留下的教育理念和人类道德规范。请冷静下来。 《黄帝三百年》的故事展现了孔子对古代历史的思考和认识。孔子说,黄帝之时,“其文不雅,不温顺。雅即正义,温顺即服从。多数人从历史传说中取事实,我不能明了。”真正的“雅纪”发生在尧之后,于是孔子开始与尧、舜论史。
今天,很多人对尧舜的历史事件持怀疑态度。事实上,研究人员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除了考古发现外,许多古代典籍也能证明尧舜以来历史的可靠性。例如,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历史学家,名叫左氏宜祥。佐治是一个立场。古代历史学家有左派和右派之分。 “《史记》记载文字,《史记》记载事件。”夷山是他的名字。据说,赛石一祥是《左传》的作者左丘明的祖父。左氏总理曾经说过,古代的经典叫做“《三坟》 《五典》 《八索》 《九丘》”,这些都来自三王子五皇帝。
过去,有人怀疑赛什一翔的说法不可靠,但实际上没有必要这样做。左石以祥的说法在其他古籍中也可见到。例如,周公曾说:“唯商代之祖有书典。”典籍就是文献。有人问墨子:“你整天谈论古代君王,但你和古代君王不是同时生活的,你怎么知道他们做了什么?”我曾经这样做过,墨子说: “他不与古代的君王同在,他同时来到这个世界,但古代有很多经典,刻在瓶上,刻在金石上,写在竹帛上。”这意味着有。古代的经典有的写在壶上、写在竹帛上、写在书本上、写在金石上。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文化在孔子之前就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这是有据可查的。孔子之前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将注意力扩展到孔子之外。孔子所说的“有言无文”,就是源于这种历史观。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事实上,礼乐传统在中华文明中很早就形成。周代时期,人们特别注重对前代礼乐文化的提纲。孔子曾说周礼“甚丰雅”,就是说周礼非常了不起。有一次,一个弟子向孔子请教,问道:“老师,我们到了十几岁,还能懂得与人相处的礼节吗?”孔子回答:“答”。孔子回答说:“你可以知道。”这是因为古往今来,与人相处的原则都是一致的。在内心深处,既然人们生活在一起,就必须考虑如何与他人交往。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中国的礼仪。考古学家发现,这种礼制在龙山时期就已存在,并一直延续到夏、商、周时期。三代礼之间的关系是得与失,失与得是形式上的得与失,失是去掉一些东西,得是增加一些东西,但礼的核心意义并没有改变。那是
《礼记》代表了人是社会的动物,《春秋》代表了人是历史的动物,《易经》代表了人是具有终极关怀的一种动物。”通过这样来看六经,不难发现六经希望的是一个人要全面发展。我刚刚毕业的时候,曾经参加一次讲座。讲座的教授跟说我文科各个系他都做过演讲,到历史系发现历史系的学生有历史眼光,到中文系发现学生非常会审美,到政治系发现学生有政治敏感性。其实我们学每一个专业,都染上了不同的专业特点。传统中国的六经让我们每个人要全面发展,这就是六艺本来的意义。 六经不是相互孤立的体系,而是相互联系的。前面曾提到孔子论六艺,他说到了一个国家,就能看到这个国家的教化重点。具体而言,“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一个人温柔敦厚,那么他可能是《诗》教的结果。可以想象一个喜欢诗歌的人,他会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一定不会是一个暴力的人。“疏通知远,《书》教也”,一个人能够疏通知远,能够具有前瞻性,能够思考大局,能够思考政治管理这类问题,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个疏通知远的人。“广博易良,《乐》教也”,可以想象,一个音乐系毕业的学生,他的精神状态和别人不太一样。“洁静精微,《易》教也”,《周易》培养人的哲学思考能力,让人学会思考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本体与本质的追问。“恭俭庄敬,《礼》教也”,礼仪使人与人的交往有礼有节,这就叫恭俭庄敬,“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比事就是如何表达历史的方法,传统中国的历史学家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受到《春秋》的影响,整个中国史学实际上都染上了这样的底色。中国文化是具有方向性的文化,《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文化就是培养有大格局、大气象的大人,要向善的方向前行。这就需要我们分辨是非,因而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誉褒贬、别善恶。古人在学习《春秋》的过程中能得到一种熏染,从历史中得到一种借鉴,明晓我们应走什么样的路。六经各有不同功能,它让我们在不同方面发展自己的特长。 谈到六经之教时,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过分地强调六经之教的作用,便很容易出些问题,这就是“六经之失”。孔子说:“《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中“《诗》之失愚”意思是说温柔敦厚是诗教,但如果片面强调温柔敦厚,一个人沉浸其中出不来。他就可能变得愚钝,不知道变通,所以失之愚。“书之失诬”,意思是说《尚书》让人疏通知远、博古通今,有远见,但是一味强调这一点,看不到近处不着,那也不行。《中庸》里有这句话叫:“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所谓“知远之近”就是说我们一方面看见远处的自己,一方面了解当下的自己。这样才能找到从现在通向未来的道路。《尚书》讲政治原则,就好像是立在远处的大道理,一味地看见远处可能就是《书》之失。“乐之失奢”,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不能正确选择音乐,那么就有可能败坏自己的心性。古代重视乐教,乐通伦理,听到什么音乐,就有什么样的感受。例如听到摇滚,我们就坐不住。乐教想让我们变得广博易良,但过分强调乐,那么可能变成一种奢华。“《易》之失贼”意思是说《易》让我们思考细密、深厚,但一味这样做,就有可能害于正理,入于怪诞。我们现在很多人打着易学旗号,搞了一些不正当行动,这就是《易》教偏颇的表现。“《礼》之失烦”意思是说如果礼超过恰当程度,就是招致烦杂。礼达到适度,这非常关键。