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博物馆面向庭院的三尖入口(摄影:冯立)
在上海优秀的近代历史建筑中,教育建筑显得有些神秘,因为它们不对外开放。对于在那里学习的几代学生来说,他们仍然保留着特殊的集体记忆。在现代教育设施中,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工程馆和位于虹口区长治东路的原莱斯特理工大学大楼都是由建筑师邬达克和德和阳信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杰出工程建筑。由博斯韦尔设计。
通过将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博物馆和莱斯特理工大学的建筑并置,我们不仅可以比较它们的建造年代、建筑风格、建筑方法的接近程度,还可以探讨“大学建筑”的概念。特定功能类别的建筑和文化价值。
一方面,工科大学建筑作为介于教育建筑和工业建筑之间的建筑类型,不仅满足校园建筑的一般教育和办公需求,而且广泛容纳各种工程实验室,应提供灵活的空间。因此,工学院在建筑结构、空间与功能的整合、施工技术等方面对建筑师和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作为我国现代大学和科技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学院的设立也需要体现我国工科兴国的愿景。当时的社会。 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现代主义装饰艺术风格和当时在世界著名大学中特别流行的哥特复兴风格是向建筑师呈现技术大学建筑形象的理想大学建筑术语。材料。这表明,无论是1932年初在中国边境修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博物馆,还是1934年在前公共土地上修建的雷士德工学院,都是按规则布局的。尽管每个场地的情况和每个学校的功能需求都不同,但两栋建筑却完全不同,而且两栋建筑的外观总是采用相似的立面风格。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两座建筑,如果说交大宏大的工程博物馆体现了工学院与民族工业企业发展的关系,那么雷超科技大学则是国际先进的。该市的国际学生。引进中国化工职业教育体系。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造工艺,表达了上海多元化的现代性。
改造前的雷士德理工大学旧址正门(摄影:冯丽)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博物馆:
体现了邬达克平衡宏大叙事与经济理性的双重诉求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博物馆始建于1928年,当时交通部铁路局扩编为铁道部。交通大学长期专注于最能体现先进交通技术的铁道专业,并划归新成立的铁道部。 1929年1月,交通大学成立扩建设计委员会,制定院系、设备经费、建筑建设等具体方案,并开始与铁道部协调,全面实施扩建计划。
在部校合作的背景下,邀请建筑师胡德克先生为交通大学制定总体规划。规划范围包括现有校园的更新和新购土地的安置。与此同时,邬达克开始对校园的钢铁和木材厂以及工程大厅进行具体设计。
目前,邬达克交通大学的校园规划信息只能在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邬达克档案馆中的普通地图上找到。这一版本的规划表明邬达克增强了校园空间的秩序感和纪念感。在校园规划中,邬达克迁移了原来围绕校园的标志性中央四合院,并将其运动场功能迁至校园西侧新开辟的土地上。这样,广场就变成了一片广阔的草坪,新旧建筑的体量分散在中心广场周围。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博物馆正门(摄影:冯立)
当时,邬达克在中央庭院南侧的虹桥路(现广园西路)规划了校园新正门,并规划了一座会议厅建筑作为校园建筑的主立面,形成校园。南北轴线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连续空间。在四合院的西侧,邬达克将原来的体育馆建筑整合成一座更加中心对称的建筑。邬达克将分散在中心广场庭院北侧的校园厂房整合成一栋带有工程大厅的建筑,庭院宽60米。
交通大学校园长方形的原始形状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修道院。这种四边形建筑广泛应用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中世纪大学建筑中。 20世纪初,这种“大学”长方形建筑形式在美国复兴。邬达克为工程大厅设计的矩形建筑可以在哥特式复兴趋势中得到理解。
迄今为止,邬达克的建筑设计分析中都忽略了改建、扩建和更新的设计策略。事实上,此类项目更好地体现了邬达克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事实上,邬达克的校园规划可以称为校园更新设计。当邬达克开始设计时,工程博物馆场地包括几栋建筑,包括机械车间、锅炉房、电子实验室和木材车间。邬达克的工程馆布局策略,给原来的机械车间留下了更好的结构,拆除了原来的锅炉房、电子实验室、木工车间、机械车间水塔,同时建造了一栋新的两层楼房就这样了。为一座160米见方的四合院建筑,东北角有锅炉房。这种改扩建布局策略既满足了校园建筑的宏伟布局,又兼顾了经济效益。
