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梅(第二排右一)班演出《雷雨》后与学生合影
郑老师参加全国教师教育创新培训
能成为郑秀梅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在高考与课程改革之间,她实现了学生成才与成人成才的完美结合。她认为,学习中文除了取得满意的高考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发展学习、表达和思考能力的平台。她说,中文的魅力不仅在于欣赏文字之美,更在于与另一个时空的人交流,为滋养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沃土。不要小看她,她是我们的老师
开学第一天,上课铃声响起,但有一位学生还站在讲台上。有人好心提醒她“要上课了”,但她却没有走下讲台的意思。铃声响起,“要上课了!”讲台上的“学生”高声喊道,大家都愣住了,“你是老师?”“不可能!”……各种惊讶、激动的声音充斥着教室。这是郑秀梅第一次走上南充中学的讲台,她不止一次被人误认为是学生。当记者看到这位扎着高马尾、眼睛里带着笑意的小老师时,立刻意识到她被误会也在情理之中。
年轻也是优势。此外,郑秀梅性格亲切活泼,学生都喜欢接近她,人缘很好。学生愿意与她分享青春的秘密、成长的烦恼。在学生心中,她更像是一位可爱善良的“知心姐姐”。“忘不了有你在身边的关爱与感动,足以温暖我内心所有的荒凉与冷漠。”一位毕业的学生给她留言。
“她虽然个子娇小,但上课很投入,声音清脆有力,充满激情,我们很喜欢她。”曾希希同学说。她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她教的班的语文成绩名列前茅。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她娇小的身躯里蕴藏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高一第一节课的主题是“你、我、她”。“你”指学生,“我”指她自己,“她”指汉语。“这堂亲密而特别的第一节课,让我们比以前更亲近了。我们对汉语和老师产生了好感,觉得这个老师不一样了。”邓万双至今还记得郑老师给她上的第一节汉语课。
“知心姐姐”的那些“神问”
郑秀梅始终坚持语文与生活要有最密切的联系,生活就是课堂,“事实就是教材”。 “我们不能对生活漠不关心。”于是郑老师把生活融入语文,鼓励学生注意一点一滴的积累。 “教学楼上的格言、走廊上诗歌长廊上的诗句、广播里的语法错误等,都会成为郑老师的考题,如果不留意身边的小事,就会惨不忍睹。”一位同学笑着说。对此,13班的刘子涵同学总结得淋漓尽致:“她的教学方法科学有效,她不喜欢题海战术,我们平日的语文作业不多,她信奉‘积少成多,千里之行’。”在郑老师的帮助下,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负担。
郑老师善于思考,中文知识面广,经常自己总结一些方法。当她讲到某个知识点时,有的学生急忙去查书,她却笑着说:“别看,书上没有,是我自己总结的。”“但她讲的比教材上讲的更有用。”一位学生说:“她讲字的时候,喜欢从造字的方法、从字的起源讲,所以有时候我们中文课上,黑板上就会出现一些‘图’。这样讲很有意思,我们能体会到汉字的优美和博大,对中文更感兴趣了。”
“乌鸦都是黑色的吗?”这道看似生物学的问题,也出现在郑秀梅的课堂上。原来,她想和同学们探讨诗歌朗诵的整体性原理,理解同一意象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这个独特的切入点,激发了大家的讨论兴趣,让枯燥的欣赏理论变得生动、有形。
“如果你是婚庆公司的策划师,你会为别里科夫设计什么样的婚礼仪式和礼服?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设计思路。”在学习《壳中人》时,她向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学生将丰富的想象力与对文本的掌握结合起来,加强对文本中人物的理解,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自然让学生的积极性倍增。
郑秀梅说,语文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在记者参加的“句子模仿”复习课上,她就抓住了脍炙人口的《明天见》中与龙应台《关怀备至》相似的经典台词,引起学生兴趣。
她总是和学生讨论那些有争议、有意义的事件和现象。在讲到“朱志武退秦军”时,她另辟蹊径,与学生探讨朱志武的言论感动了秦王,是因为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从而展开了关于人性的讨论。在讲到《论语》中的君子道德时,她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规矩哪个更重要。学生明白了不能被道德绑架,否则就是伪道德。
你的中文课
郑秀梅一直在努力改变传统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给每个“你”更多发挥的空间。“她从不吝惜让学生自由施展才华,小小的讲台也是学生的天地。”“郑老师的汉语课就是我们学生的课,我们有很大自主权,在独立思考中体会到真正的汉语艺术。”龚春楠同学说。
