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福建安溪6月30日电(吴冠标)一双巧手,一把竹皮刀,几张竹皮上下飞舞,精致细腻的藤面上出现了红色邮票般的字体,我做到了。优雅的。当我走进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竹藤编织技能培训中心时,安溪竹藤编织非物质传承人陈洪平正在编织新作品《三字经》。
“竹编汉字艺术是我近年来专门研究的一个新题材。”陈红平说,“利用藤编,我们能够编织出大型竹编汉字作品。”
安溪县竹藤编织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十分盛行,当时人们广泛利用竹、藤编织农具、茶具等生活用品,制作出各种竹编工艺品。竹盒、竹桶、竹蒸笼等用料考究,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香气。 2014年,竹编(安溪竹藤编)被登记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安溪的竹藤纺织不断进步、创新,不仅成为当地的重点产业,也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切都与陈洪平先生的父亲、已故工艺美术大师陈庆和先生密不可分。陈庆和一生专攻竹藤编织工艺。他把简陋的竹藤制品变成手工艺品,让当地农民致富。被誉为安溪藤铁工艺品行业的“祖父”。
藤铁工艺品是陈庆和的创新艺术,体现了“硬与软”的工艺品理念,巧妙地将钢与藤结合,创造出精美的工艺品。目前,藤铁工艺品是安溪县最大的民生特色产业之一,产值超200亿元,也被称为京城。
陈红萍七岁时,就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简单的竹藤编织技艺。 “可以说,我的童年是在制作竹藤工艺品中度过的。那时候生活很困难,过节的时候兄弟姐妹们都要帮助父母。我的第一个作品是我还记得那是一根小竹子。”篮子。” ”
即使成年后,陈红平也没有离开这个行业。她凭借优异的成绩和流利的外语,顺应市场潮流,从事安溪藤铁工艺品的外贸工作。她发现,欧美很多国家的家居装修理念是“轻装饰、重装饰”,藤艺、铁艺工艺品很受欢迎。
“从事外贸工作对我影响很大,让我能够更好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出我们优秀的竹藤编织工匠,我可以把我的技艺介绍给世界。”陈红平说。我希望能够回来继承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 ”
2019年,陈红萍辞去了收入丰厚的外贸工作,回到父亲身边学习传承竹藤编织手艺。 “2020年父亲去世后,我正式从他手中接过了继承的重担。父亲一生致力于竹藤编织,我也应该这样做。”,陈红平将传统竹编与藤编结合起来。我们的研究主题是结合日常生活元素的现代家居家具,我们正在全力完善体系,传承、研究和教育竹藤编织技术。
在陈红平眼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的传承人不仅要会做,还要会教、会说、会写。在繁忙的创作工作之余,她还编写了安溪竹藤编织技艺的教材,并经常前往教育课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亲自指导学生。 “每次指导学生完成一件作品时,我都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其实,我之所以对传承充满信心,是因为行业对非遗技术的反馈。随着20世纪90年代竹藤编织的创新,安溪采用了藤铁技术。” “随着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支持非遗。”陈红平补充道。
受到新媒体趋势的启发,陈红平还设计了安溪竹藤工艺品体验盒。 “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教学,扩大安溪竹藤编织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体验到创作的乐趣,确保安溪竹藤编织技艺活起来、传承下去。(完) )
【竹藤工艺品,竹编安溪竹藤编非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