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特质的重要意义

更新:05-28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中华文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在不断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的。比如唐代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象,当时的长安是人口密集的国际大都市。宋元时期的泉州作为通商口岸,不同文化、不同风俗并存,后来泉州出土的一些混合多种文化因素的墓葬石刻即为明证。中华文明的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根植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哲学理念,如“一物无文”、“和而不同”、“和而生,同不续”等哲学理念。“同”即“一”,即绝对的相同,排除异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成分。在中国哲学中,“同”就不能生存,不能创造,不能发展。“和”则意味着不同文化成分和因素的和谐共存。 “和”要求宽容、理解他人,进而欣赏他人,即“各有各的美”,“赏识他人之美”。因此,“和”即包容、开放。中国人把自己的文明理解为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意义、创造新的价值。对于新的文化因素,我们不应该惧怕、不应该敌视,而应该接受、包容,尊重它们的特点,吸收、融合其中的一些有益元素,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论语》开篇即是:“学而致用,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在发展自己和赋予他人新的意义方面,非常重视学习。《论语》第一句话表明,在中国人看来,通过学习来开阔眼界、提高自己是一件好事。第二句话表明,中国人乐于接受远方的朋友,认为从他们身上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中国人通过学习别人和接受朋友来提高自己,追求文明和谐共存、文明互鉴。

“天地之大德,在于生。”在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中,人的生命、宇宙的造化高于一切。中国文化重视人的生命世界,更注重现实生命的价值,而非精神领域的抽象概念。正因如此,一种外来文化是否被认可,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福祉、是否有益于天下人心,并不要求其抽象概念与自身绝对一致。换言之,中国文明对外来文化的认可,重点是看它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福祉、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关注,蕴含着一种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无论在哪种文化、哪个时代,人都会出生、变老、生病、死亡,都要努力工作,维持生计,繁衍后代。 整个社会也必须维持一套必要的规范和秩序,必须提倡关爱后代、善待人类、尊重自然、尊敬父母、重视家庭、遵纪守法、信守承诺。人类在最基本的生活层面上的一致性、伦理道德最基本层面上的共性,是不同文明沟通交流的可靠保障。

当今世界,仍有一些人持有“文明冲突论”。这一论调基于西方传统观念,注重划清自身与他者的界限,强调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之间的界限和差异。这一论调认为,一种文明与人一样,需要确立与自己对立的“他者”,才能认识和确认自己。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我们观察和思考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超越“文明冲突论”的全新视角和思维框架。人类文明不只有一种模式,发展道路也不只有一种,不同文明之间不只有一种相互冲突的选择,而是可以“各美其美,欣赏他美,共享美”。 我们要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人文基础。

(作者是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部资深教授)

【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特质的重要意义】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罗马人的故事等套装:展现欧洲中世纪历史文化风貌 下一篇:淮南子:后羿射日与除害,万民皆喜拥尧为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