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 该剧自2019年10月13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由董卿担任节目主持人。 第一集中,胡歌和刘涛演绎了战争时期的《不死的电波》故事。 节目一经播出,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
但随后,有人指出该剧的戏剧部分完全抄袭上海歌剧团的舞剧《点波》。 在故事中的#中国抄袭这个话题开始流行之前,就已经有不同的意见了。 点波舞的剧本也是抄袭别人的。 、版权怎么谈? 舆论的两个螺旋正在一个小区域内发展。
我们不去讨论这是侵犯版权还是恶作剧事件。 下面我们就根据文化综艺现象来了解一些传播学和广播电视方面的知识。
--------------------------------------------------
流行原因分析
在综艺节目泛滥的今天,《中国故事》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原因:
1.内部因素:学习需求
与更传统的课堂学习和以往的综艺娱乐节目相比,文化综艺是以综艺节目为载体,利用一定的主题和表现形式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 他们有独特的图片、图像和乐趣。 《故事里的中国》与之前的《中国诗词大会》和《国家宝藏》一样,以历史文化为基础,挖掘知识宝库、著名典故、经典故事,用新颖的手法表达核心意义,观众重新走进历史中国,学习中国历史,实现了学习知识与丰富业余生活的结合。
2.外部因素:制作精良、明星效应
《故事里的中国》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积极创新,打造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 我们从电视节目制作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的特点:
1.采访声音。 本期《故事中的中国》为静态访谈。 静态采访是指被采访者站着或坐着,接受记者、导演、主持人的静态采访。 这类采访的特点是正式、严谨,一般比较注重构图、背景设计等,如果条件允许,还需要考虑灯光等问题。 比如节目中,董卿对上一部电影《永恒的波浪》中饰演贺兰芬的采访,就是静态采访,场面凝重大气。
2.电视摄像机。 该程序使用工作室摄影。 影楼摄影的场景是在摄影棚内,摄影棚是一个人造的场景。 因此影楼摄影具备了增强镜头场景、动作、构图、光线、色调等艺术效果的条件。
在本栏目的电视导演主导和指导的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拍摄原则是:
1、主题原则。 围绕题材、主题、目的拍摄相关影像材料,做到有的放矢。
2.叙述原则。 这档节目的导演严格遵守叙事原则。 叙事原则是导演在拍摄前必须规划好节目的叙事结构、线索、线索、技巧等,并以此来指导电视镜头活动。
3.风格原则。 无论什么类型的拍摄,导演都要进行内容策划和风格设计。 同时,设计还要根据具体节目的题材、主题、目的以及导演的个人需求而定。
另外,我们根据本集谈谈镜头拍摄的剪辑点意识:
1.时间点。 有时我们并不需要拍摄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而是需要捕捉不同时间点的镜头。 这样的时间节点可能是时间的发生、发展、结束,也可能是早晨、中午、黄昏、夜晚,也可能是春夏秋冬等,主要取决于节目叙事和表现的需要。 比如剧中,胡歌饰演的主角正从延安步行前往上海。
2.情感点。 拍摄时需要选择一个节点,照顾到人物情感表达的相对完整性。
当然,除了节目本身之外,节目成功的一个外部原因就是非常显着的“明星效应”。 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一线演员胡歌、刘涛的加盟,也是该剧成功的一大原因。
----------------------------------------------------
文化综艺《百讲坛》的由来
一档文化综艺的雏形其实在2001年就出现了,这就是《百论坛》。 当时,该节目通过选择观众感兴趣的话题,提供幽默有趣的解说,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一炮而红。
但随着不少海外综艺节目的引进,其冲突性、竞技性的内容更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百论坛》等文化综艺虽然发展了其他类型的综艺节目,但一直无法匹配节目形式。 讲座形式的节目创新很容易导致观众视听疲劳、观众参与度低。 同时,可供讲课的题材需要不断提取和叙述,节目中很容易出现缺失,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长期发展因素,文化综艺始终难以在娱乐性和文化传播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样的节目不能过于商业化,也不能一味地满足大众的口味、追求娱乐。 因此,在众多综艺节目开始发展的同时,《百论坛》却从繁荣走向沉寂。
文化综艺发展机遇
蛰伏多年的文化综艺在2017年迎来了蓬勃的春天,原因如下:
1、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影响
政策调控为文化综艺的崛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开端。 2015年,领导人提出树立“文化自信”的指导意见。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2017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关于将电视明星综合频道打造成引导文化传播平台的通知》中指出,电视明星综合频道要积极鼓励并在黄金时段给予文化节目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数量和频率。 这些政策为文化综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传统综艺造成的视听疲劳
