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卖官封号”这个词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指的是清朝末年的政府“卖官封号”。显然,这是一个贬义词。不过,耗官授爵并不是清朝的专利,而是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上都存在的,在秦朝就存在。出售官职、授予爵位并不一定产生负面影响,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封建社会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重要组成部分。
一、封建社会卖官制度的演变:从卖假官到卖真官历史舞台上,分阶段。西汉、东汉、唐、宋、明、清各朝都有重大特点。
1.秦朝和前汉
谁也没有想到,卖官封爵制度始于强大的秦朝,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时期,这种制度主要以赐封爵或卖假身份为基础。
秦朝统一六国之前,有完整的爵位等级,但商鞅主持改革后,秦朝的军功爵位分为二十级,每升一级。比赛已经决定了。根据士兵的成就来确定,福利根据等级不同而不同,等级越高,待遇和地位越高。这种军功制度极大地激发了秦军的战斗能力,对秦军海外扩张、统一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即使秦国建立后,这种军功制度也能满足秦人获得自尊的心理需要。当国家财政收入面临困难时,秦始皇下令石苏乃士变卖爵位来补充财政收入。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普通人要支付1000石才能获得等级。 "
称号可以用1000石兑换。秦朝时期,一石约相当于今天的109公斤。 1,000 石等于109,000 公斤。大多数人买不起。
即使在西汉时期,也用小米换爵位,但为了增加爵位的吸引力,汉文帝规定持有爵位的人可以免罪,之后直接用金钱换取爵位。给他们赎罪的礼物。现在正在使用。根据《汉书》:
“9月份,死刑罪50万元的赎回价格将降低一级。”
这让我们看到了有钱的好处。甚至死刑也可以避免。没有钱的人一旦犯罪就别无选择,只能面临死刑。如果太石公司的马迁当时有钱的话,他就不用忍受阉割的屈辱了。
2、后汉时期
到了后汉时期,虚构的头衔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人们对掌握实权的官职更加感兴趣。由于无法出售空缺职位,影响了他的经济收入,桓觉在后汉末年开始出售官职。汉代官衔的单位是“士”,官衔最低为一百武士,最高为两千武士,根据官职不同,价格也不同。二城国大师的官邸以2000万元的价格出售,这个价格仍然只有有钱人才能买得起。
更令人惊奇的是,汉桓帝、灵帝时期,衙门可以赊购,但衙门的售价却很高,买者寥寥无几。为了扩大“市场”,朝廷规定凡是想买官的,都可以先获得。当官,是后来交钱的,但是如果晚交的话,代价就更高了,就和先交钱,然后当公务员一样贵,贵了一倍。
3、唐、宋、明时期
从唐到明,卖官爵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但总体上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与秦汉相比也没有大的变化。但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特点。
比如,汉代是根据爵位、官职来买卖人的,而唐代是根据学历来买卖人的。具体来说,我们首先设定一个中心价格,知识水平越高,政府职位的购买价格越便宜,知识水平越低,政府职位的购买价格越高。这种方式比较理性,而且在封建时代,知识水平高的人有比较高的资历和治理能力,这对当地老百姓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宋代官僚体制冗长,导致出售官职和爵位的吸引力较小,而且官职的价格与购买者的居住地有关,距离居住地越近,价格越高。反之亦然。虽然明朝本身没有卖官、封爵的制度,但学生捐献给督师的比例却比较高,而且通过接受督师的爵位,学生也能避免受教育的道路上的曲折。和政府职位。我能够避免它。
4.清朝
清代顺治皇帝推行捐献制度,公民通过向朝廷捐献钱财即可获得官职。卖官、获得爵位逐渐成为帝国财政的重要补充收入,系统变得更加完整和成熟。确实如此。例如,内务省有专门的捐赠制度,野畑负责管理全国官员买卖的相关事务,内务省也向购买官员的人发放“许可证”。
清代的捐献种类繁多,虽然一开始空缺不少,但后来被卖的官职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京官子阆中等文官、武官、州府外官、文官等。武官、将领,以下物品可以通过捐献获得,因失误被降一级的,也可以通过捐献恢复原职。
随着事态的发展,卖官授爵成为清朝的社会潮流,买官的人数增多,国库收入也随之增加。据文丽华《钱眼读史》记载:
“19世纪初,官员的公共捐款比例为1,333,602,但太平天国运动后,这一比例跃升至3,333,604。”
在朝廷,通过捐献当官的比例占到了总数的四分之三,这一制度最终成为清朝选官制度的一大弊端。如果他们获得了这个称号,清朝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卖官卖爵的原因分析:从强制到侵略性纵观整个封建社会的卖官卖爵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能为力的强制到侵略性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这个制度不好,而是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来思考封建制度为什么要实行这个制度。
1、受蝗灾、鼠疫影响,仓库内粮食短缺。
“一开始,卖头寸确实是无能为力。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封建社会,一旦发生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农作物可能会损失,收成可能会消失。必要的税收就维持下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者不得不另辟蹊径来解决燃眉之急。
例如,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即统一四年,秦朝面临巨大挑战,当年十月爆发了一系列蝗灾、瘟疫。其次,秦国许多地方歉收,到处饥荒、死亡,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元寅十月,蝗虫从东方而来,遮天蔽日,瘟疫蔓延天下。 "
“遮天蔽日”一词暗示了当时蝗灾的严重性,秦始皇被迫下令出售爵位以换取金钱收入。
西汉也饱受自然灾害的困扰,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88年至公元前141年发生大旱,粮食供应锐减,民生困难,使正常征税很难,也变得困难了。即使是过去通常购买图书的人数也少得多。为此,汉景帝专门降低了相当于现代社会“薄利多销”的头衔价格。此事件记录在《史记·平准书》。
“景帝年间,商郡西边大旱,他恢复了卖爵的秩序,但价格低廉,以吸引人们。”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朝廷将产权视为商品,以满足需求,价格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而变化。