除了布局策略之外,工程馆的立面策略也体现了邬达克平衡宏大叙事和经济理性的愿望。在工科大楼内,邬达克将面向庭院西轴线的工科大楼正门安装在校园的中心,并以此确定了工科大楼的中轴线。主入口立面装饰有密集的垂直混凝土仿石梁柱,其高度高于两侧立面的水平飞檐。同时,入口处由凹形砖堆突出。整个南立面采用对称布局,同时强调垂直度。穿过主入口门厅,您会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安静的庭院中。门厅面向庭院,两侧是三个哥特式尖顶。庭院的其余立面非常简洁且实用,具有工业建筑的特征。
1930年4月,李兆焕主席向铁道部提议拨付专项建设资金45万元,修建工程博物馆。 1930年8月,邬达克打样车间完成了施工图。同年11月,富记建筑中标工程厅项目。 1932年1月10日,工程楼落成,总建筑面积8700多平方米,成为当时校园内最大的建筑。
工程馆初建时,设有机械、液压、金加工、材料、电工、试件等各类实验室,上层有教室、接待室、报告厅、控制室、样板间、教学等。提供休息室等。满足各种教育需求,是当时上海最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工程教育大楼。
应李兆焕校长邀请,原校长唐文治先生为学校工程馆的落成写下了“《上海交通大学工程馆记》”的信。唐校长在文章中表示: “伟宇每天的抱负就是培养出中国的非凡人才,与欧美国家竞争……我只是希望每个人都生活在这里,留在这里,坚持下去,坚持下去。而交大的学生们也没有辜负他们对他们的厚望。”前辈:钱学森是1934年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他是第一批学生之一,即使在工程博物馆建成后,他仍然继续说:“我们在这里。”对于那些有动力来留下来的学生这里。
20世纪30年代,工程博物馆不仅成为交通大学师生的主要教学和阅览场所,而且成为中外工程教育交流的重要基地。 1933年12月8日,无线电发明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马可尼爵士夫妇访问交通大学,与交通大学教育工作者一起在工程楼前竖立了一根铜柱,象征着无线电系的成立。 ——马可尼纪念柱纪念交大学子,激励他们努力奋斗。 1937年5月20日,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教授玻尔来访交通大学讲学,并在工程楼作了关于原子模型理论的前沿学术讲座。
在交大毕业生的记忆中,可以看到,他们对工程博物馆的感受都集中在“雄伟”、“宽敞”、“先进”、“幸福”等关键词上。当时在工程博物馆学习的著名机车设计专家付景昌在《交大求学记》中说:收音机当时很流行,是U型的,U型的开口就是大门,入口处有一个庭院,庭院里矗立着马可尼的铜柱,收音机的创始人很受尊敬。在那里。报告厅舒适宽敞,长长的大石黑板几乎和教室一样宽,楼下的实验室里有当时各种先进的机械,包括电机、电报机、电话、传真机等,设备一应俱全。 “还有一个水银灯实验室,很耀眼,现在还可以看到它就在眼前。当我第一次进入这个博物馆时,真是大开眼界。就像进入了一座科学宫殿,我真的很惊讶。“我非常高兴和自豪。”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博物馆面向庭院的尖门(摄影:吴选保)
莱斯特理工学院:
博斯韦尔设计的平面布局非常引人注目。
在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博物馆落成的同时,虹口公共聚居区也正在筹建雷秀职业技术学院和雷秀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学校将成为工程职业和教育的标准学校。英国的技术教育。加入莱斯特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担任Raishu Engineering 职务。它的建设是由亨利·莱斯特的遗产资助的。
年轻的雷世德于1860年代来到上海,最初在工商部当工程师,后创办德和对外贸易有限公司,逐渐成为上海建筑、房地产行业的巨头。当时。他生前未婚,没有留下遗嘱,他的遗产全部设立为“莱斯特基金”,用于发展上海的教育和卫生项目,包括兴建仁济医院和设立莱斯特学院技术.指定。医科大学、同仁医院扩建改建、中国盲人儿童医院(现上海市盲人学校)等莱斯特基金会仍然活跃在伦敦,为在英国学习建筑、医学、计算机开发和机械科学领域工作的中国人提供资助,也为那些愿意这样做的人提供奖学金,值得一提。他们毕业后要返回中国,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将造福中国人民。
1933年,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伯特伦·莉莉(Bertram Lilly)被任命为莱斯特理工学院未来的校长。 1934年2月,学校奠基,建筑工程由九大真司建设工厂承包。学校于同年10月竣工并开学。
雷士德工学院遵循孟子“勤奋、勤奋”的校训,设有建筑、土木、机械、电力等系。像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中国学生,但所有课程都是用英语进行。
莱斯特理工学院仿照伦敦大学的培养标准,因其雄厚的资金、严格的规章制度、高效的管理结构以及学校与企业密切的合作模式,培养了大量的私营部门人才。在中国工程、建筑、机械工程等领域,一些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和带头人是中国现代教育值得铭记的历史时期。其毕业生被称为“莱斯特男孩”,包括城市规划专家陈振祥先生、海洋工程专家顾茂祥先生、光学专家董泰和先生以及主持工作的陆平先生。香港、澳门,译者曹影被列为代表。