孔子有一句话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只有把握好礼的度,把内在和外在有机地统一于外在形式上,才算得上文质彬彬。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我们参加一个活动,礼仪环节没完没了,我们就会感到厌烦。看起来尊重他人,但实际上失去了它的意义。《礼记•祭义》讲:“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非常重视以祀礼教敬,用祭祀之礼表达我们对古人、天地的敬意。但是祭祀之礼过于繁琐也不恰当。“《春秋》之失乱”意思是说《春秋》本来是用连缀文辞、排比史实用表达大义,但过于追求辞藻的用法,反过来也会让人琢磨不透。像现在我们研究《春秋》之学,《春秋》里面本来表达孔子微言大义,但若我们过分考虑的话,那又说不定会背离了孔子的本意。 所以,我们在强调六经之教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六经之失。如若你过分了或者不恰当了,背离了中道原则,说不定就会出现了某种偏失。对此,孔子总结道:“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 六经意义重大,而我们必须恰当地去把握、理解经典的精神,从而做好我们自己。翻开儒家典籍,我们就会发现孔子很多教诲都是关于六经义理的发挥。孔子曾告诫自己弟子们:“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其实是孔子对于读《诗》的一种要求。实际上,孔子常常就如何学习六经做要求、指导。例如前文提到的孔子施教“先之以《诗》《书》”,这是因为《诗》《书》适合作教育的起点。孔子主张十五岁开始学习六经之教,十五岁的孩子刚刚懂事,进入青春期,产生了男女间朦朦胧胧的情感,这时候就要对孩子进行“发乎情,止乎礼”的教育。孔子编《诗》把《关雎》放在第一篇,《关雎》中描绘了爱情的景象,但最终落脚点却是求之以礼。诗中说一个男孩爱上一个女孩,几乎思念成疾,“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但是男孩情感再剧烈,也不能逾越,而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中国文化思考的是人心与道心的问题,通俗来讲,就是人情与人义的问题。我们作为一个自然人和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把握好“想怎样做”与“该怎样做”的度。诗是人类用来表达情感的文体,但《诗》经要做的是匡正人的情感。 再比如说《尚书》。《尚书大传》记孔子说:“《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七观”说传递出《尚书》中每一篇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七观”说除了《尚书大传》外,其他典籍中也有类似说法。子夏曾向孔子请教《书》的大义,孔子说:“《帝典》可以观美,《大禹谟》《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益稷》可以观政,《洪范》可以观度,《秦誓》可以观议,《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可以看到,《尚书》每一篇各有主题,有的是度,有的是仁,有的是政。先王如此教导我们,就是让我们对《尚书》的大义有一个把握。 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论语》第二篇《为政》篇孔子先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下面接着就是谈诗,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其实就是归于正,《诗经》三百篇的意义就是让人心归于正。《诗经•小雅》里边有一篇叫《宾之初筵》描绘的是酒宴的过程。才开始的时候,人们有些很恭谨,到了酒场上彼此之间客客气气。饮过了一段时间后,情绪渐起,话越来越多了。再然后就要醉了,甚至喝酒了以后都已离开席位,仪态就很难看了。所以,诗歌中说:“饮酒孔嘉,维其令仪。”喝酒是很美好的事,但朋友们在一起聚会也应有标准,人不能失态。《诗》就是给我们一种熏染、熏陶,让我们慢慢地去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做。 四、孔子整理六经的意义 孔子整理六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对于这件事情,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孔子整理六经是孔子的重大成就之一。如果说孔子这一生有三个方面的成就,我以为应当是:培养了三千弟子、创立儒学、整理六经。孔子整理六经在孔子的成就中是非常重大的。我们都知道,孔子因为培养了很多弟子,他的思想学说才得以发扬光大;孔子因为创立了学说,所以他有了众多弟子。而无论是创立儒家学说,还是培养弟子都离不开孔子对于六经的整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六经和孔子是一体的。孔子整理六经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成就,筑牢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曾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学,儒学的核心就是经学”,李先生还在另外一个场合说道:“国学的中心是儒学,儒学的中心是经学”。我们现在说经学的核心是六经,儒家经典有很多,后来发展到了十三经,但是这些经典最终核心是六经。 第二,六经是中国思想文化之根。刚才我们说到《尚书》,它记载了从尧以来的历代圣王,到了孔子时代,孔子进行了系统总结,选编而成了《尚书》。从《尚书》记载的尧舜一直到孔子,其间有两千多年,孔子之后,中国历史又发展了两千多年。其实,这前后两千多年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现在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引用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斯的观点:“在公元前九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这是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我个人觉得他可能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历史的实际。