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3.8。
这是自4月16日电影《八月未央》上映以来迄今为止的结果。
同样改编自安妮宝贝的早期作品,《七月与安生》获得了好评,但《八月未央》却受到了观众的批评。
在铺天盖地的差评中,最让人心痛的或许就是安妮宝贝本人对这部电影的吐槽:“剧本和导演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弱点和缺陷。”电影被删掉了。”“电影不平衡。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说起《安妮宝贝》,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标签就是“青春痛苦文学”。
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安妮宝贝》,但很多人都知道她的名字。
毕竟,尽管她当时的人气堪比当今的顶级偶像,但大众对她的评价却是偶像的,很明显,人们对她是疯狂地爱她还是鄙视她两极分化。极端。
现在的宝贝安妮改名为青山。
她从27 岁开始出版她的第一本书,目前她46 岁的时候正在出版她的第16 本书。
写作二十年后,青山不再是大家谈论的人,但她的作品仍然频频跻身畅销书排行榜。
但她依然继续创作,不去担心外界的好坏。
对她来说,写作一直是一种分析自我的方式,也是一种与外界沟通的方式。读者评价或批评青山先生并不重要。
自始至终,她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但始终以自己的方式。
011974年,安妮宝贝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生长在水边小镇,她的成长经历与大多数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一步步上学,毕业后顺利进入银行,成为一名普通员工。
本世纪初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她开始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引起了当时网民的关注。
于是,她的人生观开始改变,她毅然辞去银行工作,搬到富裕的大都市,开始了作家生涯。
从此,“安妮宝贝”这个名字逐渐被大众所熟知,而随着青春痛苦文学的兴起,安妮宝贝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代表作家之一。
当大多数人想到安妮宝贝时,他们会把她想象成一个小女孩。它穿着运动鞋,白色的裙子,海藻般的长发,一张粗糙的脸,没有化妆,光着脸,没有太多表情。
从《告别薇安》到《蔷薇岛屿》,她笔下的女性都有着相同的面孔,似乎有着相似的情感经历。
这种固定的人物描述和固定的情感模式构成了安妮宝贝的个人标签。
虽然这种标签和表达方式让她更快地进入了公众视野,但也让她成为了公众批评的对象,这种情况至今依然存在。
很多读者读完《安妮宝贝》后都感到很受伤,因为她笔下的颓废、厌世、死亡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毫无偏见地直刺心脏。
事实上,她写作的重点不是爱情,而是生活在大城市小资文化中的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孤独和焦虑。
而这些恰恰符合她所处的时代,虽然她原本只写边缘文化,但不可避免地被推入了主流舆论。
她说,“这是中国文学一直以来的一个缺陷。中国文学写历史、写战争、写乡村,但很少关注生活在工业化城市的人们的焦虑和空虚。”他说。
在都市的光鲜亮丽中表达年轻人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全新的态度。
因此,当人们谈论安妮宝贝时,他们不仅仅是在谈论作家,他们还在谈论她所代表的文化现象。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文理学院研究员杨庆山在讲授中国文学史时,选择了《告别薇安》作为课程主题,并表示安妮宝贝的作品“有语言、有情感”。”我有这样的感觉。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学中是罕见的。 ”
正如戴锦华当时评价《安妮宝贝》的那样:“在拜物教与自恋之间,苍凉与颓废之间,源于张爱玲的风格,安妮宝贝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大陆的版本。这是世纪末的辉煌。”
02 安妮宝贝一直与媒体保持距离,她的生活一直是谦虚而孤独的,大多数时候,能看到的只有她的作品。
她希望读者更多地关注她的作品而不是她的生活,并说:“成熟的读者更关注作者在小说中解释的观点,而不是对其他人生活的猜测。”我想。
她这20年来发表的作品清晰地展现了她作为作家的成长历程。
1998年,她在一棵榕树下写作。
起初,《榕树下》只是一个个人主页,但许多文学爱好者开始在这里分享他们的文字。这里是当时的文学“乌托邦”,诞生了金合才、韩寒、郭敬明、蔡骏等众多著名网络作家。
