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美好,实现世界和平
交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就说过,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朋友到来的喜悦心情。我们诚邀中外朋友欢聚一堂,共同感谢大家为中外友好事业作出的不懈努力,共同回顾为共同目标奋斗的光辉历程,共同畅谈长期合作结下的深厚友谊。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
经学家康震曾说:
这句话的原文是这样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识己,不生气,不亦乐乎?”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这段话中的一句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友”二字,其实就是一群人的意思。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物以类聚,物以类聚。那么这句话的本义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四面八方聚集到你身边,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所以我们说,在孔子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要成就一件事情,特别是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要有志同道合的人。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你做事才会开心,你做的事情才会有价值。
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这些弟子来自不同的地方,性格各异,年龄相差很大,年纪最大的弟子可能和最小的弟子的父亲是同一辈。学生那么多,情况五花八门,类型也各异。孔子采取不分青红皂白的教导方式,通过不分青红皂白的教导方式和四海兄弟般的精神,把他们聚集在他的杏坛周围,形成了当时教育的盛况,培养了当时一大批人才。所以我们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不仅是对朋友的呼唤,对朋友的欢迎,也是孔子当时招贤纳士的一种作风。
孔子不仅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于交什么样的朋友,孔子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他认为要多交有益的朋友,少交有害的朋友,多交对自己真诚的朋友,多交在学识、道德、人品上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不要交走歪路、心怀不轨的人。孔子还认为,交朋友要真诚,要讲信用。他的学生子夏就说过,交朋友要讲信用。其实,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人们讲到交朋友,很多成语、谚语都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当时用过的。孔子还主张交朋友要重义轻利,以友相助,以友相助。孔子说:“君子顾义,小人顾利。”这是什么意思呢? 君子以道德、共同理想、共同信念来交朋友;小人以利益、功利来交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这句名言,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待朋友、对待友好国家、对待世界各国和民族的品德。
习近平主席用这句话向世界各国人民明确了中国同世界人民交往的立场和价值取向。世界各国人民到中国来,都是为了同中国合作、同中国交流。我们要敞开大门,同世界各国人民交朋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真正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让我们更加了解世界。
思想解读者王杰表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中国人民敞开心扉,广交天下朋友的美好愿望。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最文明的国家。唐朝时期的中国实行科举制,允许外国人来中国参加科举考试。这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当官。新罗国有一个叫崔致远的人,就是其中之一。
崔致远十二岁便来到中国留学,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试问当时有多少中国学生想参加科举考试呢?考中科举已经不容易,而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考中科举更是难上加难!崔致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崔致远28岁便回国了。回国后,他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继续传播中国文化。可以说,崔致远为唐朝和新罗之间搭建了一座友好的桥梁,为唐朝和新罗之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实,纵观我们的历史,像崔之远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情谊。
2.“一带一路”倡议
平舆金句
中国古代先贤孟子说:“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我们要鼓励大家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是要填补“真空”,而是要编织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网络。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1月21日在阿拉伯联盟总部的演讲)
经学家康震曾说:
“立天下正位,随天下大道”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这两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和孟子同一时代,有一个人叫景春,他是所谓“外交家”的信徒。他和孟子讨论过大丈夫的问题。所以在景春看来,所谓的公孙衍、张仪等人,这些外交家,才是大丈夫。只要他们生气,天下就动荡;只要他们心平气静,天下就太平了。那么孟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孟子想,这些人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他指出,真正的大丈夫是“居天下之大处,立天下之正位,随天下之大道;有功则随民,无功则随己。富贵不能腐,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谓大丈夫”。孟子这段关于大丈夫的论述,可谓惊天动地、鬼神为之泣,真正代表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对走光明正道的大丈夫的褒扬。
孟子的“大人之道”和“气节”成为我们在国际社会树立大国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不搞代理,也不寻求填补一些所谓的“空白”,我们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互利共赢,愿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大家在互利共赢、互信互利的前提下,共同建设世界美好家园。我想,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思想解读者王杰表示:
第二个问题,是“一带一路”。我们中华文化一直奉行共享美丽、兼顾天下利益、合作共赢的外交目标。各美其美,欣赏他人之美,共享美丽,世界大同。只有实现互利共赢,才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自己想站起来,就帮助别人站起来;自己想成功,就帮助别人成功。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案例,那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体现了和平友谊、和谐共处的文化精神。如今,泰国有郑和的鎏金雕塑,新加坡海事博物馆里有郑和宝船的复制品。这些都是中国与外国及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有力见证。
我们计算利润,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润,还要考虑全世界的利润,郑和下西洋就是最好的例子。
习近平主席指出,天足够大,地足够大,世界足够大,容不下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当今世界,没有谁能独善其身,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不相互影响、独自发展。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平舆金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者生存”。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赖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更加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
经学家康震曾说:
“万物并生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两句话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什么意思呢?天下万物都共同生长,共同发展,各行其道。虽然在同一个环境中,我不会因为我的成长而妨碍你;你也不会因为你的成长而妨碍我的成长。我们应该并行而不相悖。
《论语》中有一段话,说“礼之以和”。什么是“礼”呢?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礼”是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谓“礼之以和”,就是说如果大家都遵守一定的规则,恪守一定的理念,共同维持一定的秩序,那么就能形成和谐共赢、和谐共处、和谐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是我们祖先在总结治国理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后得出的结论。
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把“和为贵”、“万物并生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道理运用到当代国际关系和当代国家关系培育中去。这确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思想解读者王杰表示: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家族间“和睦相处”的案例。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张英和儿子张廷玉在康熙朝做官,因宅基地问题与邻居发生矛盾。于是,张英和张廷玉一家人给当地官员打了一封信,希望向当地官员问好,或者警示邻居。他收到信后,就回信给家人。这封信大家都很熟悉,“信来只为墙,给他三尺又有何妨?长城今犹在,秦始皇已不在。”收到信后,这家人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随后另一家也让出了三尺,最后留下了六尺巷,成为了一段佳话。
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应该和谐。和谐不只是和睦相处,而是基于承认差异的和谐。所以和谐也需要互助、沟通,这样才有真正的和谐。
这一思想的诠释者王结海说:
第三个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指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色彩之别,没有优劣之分。
天安门城楼上有两句非常醒目的口号。有人知道这两句口号是什么吗?“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为什么这两句口号会被放在中国最核心的位置——天安门城楼上?这背后又有什么含义呢?
“世界人民大团结”不正是中国古代“和合一、天下一家”思想的延续吗?不正是中国传统“万物并生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思想的延续吗?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理性思考。中国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的愿景,中国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有信心,中国更强大!
【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广交朋友,不亦乐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