在这个泛娱乐横行的时代,各大电视台都追求流量和收视率第一的目的,制作各种有趣的娱乐节目,当红明星驻扎在那里。 大量同质化的节目内容,让部分观众开始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的感觉。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和节目表现方式,让观众耳目一新,正好缓解了观众的疲劳。 不仅如此,《朗读者》等文化综艺还开展线下读书活动,好书好文章可以通过读书摊位分享。
3、文化焦虑现象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信息的爆炸使得人们很难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的探索,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信息获取的焦虑。 与此同时,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软实力的缺失,也让国人的“文化焦虑”问题有目共睹。 以电视为传播载体的文化综艺节目,以其丰富的知识性,正好满足了需要。 这种社会需求也让观众在观看这类节目后不仅得到了身心的愉悦,而且有所收获,缓解了公众因文化焦虑而产生的情绪。
4、文化综艺口碑发酵
文化综艺一经推出,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观看节目的观众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其积极向上的意义已与时代相结合,受到全民的热议和持续关注。 借助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文化综艺的声誉和影响力几乎渗透到所有年龄段,即使是不看节目的人也会或多或少地意识到文化综艺的存在。
----------------------------------------------------
文化综艺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
1、款式新颖
文化综艺节目与传统综艺节目不同之处在于,它充分利用图像符号和声音符号,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例如,《国家宝藏》利用先进的舞台技术再现了国宝前世的故事; 而《经典永远》则将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让古诗词以歌唱的形式再次流行起来。 在《朗读者》的一期节目中,当朗读经典文本《老人与海》时,无边无际的蓝色大海填满了整个背景屏幕。 观众沉浸在嘉宾朗读的文本世界中,真实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
2. 简单易懂
与以往的娱乐类综艺不同,文化类综艺在制作过程中,合理把握传统与时代的连接点,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社会正能量。 比如,《故事里的中国》第一集以话剧的形式再现了战争时期发电报的故事,然后邀请故事中的人物来到现场,讲述当时的心情,通过当代人的实际行动弘扬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 此外,文化类综艺节目面向不同身份、不同群体的观众,坚持学术理性与大众化相结合的原则,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
综艺节目的缺点
1、泛娱乐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综艺本身就是娱乐。 毕竟文化类综艺也是综艺的一种。 他们需要观众和收视率。 例如,有些节目为了吸引更多眼球,会利用涉及某些名人的个人问题作为节目标题进行炒作。 诸如“撒贝宁调侃王俊凯身高脸红”、“濮存昕小时候被叫濮克里普子”等标题。 这些标题很容易导致观众对文化综艺产生误解,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2、生命周期短
文化综艺的品牌效应尚未真正建立。 除了《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一些文化类综艺节目收视率较高、口碑较好外,其他类似节目反响平平。 即使是这些获得了收视率和口碑的文化综艺,与同时期的《极限挑战》、《奔跑吧》等娱乐综艺相比,仍然表现出较低的广告收入。 节目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并不成正比。 这正是文化电视综艺节目的困境。
3. 存在抄袭现象
目前国内热门的综艺节目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比如,迂回购买版权的《跑男》,是从韩国《跑男》引进的; 也有一些涉嫌抄袭但未购买版权的行为。 播出时,由于节目创意与韩剧《一日三餐》相似,但节目内容却截然不同,人物性格也大相径庭,有网友询问节目组是否抄袭,《向往的生活》节目组大声向全国人民宣称:“因为向往不是中国版的《一日三餐》,所以我没有购买《一日三餐》的版权;更直接的是,” 《四大名助理》抄袭韩国综艺节目《全民脱口秀-你好》。