类树技术大学平面图手绘
莱斯特理工学院独特的飞机形布局引人注目。事实上,这样的布局源于建筑师综合场地条件和规划功能的设计策略。 1934 年第《字林西报·雷校奠基增刊》 号法令,“建筑物主体的长度必须至少为280 英尺(85 m),但不需要校舍地基的全宽以允许放置相邻的车间。 ” Dewa & Boswell 先生,Co. 建筑师;老师的设计就克服了这个问题。两个斜翼以特定的角度倾斜,形成更加紧凑的布局,两个斜翼分别放置在街角的两侧,形成一个正方形。 ”
在外观风格上,莱斯特理工学院继承了当时理工学院的“标准”形象,融合了哥特复兴式和装饰艺术风格。更为特别的是,檐口和横楣上饰有鳞片、方块、齿轮等风格化的机械图案。
莱斯特理工学院的建筑规划非常紧凑和高效,学校的管理系统也是如此。大楼一层中央后翼设有礼堂,两侧设有木工车间、工程车间、材料实验室、金工车间等教育室。二楼中间有一间办公室。两栋大楼均设有机械实验室、电气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等专业教室。三楼中轴线设有图书馆,后翼设有天窗朝北的会客室。这两座建筑设有教室、学生公共休息室和自助餐厅。四楼包括教职员工的公寓套房。标志性的圆拱形塔楼内设有锅炉房。
作为雷世德先生留给上海的公益礼物,雷秀科技大学有着国际友人参与上海教育发展的历史。当时雷校的办学模式,特别是其扁平化的管理架构、国际化的办学管理合作以及注重实用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影响了当今的国际大学教育。同时,这座建筑在建筑结构、采暖、隔音、隔振和通风技术等方面代表了当时上海建筑业的先进水平,也是上海近代教育建筑的重要典范。
隐藏在北外滩的雷士德工业大学旧址(摄影:杨伯龙)
历史的十字路口:
这两座建筑采用了当时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表达了上海这座城市多元化的现代性。
纵观这两座建筑的建筑师邬达克和捐助者莱斯特,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年轻时就来到了上海,他们的事业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两人都留下了许多遗产。今天的上海有很多经典的建筑。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在上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雷世德视上海为自己的家,并捐赠了自己的遗产来支持该市的工程和医疗项目。他在遗嘱中写道:“60年来,我的主要居住地一直是中国上海。上海一直是并将继续是我的永久居住地。”
雷世德去世十一年后,抗日战争的爆发意外地让两所技工大学的命运产生了交集。战争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和莱斯特理工大学经历了困难。 1937年底,日本宪兵侵占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但此前交通大学师生已撤离至法租界,继续办学。 1938年,日本军务省、外务省将交通大学部分校园划归日本创办的东亚豆瓣学校。 1930年代末,类树工学院校长李来波在日军制造的一场车祸中不幸身亡。 1942年12月,莱斯特理工学院被东亚理工大学接管,成为其附属学校“东亚理工学院”,并开始提供日语教育而不是英语。 1945年战争结束,校舍被日本海军接管并正式关闭。
1945年底,抗日战争胜利后,成立“国立上海临时大学指导部”。 “学习学校”位于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内,学生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园近700名学生,其中包括在雷士德工业大学就读的学生。 1946年6月,“预科”学期期满,原雷秀工学院的学生正式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工学院。
莱斯特理工学院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它的建筑却经久不衰。从1953 年起,莱斯特理工学院旧址长期被用作航海医院。 1994年,雷秀工学院址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二期优秀历史建筑之一。今年,雷秀科技大学旧址改造工程即将完成,大楼将重生为虹口北外滩全新的设计创意大学大楼。
相比之下,上海交通大学工程楼延续了校园内的教育功能,仍然是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最大的单体教育建筑。 2017年,工程博物馆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的重要代表被列入第八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座承载着深厚历史记忆的建筑,将不断迎来新的时代。
雷秀工学院旧址,平面布局如飞机(摄影:杨伯龙)
作者:李峰(上海交通大学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设计总监)
编辑:范鑫
策划:范鑫
【工学院是学什么专业的,工学院在哪】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