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1、首两句“回家吧,我的田野都快长满野草了,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诗的正文呼应了序言中“人皆为口与胃所奴役”这句话:“既然心灵为身体所奴役,又何必感到悲伤与孤独?”
3.诗中否定过去、寄希望于未来的两句是:“认识到过去无法改变,知道未来可以追求。”
4、文中我们经常用“认识到过去无法改变,知道未来可以追求”这两句话来表达过去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把握。
5、“修补破损的篱笆永远都不晚”是告诫人们要摆脱过去,放眼未来。本文也有类似的说法:“要认识到过去无法改变,要知道未来可以追求。”
6、陶渊明在诗中运用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其实,我们离正道并不远,却知道今天是对的,昨天是错的”,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7、诗中“问旅人前路,恨晨曦昏暗”两句,写诗人向旅人问路,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回到家时的喜悦心情。
8、诗中用“舟车劳顿,风吹动衣裳”来表达归途的轻松与喜悦,使心灵得到极大的解放。
9、当我们读到“舟车劳顿,风吹动衣裳”时,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逍遥自在”的轻松自在。
10、描述陶渊明归乡后所见自然环境的两句话是“三道荒凉,松菊犹存”。
11、诗中有两句描写陶渊明归家的情景,他的精神得到自然的慰藉,身体也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倚南窗自得豪情,细细体会小家的悠闲。”
12、诗中描写陶渊明一边饮酒自得,一边悠然观赏庭院景色的句子是“将一杯酒自酌,观庭院树木自得乐”。
13、诗中“拄着拐杖,在溪边小憩,有时抬头望远”两句,描述的是诗人拄着拐杖行走、休息,有时抬头望远,欣赏自然风光。
14、陶渊明在诗中以“云无心离开山,鸟飞倦了便知归来”两句概括自己通过自然意象进入世界、退出世界的过程,为自己的仕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5、诗中讲的是陶渊明回到田园谈劳动:“农夫说,春天到了,西边的田里有活儿要干。”
16、陶渊明曾说:“乐亲情之温情,乐弹琴读书以解忧。”表达了与老人相处的乐趣。
17、描写陶渊明春耕时探寻深谷曲径、崎岖山路的诗句是“道弯寻沟,道崎岖穿丘”。
18、诗中用“树木繁茂,泉水潺潺”两句来赞美自然界万物在繁茂生长时所得到的精神满足。
19. 诗中有两句“我还能活多久?为什么不放手去做我想做的事?”反映了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短暂,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去做呢?
20、陶渊明在诗中用“我活在世上多久?何不放下一切,随遇而安?”两句表达了人生苦短,随遇而安的态度。
21、反映陶渊明不求富贵,不求天国的诗句是“富贵非吾所愿,帝都非吾所盼。”
22、陶渊明在诗中用两句来表达他顺应自然、认命的决心:“且乘自然之道归于尽,享天命之福何须疑?”
23、诗人用“云出山无意,鸟飞倦却知归”来表现山野的清静安详,“树茂泉涌”来强调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使自然田园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24、古代文人往往喜欢“吹口哨吟诵”,除了苏轼《醉翁》中的醉翁,陶渊明也曾写道:“登东山吹口哨,清溪边吟诗。乘天道归来,享天命所归,我又何须怀疑!”
滕王阁序
25、直接指出已是深秋的句子是:“九月三秋。”
26、这篇文章描写景色的字字珠玑,尤其“浊水已干寒塘清,雾气凝凝晚山紫”一句,着重表现了大自然色彩的变幻,突出了秋景的特点,被前人称赞为“对九月景色的完美描写”。
27、描写客人驾着名车良马游览滕王阁的句子是:“骑马上路,览冲阿之景;访皇子之长洲,寻神仙故居。”
28、描写滕王阁周围景色的句子是:“鹤栖洲鸭栖,环岛蜿蜒;桂宫兰宫,山丘之形。”表达野鸭栖息的小岛和蜿蜒小岛景色的句子是:“鹤栖洲鸭栖,环岛蜿蜒。”
29、“高山巍峨苍翠,上接天际;飞阁丹青,下无一地”这句话,作者用夸张的笔法表现了滕王阁的雄伟高大和色彩绚丽。
30、课文描绘了一幅天高云淡、水远风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日风景画。“落日与孤雁共飞,秋水与天一色。”此句出自庾信《射马赋》:“落花草伞共飞,杨柳春旗一色。”
31、描写雨后天空晴朗的两句话是“云散雨停,天朗气清”。
32、形容滕王阁周围繁华热闹的一句话是:“大街小巷,钟鼓鼎鼎,船只鳞次栉比,青鸟黄龙。”
33、关于洪州名门望族的描述是这样的:“处处是钟鼓齐鸣、宴席上摆满了酒席。”
34、“渔舟唱晚声声,回荡在彭里岸尽头”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日落时分,江南古水乡,渔舟归来,江面上歌唱的动人情景。
35、描述自然美与生命美和谐共存、人与鸟互相辉映的一句话是:“渔光晚吟,彭里岸头;雁群惊寒,衡阳港头啼声。”
《逍遥游》
36、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鹏的形象,如“鹏程万里”、“大鹏一日乘风而起,直上九万里”、“昆鹏展翅九万里,转风角”等成语,均出自《逍遥游》中“直上九万里,休憩六个月”、“直上九万里”等内容。
37、《逍遥游》中用“击水三千里,上九万里”来形容大鹏展翅的雄姿。
38、《逍遥游》中,鲲鹏被描述为体型巨大,变化莫测。飞行时,其翼遮天蔽日,溅起的水花达三千里。飞升到九万里的高度。即便如此,作者认为鲲鹏并不自由,因为它还有依靠。这句话是“飞升到九万里的高度,休息六个月才休息”。
39、作者用现实生活中很小的物体也需要依靠外界物体的例子,来比喻大鸟的“海上迁徙”,形象地说明了万物皆有依靠这句话是“野马、尘埃,还有用呼吸相互吹拂的生物”。
40. 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船要靠水,而大鹏鸟要靠风的句子是“风不大,无力托住翅膀。”
41. 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想象着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往下看,会是怎样的景象?会不会跟我们仰望天空时一样?作者探究了天空颜色的成因,并提出两个问题:“它是自然的颜色吗?它是否遥远得没有尽头?”
