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兵不血刃,兵不血刃”的故事出自《荀子·议兵》。 “近者感恩,远者称德。兵不流血而胜,远近皆服。”这表示不战而胜。
在我国,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郭沫的校尉,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后赵的很多将领都非常惧怕他。然而郭沫平时却十分嚣张跋扈,性格轻视所有人,不以为然,有一天,郭沫为了泄私愤,极其嚣张跋扈,曾杀过柳岩。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他秘密伪造圣旨,诽谤叛逆朝廷的柳岩。
事件发生后,总理王斗害怕朝廷不予处罚,因此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调查和处罚,而是将他提拔为国家公务员。大臣陶康得知此事后,上书朝廷,要求严惩郭沫,同时又上书王导,要求立即攻击并逮捕郭沫。信中有两句话非常铿锵有力:“郭沫杀了国臣,朝廷任命他为国臣,不是因为他杀了宰相,才被任命为宰相吗?”道读了这封信,非常感动,战后,派陶康率军攻打郭沫。
知道陶康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将领,听说陶康直接来攻打他,心里非常着急,打算弃城而逃。然而陶康很快就派兵围城,郭沫无法逃脱。郭沫见大势已去,就乖乖投降了。郭沫不战而屈人之兵,轻松擒获郭沫,取得胜利。
【古代成语兵不血刃的意思是什么,成语兵不血刃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