2、战争是最直接的原因
封建制度中哪项活动最花钱?一定是战争,而一旦战争爆发,无论大小,钱都是必不可少的。从运输粮食到制造武器,到给士兵发工资,从生活到养老金,一切都需要钱。大量的资金,从那时起这一点就没有改变。 “一炮响,可得千包黄金”,成为民国军阀的共识。
汉武帝是一位有才华、有谋略的皇帝,在位期间,他向北、西、南三个方向极大地拓展了汉朝的版图。 “Haruka”至今仍被流传。然而,其伟大成就的背后却是一系列的战争,包括五十多年来北伐匈奴、南攻南越、西域36个诸侯国投降汉朝等。
汉武帝在位54年,其中有不到四年没有战乱。汉武帝的前辈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却无法忍受汉武帝的铺张浪费。 如果我的钱用完了怎么办?汉武帝任命项弘羊等财政部长扩大税源,除了盐、铁、酒之外,贩卖成为重要的税源。有些人为了现金而卖掉了能得到的东西,放宽了购买条件,或者犯下了罪行。但是,买王子是犯罪,强制出售的情况也有。根据《史记·平准书》:
“做某事的人将填补他的位置,做某事的人将洗清他的罪孽。选举将被推迟,诚信将受到威胁。”
可见,汉武帝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也想方设法出售自己的爵位。
清朝从建立到灭亡,战争的脚步从未停止过。顺治时期军费为2000万两,但乾隆时期翻倍达到4000万两,嘉庆时期上升到2.1亿两,其中大部分花在富裕家庭等农民身上。镇压叛乱。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陷入困境,连正常的军费都无法支付,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增加国家收入,捐款自然就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3、封建等级制度带来的社会需求
天灾和战争是分析封建制度时经常会用到的两个方面,比如出售官职、封爵等,但社会需求的角度却常常被忽视,而这恰恰是封建制度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的爵位制度。俗话说,有需求,生意才会成功。
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阶级制度都是严格的,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摆脱阶级的束缚。
“烈侯墓高四尺,关乃侯与庶人有区别。”
我们所熟悉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乍一看似乎是一个超越人与隐士界限的爱情故事,但实际上却直指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时,人们往往会优先考虑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但富人更看重自我实现需求。在封建社会严格的阶级制度下,富人不再为生存而担忧,而是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即获得威望和财富,而朝廷也谋求增加国库,需要额外的收入。两人一拍即合。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获得巨额财富后,得到了朝廷的赏赐,一顶二等圆顶礼帽和一个黄柑。得到它。在以农业为主、压制商业的传统社会里,这样的行为足以荣耀祖先,不仅能满足富人的心理需求,还能让别人羡慕不已。
三、卖官卖爵的双重影响:从社会财富调节到政府腐败卖官卖爵制度始于秦朝。封建王朝的创建者秦始皇也是才华横溢、才华横溢。一个有谋略的皇帝,为何要启动卖官卖爵制度?这具有卖官和封爵的双重作用,既有调节社会财富的积极面,也有消极面,对政府行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当时就是这么做的。仅仅给他头衔还不足以构成威胁。
1、财政收入增加
出售办公室最直接的好处是增加法院的财政收入;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办公室,法院都可以产生可观的收入,并用其来解决自然灾害引起的紧急需求或提高法院的财政收入。财务。你可以增加你的收入。支付军费,保证战争物资的及时供应。例如,《汉律》。
“嘉庆年间,每年捐献200万至500万两,平均占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
清朝国库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来自捐献,可见这一制度对于增加国库收入的重要性。
2.调节社会财富,满足社会心理需求
从社会角度来看,当有钱人花一定的钱购买爵位时,就相当于用钱购买荣誉并捐献给朝廷,而朝廷则给予与之相称的荣誉称号和待遇,社会在这方面方面,不仅对购买者的心理,而且对社会财富调节和社会平衡都具有积极的重要性。
3、降低官员素质,降低社会治理水平,给人民带来灾难。
上述两个优势主要与虚假任职有关,但在实际任职中,出卖官僚导致许多低素质官员被任命为政府,而没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政府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它影响公共阶层并导致公共治理失败。
例如,后汉末年,一些担任官职的人文化程度低,连案卷都看不懂。由于后汉时期制定的《信用法》,许多官员在掌握权力时,主要目的是积累金钱,而百姓则被逼入了积累财富的困境,而人们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情况,开始了暴力黄巾起义.
4.古代知识造成人类的不公正
在封建社会,有“学而优则为官”的传统,要想成为官,就必须经历那种“即使十年如一日”的精神。辛苦了,没有人会寻求帮助。”如果成功的话,他将“名扬天下”。比如,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在成名之前,出身贫寒,勤奋诗书,最终通过了进士考试,正式进入官场。然而,卖官封爵制度带来了反向排斥,真正有文化的人很难通过努力获得名声,而富人却可以通过交钱当官,担任比读书人更高的官职。你也可以这样做。这是必然发生的,并将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深。
概括
在封建社会,卖官职、爵位只是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但在中国它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如果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改善社会财富和心理需求。可以调整。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增加财政收入,调节社会财富和心理需求,导致官员阶层素质下降,造成社会秩序混乱,阻碍农民运动的兴起。我会请你的。
参考号:《钱眼读史》 《史记》 《汉律》 《后汉书》 《清史稿》
【封建社会卖官鬻爵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原因剖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