42. 文章用“水不深,无力载大舟”两句来形容水与船的关系,说明水所载之物的大小。
43、文章用“它们在地上盘旋就好,何必南飞九万里?”两句话,形容蝉和黄莺的自鸣得意和对大鹏的冷漠态度。
44、知了和鸽子看到鹏鸟“南飞”前要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讽刺鹏鸟在林中飞翔、休息:“我起飞、飞翔,抓着一棵榆树就停,有时飞不到目的地,就在地上盘旋,何必向南飞九万里呢?”
45、形容户外活动准备的轻松、彻底的两句话是“三餐再回来,肚子还是满的。”
46、“晨菇不知朔月圆,蝉鸣不知春秋”两句,形容小年的寿命短暂。
47、描写鹏鸟双翼巨大,能借助风力腾飞的句子是“鹏翼如云挂天际,借风而上九万里。”
48.作者写了两句诗,描述一只鹌鹑飞到最高处,然后又飞回地面:“它只跌落了几英尺,就在杂草丛中翱翔。”
49、鹌鹑用自己的飞翔经验和境界来否定大鹏的一句话是“那他要去哪里呢?”
50、最能形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两句话是“德能一君,能胜一国”。
51、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了现实社会中能“效”“比”“协”“胜”的四类人,但他们在世俗眼中却以为自己是最优秀、最杰出的,至于人生境界,他们只是在杂草中飞翔,却没有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描写四类人的句子是:“能侍奉官,能与乡比,能与君共,能与国共,其自观亦如此。”
52、描述宋荣子不惊荣辱的原因的两句话是“分清内外,明辨荣辱”。
53、文中描述宋荣子淡泊名利、不因外界评价而奋发图强或意志消沉的一句话是:“天下人都称赞他,他却不因此而受到鼓舞,天下人都批评他,他却不因此而灰心。”
54、描述真正达到无所依靠(即没有什么可以依靠)和达到时空无边境界的两句话是“若乘天地之义,统摄六气之辩”。
55、真正洒脱的旅行的代表句是:“乘天地之义,统六气之辩,以游于无边。”
56、作者在彻底否定一切“等待什么”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伟人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等待什么都不做”才是真正的自由,并在后面几句中列举了三类人:“至人无我,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7、庄子认为,一个修身养性程度最高的人应该达到的三句话是:“至人无我,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请愿
58、李泌用“自幼危难,遭逢不幸”一句概括自己坎坷的命运,同时也为他的《上疏》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
59、用两句诗概括李密童年的厄运和不幸,就是“自幼患难,多灾多难”。
60、课文用“孤苦伶仃,直到长大成人”两句表达了他孤独的成长。
61、文中用“家道衰微,晚生子”两句,表达其家境不富裕,晚生儿子。
62、用“外无近亲可帮,内无五尺高仆应门”两句话来形容孤弱无依,缺少亲人帮助,凡事都要自己做主。
63、表示李密在家外无人照顾的一句话是:“外无亲戚济助,内无五尺仆人应门。”
64、“孤身一人,唯有影子为伴”两句,表达了他孤独、得不到心灵慰藉的心情。
65、最形象地表达李密孤独一生的一句话是:“孤身一人,唯有影子为伴。”
66、李泌用两句话写到祖母常年多病,生活不能自理:“且刘素英有病,常在床上。”
67、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巡抚劝说李泌出任的句子是:“巡抚在门口急着要火花。”
68、作者用“我想奉旨赶赴,刘氏病情却加重;我想满足私情,却不准向你表白”四句,描述了自己进退维谷的窘境。
69、“卑微至贱而受尊崇”说明李泌地位虽然低下,却很受重视。
70、李泌向晋武帝说明了自己在前朝任职的本意,用两句话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吾本欲升官,不欲傲名。”
71. 李泌写道,他的祖母已时日无多,奄奄一息:“刘氏已奄奄一息,几近死去。”
72、李泌用“太阳西下,气将尽”这个比喻来形容祖母生命即将结束的境况。
73、形容生命受到威胁,可用《上书》中的“民命危殆,不堪忧明日”来形容。
74.李泌以“母孙相依为命,吾不可弃袁”解释其去职理由,认为母孙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
75.李泌从年龄的角度用两句话解释了不响应命令的原因:“我侍奉大王的日子很长,而我辅佐刘邦的日子很短。”
76.《晋成公随序》中,有两句写孝子的故事:“乌鸦暗恋我,愿为我乞终身扶持。”
77.李密的“乌鸦暗恋父母,愿永远乞求父母的赡养”这句话,用乌鸦喂父母的例子来表达孝道。
78.李泌用“请大王怜吾愚诚,听吾卑微心愿”两句,请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批准他的请求。
79、李泌用两句话向晋武帝表示,自己将竭尽全力报效国家,报答皇帝的厚爱:“吾将斩首而死,死后结一草结。”
80.文章以“若我活着,斩首而死;若我死了,打个草结”来结束他的忠诚。
【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把握未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