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周勤
“春雨一夜,万亩田绿。”北京时间2月19日中午12时43分,第二季“雨”已经到来。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在此期间,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目前南方和北方的雨节有何区别?农民谚语“河边下雨”是什么意思?雨水对农业有哪些重要作用?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沉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大气科学系讲师王立伟老师,解读了所谓“雨”的节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北方和南方的雨季有什么区别?
尽管北方部分地区仍下雪,但南方已是春暖花开。
沉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大气科学系讲师王利伟介绍,按照公历,雨季通常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季期间,直射阳光逐渐从南半球接近赤道,而在北半球,日照时间和白昼时间增加,导致气温迅速上升,变得炎热潮湿。来自海洋的空气活动增加,逐渐向北移动,与冷空气汇合并导致降雨。雨季是天气不稳定的季节之一,时冷时热,时冷时热,是全年寒潮次数最多的季节。这期间,降雨量逐渐增多,但多为毛毛雨或毛毛雨。
气温方面,“雨”过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至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3左右,江南地区日平均气温5左右,中国南方平均气温超过10,但中国北方平均气温仍低于0。但全国各地的总趋势是由冬末的寒冷过渡到早春的温暖。
沉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大气科学系讲师王利伟为小学生进行科普课程。受访者供图
从气象角度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雨”过后,最高气温普遍能超过0,但即使已经进入春季雨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有的地区春天来得早,有的地区春天来得晚。雪是冬天的重要标志,但尽管已经进入雨季,但我国北部仍有部分地区仍在下雪,所以我们还没有走出冬天。
黄河中下游及周边地区,这是全年降雪量最大的季节,既没有“小雪/大雪”,也没有“小冷/大冷”(因为气温低且有大量冷空气)。那时,大气中的水蒸气较少),但二月却是晚春“雨”的季节。
而西南、江南大部分地区此时却呈现出阳光明媚、田野绿油油的早春景象。中国南方的春天百花齐放,云南南部也处处春色盎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农谚“河边下雨”是什么意思?
冰雪消融,降水增多,寄托丰收的希望
有一首季节歌说:“春天,太阳升起,雨顺河流”,意思是立春时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降水增多。雨阳术语。农谚“沿河下雨”是什么意思?先从黄河流域说起。
王利伟介绍说,在黄河流域,雨季时雨逐渐开始下。因此,我国劳动人民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在该地区大规模种植冬小麦。
冬小麦实际上是在前一年深秋播种的,在下雪之前已经长到一英寸左右高了。冬天,麦苗受到了雪的保护,但由于寒冷缺水,麦苗没有生长。第二个雨季,由于雨水充沛,融雪,小麦开始返青,新苗长出。
因此,劳动人民也可以期待雨季灌溉用水充足,雨水融雪填满江河小溪,今年小麦有望丰收。
关于“雨水”,老百姓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农民的谚语中,也体现在很多作品中。王利伟先生介绍,在我国,从汉代的:010年到30000年,首次出现了与当今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同名的记录。第《淮南子》章《天文训练》主要讲解天、地、日、月、风、雨、雷、电以及二十四节气产生所必需的一些参考条件,这里讲的是降水量逐渐增加期间。雨季。
元代的《:01030000》对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都有详细的介绍。关于节雨的部分说:“过年中间,天生水。立春属于树,但一定是水生树。所以,立春之后,就一直下雨。” "" 它说。东风融了,就散了,就成了雨。”寓意雨前雨后万物开始发芽,春天来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下雨了,农活正忙
充足的降雨对于油菜、冬小麦的绿色生长尤为重要。
对于农业来说,雨水是早春管理和备春的关键时期。
雨季结束,气温升高,小麦从南向北开始返青,土壤中的水蒸气不断上升,在土壤表面凝结,夜间结冰,白天解冻。然后它开始回到纸浆。这一时期充足的降雨对作物生长尤为重要,因为油菜籽和冬小麦一般长势较绿,雨前雨后需水较多。
华北、西北、黄淮地区,此时期降水量普遍偏少,因此,如果早春雨水较少,雨前雨后及时灌溉,可以保证作物生长。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段时间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桃李含芽,樱桃开花,从气候上看已近春天。除少数年份外,霜冻季节也到此结束。此时正是嫁接、种植果树的适宜时期。
我国南方的双季早苗培育也从此时开始,目的是在晴天播种所有秧苗,这就是插秧的日子。
此时的四川,气温依然在10摄氏度左右,只有地膜作物正在准备春播,而大部分春播作物要到3月中下旬才开始。
[如果您有新闻提示,请告诉我们。如果您被录用,您将获得奖励。举报材料请关注微信:ihxdsb,举报材料QQ:3386405712]
【二十四节气歌雨水沿河边,雨水沿河边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