然而,乌托邦毕竟是暂时的,现实世界需要的仍然是生活必需品和真金白银。
2002年,悦榕庄被贝塔斯曼收购,从此开启了商业化之路,金钱开始慢慢蚕食这个乌托邦。
徐石早就察觉到了这种商业气息,并在2001年出版《彼岸花》后,安妮宝贝悄然退出网络写作,转向传统纸质出版写作。
然而,尽管我们可以远离网络世界,但我们却无法逃避生活的变化。
退出网络写作生涯后,她与亲人一起经历生死,见证新生命的成长,为人妻为人母,开始了静心生活。
也许正因为如此,她的作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阴郁、孤独,变成了非常透明、温柔。
2004年,《二三事》和《清醒纪》相继出版,佛教的香气开始飘入作品中。2006年,他带着《莲花》离开了。出城,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寻找“生命的意义”。
2014年,安妮宝贝在微博宣布改名“青山”。
关于她的新名字,她说:“Kiyo的意思是赞美喜悦。我喜欢Kiyo这个词,因为我有一种欣赏和赞美周围事物和世界的态度,而不是消极和阴郁。”并连接。” “天地和天地。有一个词我非常喜欢,‘Kageyama Ruru’,所以我把我最喜欢的两个词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名字。”
喜悦、赞美、圣洁、宁静这些词都按顺序连接在一起,让读者意识到这是青山,而不是安妮宝贝。
这些年来,她开始倡导极简主义的生活理念。冥想、养花、陪伴女儿都是她的生活。旅行和隐居是她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也构成了她对生活实践的理解。
《得未曾有》记录了一位摄影师、一位小和尚、一位长途跋涉回到乡村的老琴师的对话;我在谈论人际关系。截至《月童渡河》,它们仍然围绕冥想和清晰的主题。
对她来说,写作就是表达和表达自己内心的自我,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仅此而已。
她觉得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一样,书籍也有自己的命运。作品中凝结的,是作者在一定时期内对生活的感悟精华。
当这些见解被写下来并以论文形式发表时,它们最终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联系,读者自然会开始关注这些作品。
用她的话来说,“读者选择书籍,书籍自动过滤读者”。
她坦言自己在《安妮宝贝》时代的作品,但并不觉得那个时期的作品已经成熟。
她说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写作练习。在实践过程中,作者的性格、阅历、写作技巧逐渐成熟。
03 从安妮宝宝到青山,从《夏摩山谷》到《告别薇安》,从青春的痛苦到今天的佛系青年。
无论她写什么,她的作品始终受到两极分化的评论和争论:有人说她的作品是做作的、小资恋物文学;有人说情节和描写没有改变。文笔也很枯燥。
但无论她怎么说,没有人可以否认青山的作品始终专注于描绘个体的内心世界。
作为世纪末一代作家,安妮宝贝用文字记录了中国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的特定群体,成为他们的情感记录者。这是一代人的陪伴,也是一代人最深的情感记忆。
但无论她出演什么作品,她都会淡化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而她探索的永远是人性最深层的复杂性。
她说: “我对这个时代不感兴趣,这不属于我。我感兴趣的是人性,这是我写作的源泉。”
她觉得,只有个体存在,群体才诞生,每个个体的条件一点一滴的积累,就形成了每个人所生活的时代。
但她并没有反抗这个社会,而是完全接受和包容世俗社会的一切人和事。
她说: “万物皆平等。其实,对与错、美与丑,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别。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有一种非常透明、安静的倾向,所有的对立面都可以融化或融化。”消失。失去”。 ”
如今,青山的生活依然远离尘世的喧嚣,但她偶尔会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也通过采访、课程、问答等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公众面前,让其他人知道。另一种形式的扩张,可以看到生命。
同时,这些细致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关注她的人并引起共鸣。
青山先生说道: “世界上有些现实是我们无法轻易想象或触摸的。我们必须谦虚、相信、探索。”
作者丨Yulu,投稿指南 第一版第一版
【安妮宝贝的结局,安妮宝贝七年表达了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