孔子那个时候,并不是文明的突破期,而是文明的一个总结期、反省期或者一种新的提升期。在那个时代,在东西方很多区域之内都出现了一些了不起的学者、思想家、创造民族智慧的人。此时,中国出现了孔、孟、老、庄等,他们的特点在于对以前文化的继承,所以中国的孔、孟和西方很多哲学家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孔孟认为他们自己不是创造,用孔子的话说:“述而不作”。孔子坚定地认为自己是“述”,这是因为在他之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这样的文明发展,就不会有孔子思想的深度和高度。 如果要把中国文明比喻为一棵大树,我认为,这棵大树的底部就是孔孟,这个树的主干是儒学。这个大树的根扎得很深、扎得很牢,是因为扎在了孔子以前那数千年中国文化创造。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棵树的根扎得多深,就不知道它为什么如此这般有生命力,就不知道树干为什么这么粗壮,也就无法解释我们这棵文明之树在不同的时期结出了不同的文明花果。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元朝有位皇帝元武宗,他的一道诏书中有一句话叫:“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意思就是说孔子以前的圣人,因为有了孔子,我们才知道他们创造的思想、他们的成就;孔子以后的圣人,因为有了孔子,他们才知道了前行的方向。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之根,六经所代表的恰恰是孔子以前的数千年文化。梁漱溟先生说得好,他讲:“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出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差不多又从孔子那里出来”。 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六经,儒家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阐发的也都是六经大义。我们去读四书,里边有很多内容直接引用六经原文,有的是阐发其中义理。比如说孟子,司马迁说:“孟子属仲尼之意”,意思是说,孟子是孔子思想的阐释者。东汉时期的经学家赵岐是注《孟子》的大家,他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很多人看《孟子》的时候,往往看不出《孟子》里面与六经的关系,但实际上六经大义融入其中。所以,六经始终贯穿在中国经典里。在孔子以后,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经学体系,影响至深至远。经学探讨的就是如何修身做人。经学研究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研究经典字句训诂、解释,二是对经典义理的阐释。无论是哪个途径,六经在历朝历代都影响深远。 第三,六经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指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建立了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孔子思想深深扎根于他以前数千年文化土壤中,其形成之后又影响了中国以后的数千年,乃至国外许多地区。中国先人一直保留着整理文献的传统。自孔子之后,汉代学者一开始以经、纬的方式来划分经典。经、纬取自纺织上的经线、纬线,经线是主线。后来《汉书•艺文志》中将文献划分为七类,其首便是“六艺略”。再后来有了四部分类法。四部以经部为先,继之就是史部,子部代表了诸子百家,集部大致是文学的范畴。从这些分类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六经的地位,也可以看到其分类的标准是价值先导。 我们常常说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加和睦、更加和谐,连外国学者都看到了这一点。比如有一位英国作家说:“因为有了孔子的学说,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更和谐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孔子使我们这个民族更加和睦、更加和谐的深层原因就是六经大义,就是六经中所包含的传统价值观念。时间过去了几千年,从孔孟到今天,尽管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数千年中变化很小。孔孟时代需要的是五常八德,今天我们依然离不开仁、义、礼、智、信,离不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价值观念。这些理念成就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中国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生命底色,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来更加和睦、更加和谐的共同生活了几千年,深层原因就在这里,就在距离我们很远但又很深的六经中。 近年来,中国文化已经走向了世界。我觉得如果中华经典能得到世界更多人的了解,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面有一个石碑,石碑上用多种语言写的这行字说到:“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也就是说,世界上有很多的战争、很多的冲突,这些战争冲突出现的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思想的差异和冲突,如果在内心中筑起一个捍卫和平的屏障,这个世界就会和谐、安宁。如果中国文化真的能够传承下去并且传播出去,这将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的伟大礼物。儒家经典讲的是修身,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和谐,是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如何相处。这是蕴含在六经中的“义”,是六经最深层的东西,这就是六经的意义之所在。【杨朝明:孔子与六经有关系吗,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