高一时,她给学生上课前几分钟时间演讲,学生们大胆地表达了自己对学习和生活的想法,沟通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刘邦掉进马桶》、《红顶商人胡雪岩》等精彩的演讲,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
电视剧也能带进她的课堂,学生江典对此感触颇深。“高二的时候,要学诗歌欣赏,特别想讲当时很火的《甄嬛传》,但又怕老师不让。没想到郑老师不仅答应了,还耐心地帮我整理诗歌、修改稿子,反复琢磨词句,最后还补充了剧中其他经典诗词。得到老师的认可,我很开心。”用文字感动人,影响不深;用行动感动人,反应迅速。郑老师一直主张寓教于乐,从细微处感受汉语的魅力。“我们向往神秘绚烂的语言世界,她的汉语课就是我们窥视它的第一扇明亮的窗户。”江典郑重地说。
有时,郑秀梅甚至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在学习《雷雨》时,她和学生一起阅读原著全文,然后组织学生表演戏剧,演绎人物的悲欢离合,用表演体现她对人物的理解,体现戏剧的主题。
她鼓励学生把阅读当成生活常态,每周保证有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阅读最接近教育的本质’,阅读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分享生活经验的过程,如果只是挑句读,注重背好词好句,就是在将书本用于功利目的。”她认为语文的本质是情感,是与异时空的人分享生活经验。一堂成功的课,是能引起共鸣、震撼心灵的课。毕业多年的学生,还记得她上过的一些感人课。有同学提到一起读《陈庆彪》的情景,当她读到“但刘氏日渐衰弱,气息奄奄,生命垂危,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没有奶奶,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我,奶奶就活不下去了。”时,她已泪流满面,同学们眼眶红红的。在这堂课上,师生体会到了亲情的真谛,共同成长。 她始终这样做,希望用美丽的文章浸润学生的心灵,在心灵的细小涟漪中收获些许感动和启迪。
“中文似乎很容易被现代人遗忘,但我相信在您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中文路’”、“梅子姐,谢谢你改变了我对中文的看法”、“郑美美,跟您上中文课是我最开心的事。”同学们的留言对她来说既是肯定,也是鼓励,让她不断探索,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任性的老师
好老师就是这么任性,郑秀梅坚称语文没有标准答案,就连高考题也只是参考,她的学生说老师经常让他们改答案。
改变答案就是质疑。“我们的学生现在思维比较活跃,但因为考试,他们逐渐失去了质疑的能力。”郑秀梅坦言,她不希望学生只是考试的专家。“我们的学生需要改变思维,在严格的公式之外休息。其实,语文是另一种思维,它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追寻文字背后的真理。”
因此,最让她欣慰的,是学生能发现她的缺点。每个人都会犯错,学生能发现并指出老师的不足,说明他们有思考、有辨别力。每当这种情况发生,郑老师总会表扬自己的学生。她说,高考要认真对待分数,自己也在这方面下过功夫,成绩也不错,但学生也不能太功利地看重分数。“要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就像辩论一样,可以有不同的立场,但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黄昏后相会
下午上完三节课后,郑秀梅在办公室接受了采访。采访期间,三名吃完饭的学生来到办公室,等待郑老师的“特色班”授课。“这些学生语文薄弱,但确实想提高。对于愿意学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予最大的帮助。”一名学生在离开办公室时对郑老师说:“郑老师,快去吃饭吧。多吃点,长高点。”听到这样的话,师生之间的亲密情谊让人感到温暖。用她的话来说,她“被学生欺负,但很开心”。
记者感叹,在这样一位善良、有爱心的老师的陪伴下,高中三年的学习一定很温暖、很幸福、很充实,正是有了这样一位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智慧的花园才开满了鲜花,结满了硕果。
华西都市报记者杜强摄
郑秀梅
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曾获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教学比赛一等奖、全校朗读演讲比赛特等奖,多次被评为学校“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学校“高考贡献奖”、“优秀教师”称号,南充市论文评比一等奖,中国中等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但以刘日薄西山 郑秀梅老师:高考与课改的完美结合,学生成才成人的引路人】相关文章: