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语言特点的分析,老舍语言的三大特点

更新:03-23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作者:杜永道(《语言文字报》 原编)

20世纪90年代,我组织了一场关于“文学语言标准化”的讨论,在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学家中引发了一场非常有趣的讨论。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表示,“文学语言本质上是反规范的”,其追求的目标是“打破语法瓶颈”。这一说法一发表,立即遭到语言学家的大力反驳:这种说法并没有“打破语法的脖子”。我的语法瓶颈被打破了。 “这是一个打破‘或’瓶颈的构造”。他的意思是,只有用不自然的方式说话,完全抛弃汉语语法,才能“拧断语法脖子”。

山东省青岛市的老沙雕像。明亮的图片

那么文学语言与语言和文本规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推广一种遵循汉语一般规范的文学语言是可取的。例如,减少语法不好的句子,避免使用不符合现行标准的词形(不要将“借用”写成“依赖”或“借用”)持久性”为“持久性”等)(如“持久性”),确保正确使用复杂的句子和相关单词,避免标点符号错误等。您必须尽量不要发音屏幕上出现的书面文字中的任何拼写错误或拼写错误。文学语言的标准化使文学语言更加流畅、一致、易懂,同时又不妨碍作家的语言个性和创造力,成为社会的主导语言典范。权威词典的很多例子都来自古典文学。

老夏是一位注重语言规范的作家。 1955年,老沙表达了对汉语普通话《北京日报》传播的热切支持,并指出“北京所有的戏剧演员和歌剧演员都应该承担这项政治任务,掌握北京发音。我希望努力工作,树立榜样”。北京。”弘扬普通话,扩大影响。他还在《人民日报》中表示,作家有责任普及民族共同语言,“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乔叟、我国的曹雪芹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说。 1956年,老沙被任命为中央汉语推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世纪50年代,老沙对其文学语言进行了重大调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胡宗文等老演员告诉我,1951年演出的《龙须沟》里有一个“日落”字。我曾收到过听不懂的投诉。北京话。后来她创作了话剧《茶馆》,当时这些土话和方言已经不再使用。

我找到《龙须沟》,仔细阅读剧本,找到了“锐文”二字:(1)此人乘车如现在,夕阳西直门南苑。天空,我在哪里可以找到他?这句台词中的“立本”一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话,用来表示“突然、整齐、随意地行走”,意思是“突然向某处跑去”的意思。 “日本话”的北京话发音是“rbn”,与普通话发音不完全一样,所以外国人听了也听不懂这个词是什么,也是理所当然的。

《龙须沟》,有很多北京话。例如,(2)没有人预料到这么快就下这么大的雨。 (3) 看,这双鞋完美地包住了你的脚。 (4)滑,既省胰又省碱。 (5) 督察,你说你今天又要坐蜡了,对吗? (6) 今日不归台,明日醉不努力。这些句子中,(2)中的“pour pouring”一词表达了雨的猛烈程度。 (3)“抱住脚”是指鞋袜尺寸合适。 (4)中的“衣子”指肥皂或香皂。 (5)中的“坐蜡”是指陷入困境或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 (六)“大连台”中的“连台”是“连台本溪”的简称。 “荷剧本戏”又称“荷剧本剧”,是每天演出的大型剧目,由多个剧本组成,每天只演出一到两个剧本。 “大连台”是指戏班连续几天每天演出一系列戏,常用来形容连续多日不间断地演出。这些词现在几乎已经绝迹了。

北京的土话、方言很多,谚语也很多,但外国观众自然很难第一眼就明白它们的意思,这会影响表演的效果。这个情况传到了老沙的耳朵里,老沙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文章中说道: “这是表达吗?人看不懂!如果看不懂,怎么表达?”基于此,老沙调整了作品的语言。他举了一个例子。 “如果“油条”比“炸鬼”更常见,则使用“油条”。同样,如果“角”比“旮旯儿”更常见,则使用“炸油条”。 “角落”。这种变化在1956 年的《茶馆》 赛中非常明显。没有找到《龙须沟》 中出现的母语单词。但有两件事丝毫没有减少。

一是北京风味。《茶馆》 第一幕堪称经典中的经典。随便找这两句话,听上去就像老北京话一样:简洁、俏皮、清脆。听听下面两句“北京腔”。 (7)张四爷:要想显威,就跟洋人去。老外真棒!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我家靠着公共津贴度日,没想到你却冲进来打架! (8)埃尔德西(环顾四周,看到马无涯):喝吧,马无涯,你在哪里?我瞎了,所以看不到你!这些话太真实了!《茶馆》胡同俚语的精巧之处在于没有使用任何一个普通话单词。这就是老石的“神奇功夫”!

著名演员苏志曾在《茶馆》中饰演主角友泰茶馆老板王利发。他在文章《老舍老师重视文学语言的规范化》 中写道: “我可以说,《茶馆》中没有任何一个本土词会让外国观众(或读者)感到困惑,但《茶馆》的北京味仍然很浓。《龙须沟》。它根本没有褪色。” ”

老沙的北京味最典型、最精彩地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上。《骆驼祥子》 买祥子骆驼的老人的话让人感受到浓郁而温和的北京口音:(9)“这样吧,嘿,给你35块钱,我想要。”也可以这样说,“太好了,我是个胆小鬼,如果我能再得到一个,我也是个胆小鬼!我已经六十多了,什么,你不告诉我该说什么!”老沙不靠他的东西。北京味体现在肚子里积累的古都土话、成语,但北京味还体现在京城人的节奏、风格、习惯用语、人物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式。气质也。结果,老沙不用笨拙的言语,就能将京畿口音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是艺术性。虽然土著文字和方言被丢弃,但《茶馆》的艺术性丝毫没有减弱。任何看过《茶馆》 的人都会欣赏其中的妙语。比如,王利发说:“你为什么不让我活?我得罪了谁?谁?陛下,陛下,这些贱人和男人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四爷说:‘我不是不许吃玉米面包。这是谁的主意?”“又照旧吗?四爷说:“不许吃玉米面包。”我爱我的国家,但谁爱我呢?”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人物的性格、内心生活和生活中的情感。

老沙曾经说过,他可以用:010到30000字来写一部作品。《千字文》是一本古代儿童教育教科书,相当于一本阅读和写作教科书,大约包含1000个单词。常用汉字有3000 个,其中1000 个显然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汉字。像这样用“基本语言”来写作,显然是针对普通大众的,我们希望街上的人能够立即读懂、立即听懂。

老舍女士用平常的语言,为中国文坛带来了一朵举世闻名的文学艺术之花。 “树木落尽沙沙,长江流不尽”,“明代小楼彻夜听春雨,深巷卖杏花”都是这样的。这些都是很平常的词语,一旦被诗人修改,就成为不朽的杰作。 ”

自古以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的东西就更容易传播。李白的“月光明枕上,我想是地上霜”这句话和他的名言一样永恒。为群众所理解,既是老子长期以来对写作的渴望,也是他对文学艺术的发自内心的渴望。老沙曾提出对京剧念白进行改革。他曾经说过: “我建议京剧演员的台词可以做得更自然一些,不要把人物的发音拖得很长。京剧演员的普通话都说得很好,带有北京口音。”对话变得更加自然和“你会唱歌吗?三十、四十年前,台湾有一个演员把“江团”这个词念错了。然后有人会说:“好”。现在演员不那么严格辨别是非了,观众也不那么挑剔了,为什么不取消“朗朗上口”这个词呢? ”

老子所说的京剧中的“朗朗上口字”,是指与普通话读音不同的字。当他说“演员不再严格注意尖锐和圆润的区别,观众也不再那么挑剔”时,“尖团”就是指尖锐和圆润的声音。 “团英”是指由j、q、x、i、或以i、开头的汉语音节。例如“吉”、“曲”、“娟”等的发音。字团英。 “尖声”是指z、c、s音节以及以i、或i、开头的音节;普通话没有尖声。侯宝林相声《千字文》。表演中,侯宝林说了京剧台词。 “将任命将军。”“将军”读zin,发音jin,发音尖。普通话。 “为什么不把那些‘朗朗上口’的字也去掉呢?”老舍建议去掉那些与普通话发音不同的发音尖锐的字。他的想法是让世界各地的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欣赏京剧。老沙的建议是基于“文学艺术作品应该易于公众理解和欣赏”的理念。他的理念至今仍值得推广和弘扬。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其他任何类型的写作,“用人民的语言与人民交谈”是最有效的。

《关公战秦琼》(截至2022 年12 月25 日版本0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老舍语言特点的分析,老舍语言的三大特点】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八路军打完仗,正要烧一堆杂物,团长急忙下令运走:这个可有用了 下一篇:回忆过去欢乐浮现眼前下联,喜欢回忆过去的人是什么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