除了抄袭国外引进的优秀创意外,国内一些节目中也存在抄袭现象,但往往因粉丝过滤而被忽视,或者因为抄袭者财力雄厚,导致被侵权方难以申诉。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讨论版权问题。 早在“视觉中国”事件发生时,我们就对版权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切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当一个社会根本不提版权,每个人都不想原创,只等着用别人成熟的盈利模式时,就没有人会去钻研创造力了。 长远来看,整个社会的文化市场只会停滞不前。 如果不前进,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但当一个社会版权意识太强,稍有动静就被贴上侵权标签,人人自危时,社会生产力也会被削弱,一批瓷企反而会肥起来。
----------------------------------
流行原因分析
1、定位清晰,让节目更具启发性
针对泛娱乐化、低俗化现象,文化综艺节目在策划、制作过程中应坚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 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电视创作、制作的不竭源泉。 文化综艺发展要始终坚持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经典文化。 适当加入娱乐元素,为节目增添活力; 文化综艺节目在策划和制作过程中应具有弘扬正确价值观的使命。
2、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方案更加个性化
首先,文化类综艺节目要聚焦文化本身,积极拓展题材范围。 比如,除了经常出现的诗词文学、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题材外,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要素,值得进一步探索。
其次,文化综艺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技术,创新综艺形式和流程。 文化综艺节目应突破原有的创作思维,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技术,打造个性化的节目形式和流程。
三是文化综艺要面向时代发展需求,实现“传统文化+时代元素”的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3、打造品牌,让节目更出名
首先,适当延长文化综艺节目的播出周期。 目前,不少文化综艺选择每季播出,播出时间相对集中,容易出现一时走红。 为了更好地发挥传播文化的效果,文化类综艺节目应适当延长播出时间,使其能够以正常的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
其次,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实现多媒体互动,扩大节目影响力。 例如,《朗读者》利用线上节目的火爆,延伸至线下活动“读书亭”,掀起了全民读书热潮,巩固了节目品牌。
----------------------------------
反射
最后我其实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媒体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最初的口头时代、印刷时代,还是现在的网络时代,一个时代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之前的媒介形式的消失。 它们将共存,然后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充当不同的媒介。功能角色,就像报纸的出现一样,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写或说;而是意味着我们不再写或说。 电视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听广播; 互联网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看电视。 这些曾经的媒体虽然退居二线,但仍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生存着。
然而,有一种媒体形式已经从我们的公共生活中消失了,那就是胡歌在《故事中的中国》创刊号中使用的“电报”。 我们不再使用电报来发送消息。 虽然这种媒介还在一些军事事务中使用,但从通俗意义上来说,它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一种媒介形式往往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 比如,印刷时代的人们强调线性逻辑、缜密思考、有理有据的言论; 而网络时代的人则因碎片化的阅读而变得浮躁、思维跳跃。 。 那么电报塑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
电报是按字收费的,所以当时的人们在发电报时尽量用更少的字数来表达更多的内容,从而形成了“简洁凝练”的风格,有点像中国古文。 一种媒介形式的消失,也意味着一个时期集体记忆的消失。
是时候阅读有关媒体的知识了。
----------------------------------
· 参考·
一、王凤龄文化综艺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2、杜思阳浅谈文化综艺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3.搜狗百科
【央视被指抄袭?抛开罗生门看文化综艺能带给我们哪些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